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職場

一套大儒傳奇,告訴孩子儒學脈絡,聖賢傳承

2024-03-01職場


【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 (中小學課本裏的名人傳記叢書) 限時特惠包郵 45 原價¥62 ), 2024年3月7日活動結束。

2011年3月,海昏侯劉賀之墓現於人世。劉賀,這個在位僅27天的西漢廢帝、以列侯身份故去的前昌邑王,一生大起大落,命途多舛。

他墓中隨葬了大量漢簡,其中相當一部份是珍貴的儒家經典。而他日日對著「正衣冠」的那架屏鏡,正是一面孔子像漆衣鏡——背面繪著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

數千年來,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部份,是我們汲取養分的精神家園。無論得意還是失意,你都能從中找到指引,就像2000年前,這架屏鏡背後畫像旁以墨書記下的聖人之言「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一定也曾安慰過劉賀那顆驚慌、淒切的心。

隨著時代變遷,儒學也不斷迎來了自己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在歲月沈澱中更顯智慧的光芒。今天推薦的這套書,為我們帶來了 4位元先聖大儒的人生故事,分別是: 【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

4本均出自「中小學課本裏的名人傳記叢書」。叢書秉持「立足課本,超越課堂」的理念,以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讓中小學生從課內受益到課外。

書中以對應名人的成長歷程、人生發展為線索,串聯起歷史故事,行文生動、情節豐富、飽含教育意義,能夠開拓廣大青少年讀者的視野,給予啟迪。

每本大小為 32開,軟殼平裝,內頁采用70g輕型紙,紙質柔和,排版疏朗,正文文字較大,能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 推薦7歲以上閱讀。

——

聖賢,鮮活的人物和他們的時代

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孔子、董仲舒、朱熹和王陽明,都是被後人尊崇的聖賢。

孔子出生的時候,周王室已經衰微了。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陰謀、內亂、篡位、戰爭……層出不窮。諸侯不尊重周王,大臣也不把君主放在眼裏。孔子35歲時,當時的國君魯昭公被權臣「三桓」驅逐,以致不得不逃亡齊國,最後死在國外。

書中對這個遙遠時代的描繪通俗而生動:在泰山荒墳前為葬身於虎口的家人們哭泣的女子,卻因苛政而不肯搬離這個危險之地;誤把孔子當成奸臣陽貨而將他圍困住的匡城人,在聚集中爆發出被壓迫奴役的憤怒;不願指路的隱士躬身於田壟間,一腔熱血早在世事磨礪下變涼……

在這讓人看不到希望的時代裏,孔子就像暗夜裏高舉火把的巨人。他積極出世,四處奔走,就算周遊列國時一路災厄、饑荒,就算國君們並不采納他的建議,仍不改其誌。他一直在踐行自己的道,他的言行、觀念和學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為西漢時期的大儒,董仲舒很好地繼承了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據傳他在家鄉教書育人時,甚至有聾兒慕名前來聽課,而且透過刻苦學習真的學到了不少知識,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果只是這樣,董仲舒的智慧也許只能福澤當時的一個鄉、一個地方。公元前134年,漢武帝推出察舉制,董仲舒又一次被推薦給帝王,但與崇尚黃老之學的漢景帝不同,武帝采納了他的「天人三策」,設立太學,教化萬民,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就此開啟。

千年後,又一位大儒橫空出世,他的著作在後來的朝代裏一度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他位列孔門十二哲,塑像在孔廟裏接受香火——他就是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兩百余年後,王陽明攜「心學」對「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發起猛烈的攻擊。他生活的朝代內憂外患極其嚴重,朝政被宦官把持,黨爭不斷,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各路藩王虎視眈眈——他拖著病弱的軀體,卷入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漩渦……

鮮活的筆觸跨越2000年,一個個豐滿立體的人物漫步在眼前。聖賢何以為聖賢?書中故事裏,就藏著答案。

——

信仰,逆境中閃閃發光的靈魂

當孔子為家國長遠隳三都、削三桓而腹背受敵時,他效忠的國君沈迷於聲色犬馬,救國成了一場世人目睹的笑話;

董仲舒在仕途上頻頻受挫,不僅要赴殺人成性的江都王、膠西王身邊履職,還被同在公羊氏門下求學的師兄們屢次加害,甚至一度嚴重到被判死罪;

時年大旱,浙東餓殍遍野,災厄連綿,然而在朱熹臨危受命,嘔心瀝血賑災時,浙東的官吏們還在盤剝百姓催收舊稅,他發上去彈劾的奏章,一封比一封言辭更激烈,朝廷卻企圖用沈默來包庇;

荒唐的正德帝縱容權宦「八虎」殘害忠良,因言獲罪的官員死了一批又一批,一時間眾人噤若寒蟬,王陽明不顧危險上書勸諫,四十廷杖打得他血肉模糊,又被扔進大獄,好不容易貶去了貴州龍場驛,一路明目張膽的追殺,讓他不得不用計假死脫身……

命運對他們下手不輕,動輒以性命相脅,然而靈魂經由烈火淬煉,成了長明的燈塔,千百年來指引著仁人誌士,在逆境中乘風破浪,至暗時刻也不放棄希望。

儒家所追求的「入世」,是堅守仁義道德良知,是有血有肉地活著,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

聖人亦凡人。孔子因失去子淵、子路而慟哭;董仲舒作【士不遇賦】抒發心中憂憤;朱熹悲痛於兢兢業業大半生,卻在黨爭中落得個身敗名裂;王陽明輾轉於現實的泥淖,一度灰心喪氣——但這些都未曾影響生命的主旋律,他們在磨難中重獲新生。

——

傳承,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

儒家文化,是活著的文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知行合一」……這些理念根植於我們民族的精神家園,讓六合約風,四方共俗。

它告訴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為什麽要讀書學習?應該成長為怎樣的人?……

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裏講「立誌而聖則聖矣,立誌而賢則賢矣」。難道有天生的聖賢嗎?是有人主動選擇成為聖賢罷了。

對少年人來說,讀他們的故事,是一場文化之旅,也是一場心靈之旅。

我們一頁頁翻過的是別人的人生,逐漸看清的是自己腳下的路。而這些啟發過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先賢們和他們遺留下的精神財富,也將陪伴我們度過生命中一個又一個關鍵時刻,讓我們迎接更美好未來的到來。

文字:渺渺

式: 阿北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