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北韓停戰協定簽訂,這預示著韓戰的結束。中、朝兩國無不歡欣鼓舞、激動不已。戰爭勝利之後,中國便開始思考撤軍的問題了。而由於種種原因,誌願軍全部回國的時間,是在1958年。
1958年,入朝作戰的130萬誌願軍,陸續完成回國。而隨著這130萬將士的榮耀歸來,一個問題也出現在了中央眼前,那就是將士們回國之後,該如何安置的問題。在這個時候,中國一位開國上將,向中央提出了一條建議,中央經過商討之後,基本同意了這位上將的建議。此後,130萬誌願軍的安置問題,就按照上將的建議來處理,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那麽,提出建議的上將是誰呢?誌願軍又是如何安置的?
1953年7月,北韓半島的戰火終於停止燃燒。而隨著戰火的熄滅,在北韓戰鬥了近3年的誌願軍,也開啟了他們的回國之路。此時誌願軍的人數為130萬,這130萬人要如何安置,成了一個問題,如果安排不妥當,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那為何誌願軍的人數,會有130萬人呢?這要從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前,開始說起。1950年9月,韓戰的戰火,隨著美國的推動,燃燒到中國邊境後,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立刻做出了出兵北韓的決定。
而早在韓戰剛爆發時,中央就預料到,戰事恐怕不會像北韓,所預想的那樣一帆風順,於是在1950年7月7日,也就是韓戰爆發的數十天以後,周總理主持召開了國防會議。在會議上,周總理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組建部隊為原四野第15兵團司令部、第13兵團的4個軍、3個炮兵師、1個高射炮團,以及1個工兵團。部隊人數共約為20萬人。組建好的東北邊防軍,便作為未雨綢繆的部署,分別駐紮在鳳城、遼陽、通化、本溪、丹東等地區。
隨著北韓半島局勢越來越不穩定,時刻關註此地情況的中央,在同年9月3日,透過了加強東北邊防軍,以及加強二、三線部隊的計劃。為了完成計劃部署,中央調集動員了11個軍36個師,另外再加上炮兵、工兵、裝甲兵等部隊和後勤部隊,共約70萬人,並要求在年底完成集結。而在中國進行部署之際,中央所不願意看到的情況,還是發生了:9月15日,美國仁川登陸,擴大戰局。1950年10月1日,北韓發來急電,希望中國能夠出兵北韓。此後,中央經過幾天討論,終於在10月4日,形成了一致的意見——出兵北韓。一天之後,中央正式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組建誌願軍幫助北韓。
由於中央之前的未雨綢繆,因此此時入朝作戰的部隊,並不難組建。在1950年10月8日,中央在關於誌願軍的命令中,就表示:「東北邊防軍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境內出動。」10月19日,第一批誌願軍:38軍、39軍、40軍、42軍、50軍和66軍,共計6個軍,外加步兵師、炮兵師、高炮團、工兵團和後勤,共計30萬人,趁著夜色,跨過鴨綠江,悄無聲息地進入了北韓。在第一批誌願軍入朝的一個月後,第二批誌願軍——九兵團3個軍12個師,共計15萬人,進入了北韓。此時入朝作戰的誌願軍兵力,共計45萬人。
到了1951年2月,第三批誌願軍開始入朝作戰,此次入朝誌願軍為19兵團的3個軍9個師,共計15萬人。同年4月份,3兵團3個軍9個師共計15萬人,作為第四批誌願軍入朝作戰。7月和9月,第五批誌願軍和第六批誌願軍,共計20萬人進入北韓,到了10月份,入朝作戰的誌願軍的總兵力達到了110萬人,其中作戰部隊為84萬人。不過這並不是誌願軍在北韓兵力最高峰的時間,最高峰的時間在1953年3月,此時誌願軍的總兵力達到了135萬人。而到了1953年7月,北韓停戰協定的簽署後,這時誌願軍的總兵力為130萬。
在戰爭結束之後,這130萬誌願軍,無一不想盡快回國,畢竟闊別家鄉3年,想念鄉土也是正常的事,而士兵們所渴望的,上級也非常清楚。不過,盡管上級明白將士們的心裏,但也沒辦法一蹴而就,讓他們馬上回國。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誌願軍離開北韓,面臨著兩個問題:其一,這關乎著中、朝的戰略安全。當時中、朝、美雖然簽訂了停戰協定,但是美國和李承晚政府,卻不甘心他們的失敗。為此,他們常常會搞一些小動作,比如他們會派出特務,秘密潛入非軍事區搞破壞。
同時,美、韓的武裝人員,還會接近三八線惹是生非。這就表明在和平的表象下,北韓半島依然是暗流湧動,因此誌願軍離開北韓,不單單是撤退的問題,還關系到北韓半島的戰後安全。其二,突然有130萬人回國,而且他們還是保家衛國的戰士,那麽就必須要解決他們的吃、穿、住、行,以及工作的問題。而這是需要慎重考慮的,不能隨意進行安排。正是因為如此,上級就必須要進行全方面的思考。為了讓誌願軍更好地撤離北韓,也為了解決誌願軍回國後的安排,上級進行了討論,而在討論的過程中,作為誌願軍總司令部一員的楊勇上將,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楊勇楊勇將軍雖然是1953年,才進入的北韓戰場,但是卻組織參加了夏季反擊作戰,並指揮金城戰役,對美韓軍隊起到了威脅作用,為接下來的停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楊勇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後,就意識到戰爭即將在不久的將來停止,於是在這個時候,他就已經思考了,戰後對誌願軍的安排。因此,在討論會上,楊勇將軍表示,為了讓誌願軍成功撤離,可以分批次撤離,先撤出一批,觀察美軍的反應,然後根據美軍的反應,做出相應的準備,再讓其他部隊慢慢撤離。同時,為了使誌願軍順利撤離,還可以在吉林設立一個指揮機關,應對突發情況。
而這些分批次回國的誌願軍,就可以一批一批把他們分到不同的地區,做不同的工作。這樣一來如果有什麽情況,一方面可以因為人數沒這麽多,而及時處理,一方面也為安排之後回國的誌願軍,提供了經驗。與會人員,聽了楊勇將軍的建議後,都認為可行,於是眾人便根據楊勇的建議,進行了細致的商討。在經過多次商討後,大家決定,第一批撤退的部隊,去東北地區,作為前哨,緊盯半島情況;第二批撤離的部隊,則可以安排去華東地區;最後回國的部隊,安排到華中和四川地區,支援這些地方的廠房營建工作。
在撤退順序上,采取「先前沿,再西海岸,最後中間」的方針。隨後,誌司將討論結果上報給中央。中央在仔細研究討論之後,批示:同意。就這樣,誌願軍撤退以及回國後安置的問題,最終確定了下來。不久後,誌司將這個方案,通知到了各部隊。看完結果之後,大家議論紛紛。對於上級的安排,誌願軍戰士是贊同的,不過許多人心裏還是有些抵觸,因此在真正實施這一方案時,遇到了不少問題,一些戰士總是會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推脫、逃避。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在誌願軍戰士中,有很多人的家,都與上級安排的駐地,在不同的位置,他們不願意歸國之後,遠離自己的家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戰士不願意到條件艱苦的地方,進行工作;有些戰士甚至已經打算好,回國以後就轉業,到其他行業進行工作。當時周總理正好在軍隊,做巡視工作,他在知道戰士們的想法之後,感到既生氣又傷心。要知道,誌願軍在血與火的淬煉之中,沒有講過難也沒有怕過苦,而才勝利沒多久,就產生了畏難享樂的想法。
如果不及時糾正戰士們的想法,那以後遇見更加兇猛強悍的敵人,誌願軍還能做到與之前一樣嗎?於是,周總理立刻在軍中召開了幾次座談會,給戰士們做思想工作,指出他們想法中的錯誤觀點,並表示:如果現在吃不了一點苦,將來如果遇到更強大的敵人,大家又該怎麽取得勝利呢?在周總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訴說中,戰士們都深感慚愧,並及時糾正了自己的想法。在這之後,誌願軍的安排工作,終於得以順利進行。
第一批撤離回國的戰士,來到了黑龍江,時刻觀察著半島的情況,第二批撤離的戰士,則前往山西駐防,最後一批回國戰士則被安排到了河南,而誌司、其他直屬機關的工作人員,則被安排到軍隊其他行業工作。此後,誌願軍戰士們便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的發展,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著貢獻。這些可愛的人,是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的!【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台或媒體的文章,本平台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本公眾號只用與學習、欣賞、不用於任何商業盈利、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