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楊振寧102歲了,為什麽說他是一個「最正常的天才」?

2024-05-17情感

自序:看到一個最真實的楊振寧

文|王珊

第一次見楊振寧先生是在2013 年。當時我剛入職一家科學媒體不久,他要到我們單位旁邊的物理所存取。也許因為我那時還很像學生,我跟著一眾人非常順暢地混入了他們的會客室。房間不大,印象裏十多個平方米。裏面多是物理所的老師,年紀大的在六七十歲以上,小的也得四十歲。我是最年輕的,也是唯一一個進入裏面的媒體人。

現在看來,我當時有些初生牛犢的虎氣。我在一眾人細聲細語的交流中非常突兀地自報家門,說想問楊先生一個問題。現在多年過去,我對當時的場景和感受其實有些模糊,唯一記住的是楊先生的一雙大眼睛,黑亮有神,一點都沒有老年人常有的渾濁。他那時已經91歲。他看著我說你講,語氣裏是對年輕人的鼓勵和包容。不過那時他的聽力已經不太好,我問了一遍,他沒有聽清,說你再講一遍。

現在看來,我當時提的問題有許多的不合適,所以也不在此贅述。這次相見,讓我對這位精神矍鑠的科學家產生了很大的好奇。他是傑出的物理學家,1957 年和李政道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但盛名之下,他又有哪些人生側面呢?物理學家之外的他是什麽樣子的? 也因此,我偶爾會關註一些他的新聞,看看與他相關的動態。

人生總是有一些因緣際會的巧合。2022年,在我工作接近10年之後,我現在的單位【三聯生活周刊】要做關於楊振寧的封面報道。我和物理學專業畢業的苗千成為稿件的兩位執筆人。後來,這些稿子進一步拓展為讀者即將看到的這本書。

在著手之時,關於如何進行采訪和寫作的具體問題真實地擺在了我的面前。在我的內心裏,人物寫作一直是件困難的事情,它不像社會事件,本身就有發生的邏輯,你只需要在找到邏輯的基礎上進行材料的搭建和寫作即可。人物寫作有點像在山中撿柴火,每一根木棍或每一片枯敗的枝葉都能夠拾入柴筐內,但是如何運用這些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資訊,不同的寫作者有不同的選擇和理解。

在我們這本書出來之前,已有一些作者寫過關於楊振寧的傳記,他們有的本身是物理學家,對楊振寧在物理學方面成就的描述非常專業;也有科學傳記的寫作者,落腳點在一個世界知名物理學家的養成,也很專業、很有深度。楊振寧本身也是一個善於表達和寫作的人,他在【讀書教學四十年】等文集裏回憶自己的過去,文字簡潔且有趣,有著生活化的氣息。 但如果從一個全面的人物報道的角度來講,這些都只是構成楊振寧漫長人生的一部份。

從【三聯生活周刊】的角度,選擇楊振寧作為雜誌一個非常重要的報道人物,我們希望透過報道和寫作看到他身上更多的維度,包括他的家庭、幼年和後續的人生是如何在締造他,他的自我的養成,以及大的時代變更之下,他是如何面對自己所處的時代,並做出選擇,最終走向我們現在所認識的楊振寧的。比如, 他身上所表現出的科學家的創造力極為旺盛,職業生命非常長,哪些因素指向了這些特點呢?

在不斷的討論中,我們明確地意識到,楊振寧的人生其實是與百年中國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的。 他出生於1922 年,正處於中國近代歷史的特殊時期,也是中國革命與政治動蕩的時期。在楊振寧幼年的記憶裏,長輩親戚裏抽鴉片煙的非常多,納妾的也非常多。等他到少年時期,又遇到了日軍侵華,跟著父親一起南下昆明進入西南聯大;隨後又帶著父輩和國家的期望出國;在美國執教期間,又幫助中國與世界溝通,建立培養人才的通道;2003 年他回國,加入清華高等研究中心。他的人生像是畫了一個圈,又回到了最初的位置。

點選圖片,走進天才楊振寧的世界

在我們不斷的采訪中,我們發現楊振寧並不是一個距離人們遙遠的天才。 他了解中國一路走來最基本的情境;他是吃過苦的,跟著父親南下昆明,讓他以一種狼狽又鮮活的方式加深了對中國的認知;他知道中國廣大的土地上生活著面對各種苦難的人。父親和老師輩的經歷也讓他知道,一個並不富足且不穩定的國家對一個有天分的年輕人是很不友好的。在他人生的許多節點,楊振寧都做出了對於他個人發展最為正確的決定。他展現出了一個我們過去認識中不一樣的天才形象:既有創造天分,又人情練達,與時代相契合,是一個「最正常的天才」。

我們也希望更多的讀者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我們的發現。這是作為一個寫作者最質樸的野心:無論何種人物,處於什麽樣的階層,什麽職業,都希望對方能回到最本質的「人之所以為人」。 在本書中,楊振寧接受的早期家庭教育,也能夠給一些讀者面臨的教育困惑提供一些解答思路: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作為一個數學家,對楊振寧在幼年表現出的數學上的天分,沒有任何的催促或者專門用力氣去激發他的這個特點,而是非常平衡地去教育孩子,包括讓他去讀古文和對他進行性格的磨煉、培養。這一點,是今天不太放松的父母相對缺失的。

楊振寧這個人物,寫了許久,我們在一層層地討論、探討何為楊振寧之後,最終得以看到一個真實的楊振寧。

點贊 」「 在看 」,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