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裏,鄉間的野菜綠意盎然,為人們的餐桌增添了一抹生機。盡管大多數野菜以柔嫩的莖葉和芽兒為食,卻也有那麽幾株「異類」,在炎炎夏日裏依舊備受青睞,馬齒莧便是其中之一,夏日品嘗,清涼又解暑。
夏日的野菜世界同樣豐富多彩,薄荷、夏枯草、益母草等都堪稱夏季的佳品。然而,今日我要向諸君講述的,卻是一種頗為奇特的鄉野植物——它的根,仿若蠕動的蟲豸,曾是家家戶戶腌制泡菜的佳品。
時光流轉,如今這野菜的營養價值已被世人所知,不輸人參,更走出國門,成為了歐美、日本等地的高級食材。
身邊的朋友紛紛對這種野菜產生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然而,對於那些曾在農村度過童年時光的朋友們而言,這種野菜早已成為他們味蕾上的美好回憶。特別是那些9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他們曾無數次地在鄉野間尋覓這種美味,那便是被譽為「地蠶子」的野菜。
至於為何會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稱呼,那是因為它的美味部份隱藏在地下,宛如一只肥嘟嘟的蠶蛹。若要形容它的外形,恐怕與蟲子也有幾分神似。正因如此,人們便給它取了一個既形象又生動的名字——地蠶子。然而,在植物學家的眼中,它還有一個更為正式的名字,那便是「地筍」。
地蠶子,這個聽起來有些可愛的名字,背後卻隱藏著諸多秘密。嘗過它的人都知道,那種清甜的滋味仿佛甘露一般,讓人回味無窮。正因為如此,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甘露子」。如今,研究發現它的營養價值竟與人參不相上下,於是又多了個「地參」的美譽。而在藥用領域,它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與冬蟲夏草齊名,被尊稱為「蟲草參」。
在我童年的記憶裏,地蠶子是一種充滿魅力的野菜。每當春暖花開之際,我總喜歡和小夥伴們一起去野外尋找它的蹤跡。挖回來的地蠶子,經過母親的巧手腌制,便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尤其是做成泡菜的地蠶子,酸甜爽口,百吃不厭,成為了我心中永恒的美食記憶。
在筆者的童年記憶裏,那時的冷藏技術遠不如現今發達。蔬菜的保質期短暫得令人感嘆,特別是在炎炎夏日,剛從土裏拔出的蔬菜,不到一周便會腐爛不堪。為了盡量延長蔬菜的食用期限,人們便想出了將蔬菜腌制的方法,如腌蘿蔔、腌大頭菜和腌白菜等。
盡管腌制後的蔬菜失去了新鮮的口感,但在那個多數時間只能以腌菜為食的年代,筆者仍然對腌菜心存厭惡。然而,有一種腌菜卻成為了筆者童年的最愛,那便是地蠶子。
地蠶子做的泡菜真的超贊!完全不像普通腌菜那樣軟塌塌的。地蠶子腌出來的泡菜飽滿誘人,口感清脆,一口接一口,根本停不下來。現在這地蠶子不僅在國內受歡迎,國外也火得一塌糊塗。
在日本,它那白玉般的外形讓它成為節日餐桌上的高端美食;在歐美國家,同樣備受青睞。不過呢,這種在國外大受歡迎的食材,在國內農村卻隨處可見,路邊、田埂、山林裏都能找到野生的地蠶子。很多農村朋友,尤其是老一代的農民伯伯,一眼就能認出它。
地蠶子,不僅外觀誘人、口感上佳,更因其中草藥身份而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故有「蟲草參」之美譽。正是這些獨特的價值,使得地蠶子在當下備受青睞。
在很多農村地區,農民朋友們紛紛種植地蠶子以供銷售;而在一些農康寶,它更是成為了一道備受歡迎的特色野菜。
各位讀者,您是否有過挖掘地蠶子的經歷?在您的家鄉,它又被稱為何名?期待您的留言分享,共同探討這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