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鄉墅

不施肥不澆水也能活,內建胡椒味,炒田螺是一絕,春季別忘去采摘

2024-02-28鄉墅

春季,是一段尤為適宜采摘和品嘗野菜的美好時光,許多人在這一季節選擇攜帶小鏟與布袋,踏上鄉間田野的踏青之旅,同時親手挖掘新鮮野菜,為餐桌增添自然之味。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生態環境各異,因此不同地區的野菜種類繁多且各具特色。北方地區的人們偏好食用諸如薺菜、槐花、榆錢等野生蔬菜,而在南方地區,馬蘭頭、香椿等則是當地食客的心頭好。

除了這些廣為人知的野菜品種,各個地方還有不少獨具特色的珍稀野菜資源。在本文中,筆者將特別介紹一種生長於竹林之中、生命力頑強、無需人工灌溉施肥也能茂盛生長的獨特野菜。這種野菜內建胡椒味,與炒田螺搭配堪稱絕配,是春季不容錯過的美味野菜。

在當今社會,任何事物只要名稱前被冠以「假」字,往往會被人們視為仿冒品,並由此產生品質不佳的印象。然而,有些植物卻勇於挑戰這種刻板印象,它們不僅名字中包含「假」字,甚至將其鮮明地展示在自己的名稱裏,假蒟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假蒟的名字簡潔明了,僅由二字組成,其中一字便是「假」,這不禁讓人誤以為存在與其相對應的「真蒟」,並引發對假蒟實用價值的質疑。

但實際上,世間並無名為「真蒟」的植物存在,而假蒟的價值也並非如其名所示那般無足輕重。相反,假蒟的實際價值相當可觀。

假蒟作為一種獨特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於胡椒科胡椒屬,不同於大多數該屬的灌木形態,它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生長習性。假蒟並不以直立生長為主,而是采取匍匐蔓延的方式,並且在每一節都能生根,這種特性使得其植株能夠延伸得相當長,通常可以達到3至5公尺,甚至在適宜條件下能增長至超過10公尺。

其葉片特征鮮明,互生於莖幹兩側,質地接近膜質,常見皺縮現象。下部葉片形狀寬大,呈闊卵形或近圓形,頂端短尖,基部呈心形或近乎截形;而上部葉片則相對較小,形態介於卵形與卵狀披針形之間,與桑葉有幾分相似之處。

假蒟在中國南方多個省份廣泛分布,如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和貴州等地,尤其偏好濕潤環境,常出現在農村地區的密林之中,特別是在竹林環境下極為常見。

假蒟,在中國南方鄉村廣為分布且形態多變,擁有諸如蛤蔞、假荖、蛤荖、假蔞、木柄蔞、蓽撥子、豬撥菜、鉆骨風、臭蔞、山蔞及馬蹄蔞等諸多別名。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為食用蔬菜的莖葉部份,二是全草均可入藥的藥用特性。在民間實踐中,假蒟更多地以其食用內容被廣泛利用,故在此我們將重點闡述其食用價值。

假蒟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野菜,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一點可以從古代醫藥典籍【本草圖經】中的記載得到印證。書中所述「蓽撥」,實乃古代對假蒟的稱謂。

它描述了假蒟在嶺南地區的生長環境與形態特征:「蓽撥,今嶺南有之,多生竹林內,正月發苗作叢,高三四尺,其莖如箸,葉青圓,闊二三寸,如桑,面光而厚。三月開花,白色在表。七月結子,如小指大,長二寸已來,青黑色,類椹子。九月收采,灰殺。暴幹,南人愛其辛香,或取葉生茹之。」南方農村地區的老白因其獨特的辛香風味而鐘愛此植物,有時甚至取其新鮮葉片直接生食。

每年3月之後,假蒟便進入了豐產季節,此時眾多居住在鄉村的人們會不約而同地前往竹林和濕潤的密林深處,尋找並采集新鮮的假蒟葉,將其帶回家中制作成各種美味佳肴。

假蒟葉片散發出一種獨特的復合香氣,融合了胡椒、花椒以及紫蘇的味道特點,這種特性賦予了假蒟在烹飪上極大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在福建、廣東地區,人們熱衷於將假蒟葉作為調味品使用,無論是炒制花甲、田螺,還是烹調炒飯,都能為菜肴增添一抹鮮美的風味,尤其是用假蒟葉炒田螺,堪稱一絕,味道令人難以忘懷。

而在廣西、雲南等地,假蒟葉則被巧妙地運用到了傳統美食粽子的制作中,當地人喜歡用假蒟葉包裹肉餡,制成風味獨特的假蒟肉粽。這樣的粽子不僅糯米香濃,而且粽葉中的假蒟香味更是沁人心脾,每一口都讓人回味無窮。

假蒟不僅因其美味而備受推崇,其營養價值也極為豐富,尤其值得關註的是,它還兼具藥用價值,使得食用假蒟能夠產生一定的食療效果。在中國南方的鄉村地區,當人們遭遇消化不適時,往往會采用假蒟葉制作食物,以助於健胃消食。

盡管假蒟具有多種功效與用途,但並未被廣泛種植,這並非由於人們對其價值認識不足,而是因為假蒟擁有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力。此前提及,假蒟能生長至10公尺之長,且生命力頑強,即使在無額外人工灌溉和施肥的情況下也能茂盛生長。此外,假蒟的一大優勢在於其嫩莖葉全年均可采擷作為野菜食用,其中尤以3月至6月為最佳收獲期。

正因如此,農民們通常無需特意種植假蒟,只需在需要時進山采集即可。春季的假蒟口感尤為鮮美,因此,在3月到來之後,大家千萬別忘去采摘,也不要錯過品嘗這一季節美食的機會。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是否曾品嘗過假蒟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體驗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