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鄉墅

這菌子如今很珍貴,若是竹林遇見了,請趕緊挖回家,那是您的福氣

2024-02-29鄉墅

在春天這個季節,許多農村居民熱衷於到野外采摘野菜來享用,這源於我們自古以來就有的「食春」習俗。而在眾多「吃春」的選擇中,野菜無疑是最受青睞的一類,不僅因其富含營養,更因為它們是大自然的無償饋贈。

提及春季的野外采擷,有一個地方堪稱必去之地,那就是生機盎然的竹林。此時的竹林裏,小竹筍紛紛破土而出,不僅口感鮮美,還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農民朋友們常常會帶著竹簍漫步其間,期待能收獲滿滿的小竹筍,以增加家庭收入。

實際上,在那郁郁蔥蔥的竹林之中,除了眾人皆知的竹筍之外,還隱藏著一種珍貴的寶藏——竹蓀。若你在竹林探索時有幸遇見竹蓀,那真可謂是一種幸運之事,應當盡快將其小心挖出並帶回家中,因為在當今,竹蓀可是十分稀罕且珍貴的食材。

竹蓀,又名竹參、面紗菌、網紗菌以及竹姑娘,在中國歷史悠久的食用菌名錄中占據著顯赫地位,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珍貴的野生菌,並被納入了古代著名的「草八珍」系列。

不同於一般的野生菌類,竹蓀在形態上獨樹一幟,其結構猶如一把網格狀的微型陽傘,其獨特之處在於菌柄頂部:一片細致純凈如雪的網狀菌幕從菌蓋向下優雅垂掛,宛如少女身著飄逸的紗裙。

加之竹蓀香氣馥郁,口感鮮美無比,因此在民間廣受贊譽,擁有眾多詩意盎然的別稱,諸如「雪裙仙子」、「山野之瑰寶」、「真菌王國中的鮮花」以及「菌中皇後」等等。

在中國,關於竹蓀的最早文獻記載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盡管在【周書】及【廣菌譜】等古籍中已有零星記錄,但由於當時對這種真菌的認識尚淺,相關描述並不詳盡。直至清代,【素食說略】這部由薛寶辰編纂的烹飪典籍首次明確提及「竹蓀」這一名稱,其中「蓀」本意為一種香草,又名荃,自此以後,竹蓀開始作為一種珍稀且獨特的食材,在各類古籍中得到記載。

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後,竹蓀的地位進一步提升,被視為極其珍貴的食物資源。據歷史記載,在20世紀70年代的香港市場上,每公斤幹竹蓀的價格高達4000至6000港幣,這相當於當時50克黃金的價值,因此竹蓀在那個時期被形象地譽為「軟黃金」。

近年來,隨著科技和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竹蓀已成功實作人工培植,從昔日罕見的「奢侈品」逐漸普及至大眾餐桌,成為市場上極具商品價值的食材。盡管如此,竹蓀的價格依然居高不下,即便是幹品,通常每斤售價也在百元以上,野生竹蓀更是價格不菲,因此說現今竹蓀的價值極其珍貴是恰如其分的。

竹蓀的生長特性與許多野生菌類似,偏好高溫濕潤的生態環境,並且在適宜條件下生長迅速,僅需約一個月的時間就能發育成熟,當菌柄長至適宜高度時即可采收。

值得註意的是,野生竹蓀對生長環境有特定要求,即必須生長於竹林之中。這是因為竹蓀是一種隱花菌類,以寄生方式附著在枯死的竹根部,其底部的菌索與竹鞭及枯竹根系相互連線,依賴分解竹根、竹竿以及竹葉等有機物質獲取營養進行生長繁殖。

綜上所述,若想目睹野生竹蓀的蹤跡,唯有深入竹林方能一見,在其他非竹林環境中是無法尋得的。

在中國,竹蓀的分布範圍相對廣泛,特別是在南方諸省,如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和廣西等地較為常見,而在北方地區,則主要集中在東北一帶,盡管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但並不普遍。

主要是竹蓀與竹林生態息息相關,並非所有型別的竹林都能孕育這種珍貴的菌類。竹蓀更傾向於生長在特定種類的竹林中,例如楠竹、平竹、苦竹以及慈竹等環境之中。中國野生竹蓀資源豐富多樣,已知的種類多達十幾種,然而目前被確認為適宜食用且常見的竹蓀品種只有四種:長裙竹蓀、短裙竹蓀、棘托竹蓀以及紅托竹蓀。

由於野生竹蓀數量稀少且珍貴,若您在探訪竹林時有幸發現其蹤跡,那無疑是一種難得的好運。建議您妥善采集並帶回家中,既可以享用其獨特的美味,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是否曾在竹林探險時偶遇過竹蓀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經歷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