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情感

想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專家,不要被一萬小時定律帶偏

2024-05-17情感

我相信很多人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都有過卡殼感的經歷。

比如想精通一項技能,像撞上了鐵板,怎麽使勁都搞不定、學不會。

然後質疑自己、琢磨是不是方法出了岔子,網上搜尋教程:我如何才能掌握這項本事?

這時候會有一個非常勵誌的「一萬小時定律」蹦出來告訴你:

只要你在這個方面努力一萬個小時,就算你沒有天賦,也會成為大師。

那些教程還會列舉一大堆的名人故事告訴你一萬個小時定律多麽正確。

搞得很多人信以為真,把這當成了人生的「救命符」,不斷給自己洗腦:

我就是練得不夠,等我再熬一熬、加把勁,就一定能幹成。

一萬小時,按照每天學8小時,每年360天,差不多三年半;

每天學3小時,每年250天,要接近十多年的時間。

先不說能有多少人能夠堅持下來,就算有這麽長時間的堆砌,真的會讓你成為高手嗎?

看看社會上的老股民,有些已經在股市上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年。

按這個理來說各種股票理論應該手到擒來,怎麽著也得是身價過億或者千萬級別的富翁吧?

可事實怎樣?大部份的老股民還在股市裏栽跟頭,虧得血本無歸。

還有上學,從小學熬到大學,十幾年的時間,學習的時間差不多也超過一萬小時了。

那很多學生怎麽著也得是學霸、學神級別了,可放眼望去多少人能成為學習領域的專家?

少之又少。

許多人根本沒搞清楚:單純的工作時間並不能等同於成就,而所謂的工齡更不能算作經驗。

有些人去應聘,吹噓自己有20年的工作經驗,但實際上那只是20個毫無變化的年頭在重復同一個模式。

換句說,就是把一年的經驗復制貼上了20次而已。

同樣做一件事,有的人忙忙碌碌半輩子,結果還是原地踏步,而有些人短短兩三年就就已經風生水起。

之前的文章 提到過時間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生產資料。

但為什麽有些人熬了那麽多年,還比不上人家短短幾年的成就?

其實普通與頂尖的差別就在於幹一件事的出發點和對自我要求的不同,那結果自然也會有所區別。

練習某項技能,必須帶著強烈的目標感去行動,不僅要學,更要不斷前進演化、最佳化,甚至要敢於進行自我顛覆式的超越。

比如一些作家、文學家,那寫作水平、文學造詣很高深。

他們也想 嘗試一下自媒體拍拍視訊、宣傳一下自己,但是發現自己可能還不如一個小網紅有流量。

為什麽?因為他們還在講高深的文學知識,普通人誰能聽得懂、看得進去?

但如果他們能把自己的知識、想法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接地氣,說人話,像梁永安、戴建業那樣,自然就能火遍全網。

這不就是對自我的顛覆和昇華嗎?

那麽,究竟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前進演化和顛覆?

要做成一件事、掌握某項技能,第一步就是各種平台上搜尋你想要的知識。

人工智慧時代、互聯網時代,絕大部份資料、前人總結的經驗早已經堆積如山。

但是這些資料太多了,你的大腦、電腦容量都有限,所以揪出你真正需要的那一部份,那些無關緊要、雜亂無章的都扔掉。

篩選只是簡單的一步,接下來,關鍵中的關鍵——歸納總結!

這裏不是在那裏簡單堆砌知識點和觀點,而是總結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

因為任何變革、 任何事物的更叠前進演化 ,都有其內在的軌跡。

一萬次搜集,一千次篩選,一百次提煉,才是你真正掌握知識的關鍵。

像一些愛情劇,觀眾們就是希望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快速在一起,然後過起沒羞沒臊的生活。

但是你會發現導演、編劇們壞得很,就是不讓他們在一起,制造各種矛盾、劇情來吊胃口。

最後圓滿的大結局再煽情一把,讓觀眾哭得稀裏嘩啦,這就是抓住了人性的規律。

有目的的學、有目的的幹、邊做邊最佳化,在這個AI時代掌握某些技能可能就需要100天。

如果還抱著那一萬小時的老舊理論不放,那麽你在與他人競爭時,恐怕早就被別人甩在幾條街之外,成了淘汰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