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先生在【從前慢】中深情寫到:「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信件都慢」,從前的房子也很慢,沒有急急忙忙、一天天拔地而起的高樓,只有十幾年都不變的院子。
院子,陪伴著我們長大,成為我們最深刻的記憶。後來,我們獨自遠行離開故土,無論在他鄉在遠方,揮之不去的院子記憶成為心中牢固的情結,催促著我們去找回、去重新尋覓院子的那份美好。
大多數人都是在院子裏長大的,不管是村莊小院,還是城裏的家屬大院,院子對我們而言都是無比親切的故鄉。
記憶裏的院子,是白墻灰瓦,墻頭樹枝搖曳;是孩子們追逐打鬧,歡聲陣陣;是鄰裏來往,端著好吃的走進院門的情誼。
院子裏,常有麻雀來訪,嘰嘰喳喳的鳥鳴都是常態,巷子裏的孩子們聚在一起,在院子裏抓蛐蛐,玩溜溜球,夏天還有知了趴在樹上,常常因為貪玩留在鄰居家吃飯,家家戶戶都有院子,街裏巷鄰親如家人。
春來,足不出戶便能坐擁一個春天,閑臥院中,即可將風月攬入懷,把明媚的時日,用來負暖陽,沐清風,賞春花。
夏夜如夢,拿把蒲扇,躺在搖椅裏,搖時光慢慢,望滿天星辰,今夕何夕,見此良景?
秋天來了,泡一壺紅茶,捧一本閑書,看茶煙氤氳,看秋葉飄零,詩意的流光驚艷了歲月。
冬天的院子裏,有枯樹,閑人和懶貓,也有風雪,故友和好酒。圍爐煮酒,再飲一杯無?
那時的情形是如此美好,成為我們此後永遠都走不出的記憶。無論活得平凡,還是成為了人物,內心都有一個地方將生活的夢想交給院子。
余秋雨的【千年庭院】寫道:「這個庭院,不知怎麽撞到了我心靈深處連自己也不太知道的某個層面,我隱隱約約找到自己了。」
院子,作為中國人的精神原鄉,是我們所謂理想的發源地,當我們將記憶化為理想,院子便註定成為我們骨子裏的向往。
馮唐在【我心目中理想的房子】裏這樣描述:「要有個大點兒的院子。有樹,最好是果樹或者花樹或者又開花又結果。每年花樹開花的那幾天,在樹下支張桌子,擺簡單的酒菜,開順口的酒,看繁花在風裏、在暮色裏、在月光裏動,也值了。」
從記憶到理想,我們理想的生活也大抵這樣:一座院子,一家人,四季春秋。有前庭後院,可侍花弄草。閑坐品茗,去南山采菊,去田野裏摘果子,過一種田園牧歌的生活。
——結伴鄉村,抱團田園。 私家菜園訂制、農房租賃 ,加微信xhgzwx1 , 成為 開放型、移動式、自助化 「田園養老社群」 的社群會員 ,定能達成所願。
免責聲明:
部份圖文、視訊來源於互聯網或微信公眾平台,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我們對文章的觀點保持中立;非常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寫作,如有侵犯版權敬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點選 「田園養老社群」 關註本號。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