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寫篇關於DBA如何破除35歲魔咒的文章,但發現整個IT從業人員都面臨著35歲魔咒,例如互聯網的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6歲。但國外同行的職業生命卻長得多,這裏我們透過分析一下國內外IT人的差異來探討如何破除35歲魔咒。
關於號主,姚遠:
Oracle ACE(Oracle和MySQL資料庫方向)
華為雲最有價值專家
【MySQL 8.0運維與最佳化】的作者
擁有 Oracle 10g、12c和19c OCM等數十項資料庫認證
曾任IBM公司資料庫部門經理
20+年DBA經驗,服務2萬+客戶
精通C和Java,發明兩項電腦專利
01
—
我們和醜國的IT差距到底有多大?
中國IT從業人員大約是800萬,醜國是440萬,而醜國軟體的產值占了全球市場份額的一半,中國軟體公司的全球市場份額大約是5%,也就是醜國的十分之一。算起來醜國一個IT人員的產值相當於中國18個IT人員的總和。這只是從產值上分析,如果從突破性技術上看差距就更大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突破性技術都來自醜國,一部世界電腦發展史實際上就是醜國電腦發展史,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都可以忽略不計。
有個家庭主婦說:「我特別感謝發明洗衣機的人,但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有一個原則是「如果不知道是誰發明的,通常都是醜國人發明的。」一查,果然,洗衣機、電冰箱、電視這些我們日常使用的家電都是醜國人發明的。
實際上,中國IT 界在開放特別是開源運動中得益甚多,以至於有些人認為我們現在實作了彎道超車,已經超過醜國了,用華為總裁任正非的話說:「你什麽超過醜國了,你是魚香肉絲還是麻婆豆腐超過醜國了?你說清楚!」實際上,我們和醜國的IT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加速擴大,有人問:「我們什麽時候能趕上醜國?」問這樣問題的人仍然沒有現實感,你應該問:「我們和醜國的差距現在是十萬八千裏,什麽時候能到二十一萬六千裏?」國企沒有活力,民企急功近利,IT人每天都擔心自己下個月的房貸能不能還得上?這樣的大環境,怎麽可能趕超醜國?!現在我們IT界和社會上其它領域一樣,缺的不是專家,而是常識。
02
—
我們要努力了嗎?
面對和醜國的巨大差距,很多人都說:「我們要努力了!」我想反問一句:「難道我們還不夠努力嗎?都996,甚至007了,還怎麽努力?」我們不是在努力,簡直是在拼命!我們的IT人的職業生涯本來是一場馬拉松,但我們卻在用100公尺沖刺的速度在跑,剛剛跑到35歲就跑不動了,肚子大了,頭發掉了,身體垮了,家庭關系也緊張了,不得不中途結束比賽。我們不是不夠努力,而是太努力了,另外,大家有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會不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錯了呢?
03
—
國內外IT從業人員的區別
現在各行各業都很卷,每次查快遞的時候都看到一句讓我生氣的話「快遞小哥正在奮力運送中」, 送個快遞都要這麽拼嗎?為什麽快遞小哥不能悠閑地送快遞,路上停下來發發呆,聞一下路邊的花香呢?
就連正在的上學的孩子也卷得不行,他們變得更加聽話、膽小、唯唯諾諾,不再淘氣,學習負擔加重。我高中就讀的女兒也提到,國外的孩子看起來總是笑容滿面,他們的近視率較低,熱衷於運動。這麽卷,大學畢業了還找不到工作,我一看形式不妙,初二的時候我就給我女兒轉到國際學校,讓她換一個輕松的賽道,如果讓我看到她和現在的中學生一樣卷,我要心疼死。
國內外IT人的一個明顯區別是,國外的IT人員普遍年齡較大,50多歲仍然從事編程工作是很普遍的現象,這一點可以在領英網站上觀察到。我在IBM工作時註意到,一些GM級別的員工甚至是在退休後被返聘的。
另外一個明顯的區別也可以透過領英和Oracle ACE網站上的照片觀察到,中國的IT從業人員在照片中通常表現得表情凝重,笑容較少;相比之下,國外的IT從業人員的照片則展現出輕松的微笑。這一差異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大家觀察一下路上的行人,大多數人都是表情嚴肅,仿佛背負了沈重的負擔。
我們似乎變得越來越辛苦,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壓抑。然而,在改革開放初期的40年前,並非如此。大家可以看看幾十年前的照片和錄像,那時人們的表情更加輕松,大多數人都帶著微笑。然而,這幾十年來,我們所增加的似乎只是銀行帳戶上的數位,幸福感到底提升了多少真的很難說。
沒有下層的全力以赴,哪有上層的歲月靜好 ;沒有你的刻苦努力,哪有他們的坐享其成。你不躺平,他們就能躺贏。
再談一下國內外IT從業人員在專業領域上的差異。以本人從事的資料庫行業為例,做為一個Oracle ACE,我經常與國外的Oracle ACE同行在網路上進行互動,並對他們的專業水平有一些了解。根據我的觀察,國內的Oracle ACE在專業領域上也存在巨大的差異,這並不是在討論誰的水平更高,而是指出國內的ACE在專業領域的涵蓋面更廣。國外的ACE通常只擅長某一種資料庫,並且在該資料庫的某個方面表現出色,比如有的專註於Oracle備份恢復,有的專攻效能最佳化,還有的只研究Oracle的高可用性。舉例來說,在Oracle社群中有一位專門回答GoldenGate問題的人,他可以回答所有關於GoldenGate的問題,但對於與GoldenGate無關的問題則置之不理。這一特點也可以從他們個人撰寫的簡介中看出,例如某位ACE的個人簡介中寫到他擅長使用SQL跟蹤方法解決SQL效能問題,而這只是Oracle資料庫中的一個很小的功能。令人驚訝的是,他居然將這一點寫入個人簡介中,而對於我們中國人,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這樣寫。因為他們專註的領域窄,所有他們工作起來很輕松。我們國內的ACE一個個都是全能選手,我們太累了。
04
—
破除35歲魔咒
實際上35歲魔咒主要是中國的大環境造成的,不光在IT界,在其它行業也有這個現象,只不過在IT界表現的更加明顯,大家看看上班高峰時的地鐵乘客,年紀大的很少。大環境方面我們能做的事情很少,就我們個人能做的方面,我的建議是專註於一門技術深入研究,如果精通一門技術都困難,那就繼續細分,只專註於一門技術的某一個方面。專一、深入、精細才是活下去的生存秘訣。
很多人給的建議是要不斷學習新技術,我的建議在一定程度上正好相反,我建議不要輕易的學習新技術,而且在自己現有的專業上深鉆。在IT領域,隨著新技術的迅猛崛起,初期往往伴隨著高薪水和市場迅速增長的景象。然而,隨著市場逐漸飽和和技術的不斷演進,最初投身於這一行業的工程師可能因積累了陳舊的知識而需要不斷進行更新,而市場的需求也可能隨之減緩,再加上新入行的工程師增多,將導致薪資增長逐漸減緩,甚至出現下降的趨勢。很多IT人學習技術也像資本投資一樣,不斷地跟風:互聯網紅利時代去學web;大數據火了去學Hadoop和Kafka;AI興起時去學python和演算法;雲技術流行時去學Kubernetes。短期的跟風讓自己賺了點幸苦錢,但卻沒有技術的積累和沈澱,最後一把年紀了還是個菜鳥,到35歲就被淘汰了。
我認為在IT領域並不存在所謂的高手,只有專家。當你在某個細分領域工作了很長時間後,你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專家。IT技術的確更新很快,但經典的技術還是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例如:Linux、Java、C和IBM大機。你如果在這些領域深耕20年,自然就做到了業界的頭部,你不再是被技術潮流推著走,而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引領這項技術的發展,這個時候你用擔心會被淘汰嗎?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05
—
IT企業的短壽
我們IT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5年,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IT企業喜歡橫向發展,有的企業做了網上購物,又去做快遞,還去賣菜,再給個人放貸款,接著做聊天軟體,也做雲服務,再著做網上支付,很多企業一窩蜂地去做電動車和手機,也不管自己有沒有這個基因。看看國際上的IT企業,他們是縱向發展,深耕一個領域,一直做到業界老大。可能有人說馬斯克不是也做多個領域嗎?人家是在每一個領域都做到了世界領先,這個時候有了余力再去做另外一個領域。我們那些橫向擴充套件的企業在哪個領域做到了世界領先?樣樣都幹,樣樣稀松。IT行業的頭部效應很明顯,不能做到頭部,活下去就很難。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分析有兩個,一個是因為研發投入成本高,風險大,周期長,民企沒有安全感,不願意做長線投資,只想賺快錢,撈一把就想潤。聯想不是說不做研發嗎?因為一旦研發投入失敗企業可能死掉,現在很多企業都把自己的芯片研發團隊砍掉了。IT行業研發做到好的只有一個華為,如果按照能平等和國際企業進行競爭的標準來衡量,只有華為一家算得上真正的高科技企業。但華為的成功無法復制,因為華為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太多支持,我們已經無力再支持另外一個華為。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現在一些國產IT產品是關系型產品,在某個行業賣得很好,換了一個行業就寸步難行,因為銷售的成本太高了,很多公司銷售人員比研發的人還多,所以企業就繼續在現有的客戶挖潛,看看你們還需要什麽別的產品,我們再開發新的產品賣給你們,這樣就橫向發展了。
IT企業的短壽和IT人的職業生涯短都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大量技術無法積累和沈澱,白白浪費了!而且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因為企業短壽,造成IT人不斷換工作,在新的企業要學習新的技術,原來的技術一部份被荒廢了;也是因為企業的橫向發展,IT人被裹挾著也橫向發展,職業生涯就變短;同樣的,IT人的職業生涯短,也會造成企業不能在一個領域裏深耕,難以做到業界的頭部,這樣企業活下去也難。
現在的風氣太浮躁,行業裏沒有幾個靜下心來做學問的人,要改變這個現象是需要大環境的改變,這個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歡迎加我的微信,拉你進資料庫微信群👇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