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歷史

當之無愧的封建王朝第一昏君

2024-06-11歷史

到底誰才是古代王朝第一昏君呢?聽到這個問題,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會是誰呢?是秦二世、宋徽宗?是晉惠帝還是隋煬帝呢?

說實話,這個第一昏君的標準其實真的很難定。就拿剛才提到的這四位皇帝來說,宋徽宗如果不是陰差陽錯的當了個皇帝,那他絕對是一個名流千古的書畫家。隋煬帝雖然好大喜功,耗盡天下民力民財導致隋朝滅亡,但是其人還是比較聰慧的,比較有能力的,並且他對後世也做了一定的貢獻。

經常讀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一個很神奇的事兒,那就是一個人內心的復雜程度不亞於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精密的儀器。

就連被廣大網友諷刺為瓦剌留學生的明英宗朱祁鎮這樣的昏君,還破天荒的廢除了殘忍的殉葬制度,並且在二次登基之後的施政措施上也被人認可並稱道。

明萬歷皇帝有近30年時間都不上朝,群臣給他發的奏章基本上到他那兒全都是 已讀不回 的狀態。別說朝廷的大臣們見不到皇帝,就連六部跟地方州縣缺人,這萬歷皇帝也通通不管。可是,即使像 萬歷這樣的皇帝,在明朝軍費短缺的情況下,他也拿出了自己很多的私房錢來資助 萬歷三大征 ,彌補明朝在軍費上的不足。

即便像宋徽宗這樣的昏君,他也不是說完全的一無是處,他在位期間,宋朝的內政、軍備等方面確實被他以及他重用的那些奸臣糟蹋的一塌糊塗。但是在文化領域上,宋徽宗是使勁把這個文化往前推了一把。可能有人說了,這推文化有什麽用呢?其實他對後世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小的影響力。比如說宋徽宗成立翰林書畫院,並在科舉之中加上了畫學,這些事兒呢都對後世的書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今天能看到宋以後那麽多流傳至今的書畫作品,跟宋徽宗大力往前推的這把力是分不開的。

舉這些例子,只是說 歷史上的這些昏君,在某件事兒或者某個領域上,他也有英明的一面

可是我接下來要說的這位皇帝,你就是拿著顯微鏡去看,也找不到這個皇帝身上一絲一毫的優點,以至於他死後連廟號和謚號都沒有,皇帝的資格還被褫奪。

他的破壞力之大,比晉惠帝還要大出很多倍。像晉惠帝司馬忠這樣智商不健全的皇帝,你讓他作惡,他也壞不到哪兒去。搞事兒的也是他的媳婦賈南風以及司馬家的那些藩王而已。

這個皇帝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齊的第六任皇帝蕭寶卷。

這位大哥有多麽的荒誕不羈呢?他不喜歡在宮裏面呆著,沒事兒就出去玩一圈,一個月有二十多天都是在外面閑逛的。

他出行幹嘛呢?

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拆老百姓的房子。一路之上只要看到民房民居那是隨手就拆,然後將這個地方的老百姓統統趕走。很多商賈、市集都被大量的拆毀,整個民間的商業幾乎都被破壞殆盡。

這大哥到了晚上更瘋狂,有事兒沒事兒就喜歡出去狩獵,他狩獵的目標也跟別人不一樣。像別人打個兔子呀,打個虎豹豺狼什麽的,他卻喜歡打和尚道士以及婦孺老幼,只要市被他看到的人,他一個也不放過,通通成為他的獵物。

當時很多衙門的官員防皇帝出宮就跟防賊一樣,一看到皇上出門就趕緊派衙役及家丁們沖上大街朝著百姓們大喊:皇帝出宮啊,大家趕緊跑啊。

你看看,民間都被蕭寶卷折騰到這個地步了,說白了這個蕭寶卷就是劉子業(南北朝時期劉宋的著名暴君)的全面升級版。

蕭寶卷寵愛的妃子叫做潘玉兒,為了討她的歡喜,皇帝為其修建了仙華、神仙、玉壽三座豪華宮殿。每個宮殿都奢華至極,並且他命令工匠們把黃金打造成蓮花狀,接著讓潘玉兒身穿華麗的服飾在上面來回的走動。蕭寶眷看到之後大為稱贊,美其名曰 步步生蓮花 ,可想這蕭寶卷是多麽的窮奢極欲。

這還不算完,蕭寶卷和潘玉兒這兩口子有事兒沒事兒還喜歡在宮內廣建店鋪,cosplay這個市場市集。宮中的宦官跟宮女必須跟著他們一塊兒做買賣。

你說這民間的商賈市集都被他毀了,卻要在宮墻內玩這個遊戲。而且玩的時候他讓潘玉兒做這個集市的管理者,有人違反規則了,就要送到她那裏接受責罰,而且這些懲罰往往都伴隨著生命的消散。

可以說為了博紅顏一笑,蕭寶卷是耗盡天下民財,荒誕至極。

不僅對待百姓如此,他對待朝中的大臣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他的父親蕭鸞(南齊明帝)在臨死之時告誡他, 咱們南朝有個傳統,就是大臣有事兒沒事兒就喜歡弒個君。你對這些大臣一定不要留情,能殺就殺,先下手為強

所以這蕭寶卷只要看到哪個大臣不順眼,拉出去就殺了,以至於輔政大臣都快被他殺光了,逼得文官告退,武將造反,京城幾度岌岌可危。最後這蕭寶卷實在是殺人殺的太多了,整的天怒人怨,眾叛親離。不得已大家只能聯合起來將其幹掉。

就是前文中說道的那個劉宋暴君劉子業,雖然在位近兩年,以殘暴著名,但是在經濟和制度改革上尚能找到一絲一毫的可圈可點之處。

可是在蕭寶卷這個人的身上,我們基本上看不到一絲一毫毫優點,爛殺無辜,耗盡盡財,窮奢極欲,為人呢還殘暴不堪,在管理朝堂的手段上也是單純的依靠殺戮,最後引起了大家一致的反對,不僅帝號被褫奪,貶為涪陵王,後來還被朝廷依漢海昏侯故事再貶為東昏侯,可謂是殺人誅心至極了。

以上為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