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生活

「梅黃雨細」裏的氣象萬千

2024-06-17生活

點選關註「有料有趣又專業」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識】

透過這首詩,人們仿佛來到了詩意的江南,感受到了夏日的寧靜與美好,也體會到梅雨季節的朦朧與浪漫。那麽,究竟什麽是梅雨呢?

透過古人的詩詞,我們知道,梅雨出現在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因此,人們稱之為「梅雨」。梅雨也被人們稱作「黴雨」,因為這一時期,梅雨區降雨量大且持續時間長,雲霧多,日照時間少,風力小,致使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受潮黴爛,故而得名。【本草綱目】中稱:「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黴也。」這和【風俗通義】中「敗黦」的說法一致,黦是黃黑色,也就是黴變後的顏色。

現代氣候學上的梅雨是指每年6—7月份,中國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個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與氣候現象。在中國,梅雨則是長江中下遊特有的天氣和氣候現象。其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東亞地區的季風氣候是梅雨季節形成的主要原因。此時,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暖濕氣流與從印度洋和喜馬拉雅山脈吹來的幹冷氣流相遇,二者間形成明顯的溫差,進而產生雨帶。

從地形看,長江流域地勢平坦、河流眾多,當這些地形條件與季風氣候相結合時,容易形成持續較長時間的多雨天氣。

從大氣環流看,6月前後,副熱帶高壓向北移動,致使雨帶移動至長江流域。同時,從印度洋和南海吹來的暖濕氣流也會影響雨帶的形成。另外,亞洲處於高緯度地區,如果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則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如果此時中緯度地區的西風環流比較平直,阻擋力比較小,大氣中的短波活動就會頻繁發生,為江淮地區提供冷暖空氣交匯的條件。

以上因素交互作用,形成了獨特的梅雨現象。各因素的具體貢獻程度可能因地理位置、季節和氣候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由此造成各地的梅雨現象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梅雨季節怎麽算

梅雨作為一種天氣和氣候事件,其持續時間可以長達半個月到一個月。我們把雨帶停留的這個時間段稱為「梅雨季節」,或叫「梅雨期」,並將梅雨季節開始的那一天稱為「入梅」、梅雨季節結束的那一天稱為「出梅」。一般而言,中國江淮地區在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在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出梅後即進入盛夏季節。

中國古代的歷法規定:黃梅雨季從芒種後第一個丙日算起,是為「入梅」;在小暑後第一個未日結束,是為「出梅」。不過,這種規定過於武斷,因為梅雨出現的時間段雖然相對固定,但出現日期並不是完全固定的,甚至有可能發生「空梅」。

那麽,我們常說的氣象概念上的「入梅」和「出梅」又是怎麽界定的呢? 在氣象學裏,對於什麽是梅雨給出了較為嚴苛的標準。 在各省、市的天氣預報業務中,入梅、出梅日期主要透過當地的雨日、雨量、氣溫以及副熱帶高壓的位置來確定,若符合各自所制定的標準,就意味著入梅或出梅了。

浙江是典型的受梅雨影響的省份之一。該省氣象局有關人士這樣表述本省的入梅標準:夏季風暴發後,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活動範圍大於等於北緯18°,小於北緯25°,連續5日平均氣溫超過22℃;梅雨帶的中心穩定在浙江中北部,包括浙北地區、浙中的金華衢州地區以及台州西北、麗水北部共49個國家基本氣象站中,三分之一以上站點測得5天中4天有降雨。

由上述標準可以看出,某地是否處於梅雨季節,不僅要看氣溫、降雨等氣象要素,而且要看天氣形勢和天氣系統是否達標。這種判斷方法更為科學嚴謹。相應的,「出梅」也有嚴格的氣象要素指標。

除了正常的梅雨之外,江淮地區還可能有5月底或6月初突然到來的「早梅雨」以及姍姍來遲的「遲梅雨」,甚或有梅雨期超長的「特長梅雨」。1954年,長江中下遊從6月初就「入梅」,直到8月初才「出梅」,整個梅雨季長達兩個月以上,極為罕見。當然,也可能是來去匆匆的「短梅」,或是「黃梅時節燥松松」的「空梅」和「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的「倒黃梅」。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氣象部門一直依據長江中下遊的上海、南京、蕪湖、九江和漢口這5個氣象站的逐日降雨量資料開展梅雨監測預報。2000年後,長江中下遊的梅雨情況逐漸發生改變,主雨帶集中在淮河流域,導致5—7月江淮流域雖然出現持續性強降雨天氣過程,卻又達不到梅雨劃分標準所規定的降雨量。梅雨季的預報和判定陷入窘境。

2017年,隨著【梅雨監測指標】國家標準的正式頒布,梅雨的監測標準得到統一。國家標準中,梅雨區在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的基礎上,增加了江西和湖南,並將梅雨監測區域劃分為江南區、長江中遊區、長江下遊區和江淮區。在後來的實踐中,根據實際需求,又把長江中遊區和下遊區合並為長江中下遊區進行梅雨監測。如今,梅雨共分為3個區域進行監測,即江南區(I)、長江中下遊區(Ⅱ)、江淮區(Ⅲ),各分區的梅雨監測區域代表站分別為江南區65站、長江中下遊區157站、江淮區55站。

總體而言,梅雨監測指標對於入梅及出梅時間和梅雨強度等有詳細表述和客觀規定。其中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日平均氣溫條件和梅雨期間的降雨日數判識3個指標十分重要。

梅雨有利亦有弊

長時間的持續性降雨,可以為幹旱地區提供必要的水分條件,有助於改善土壤墑情,促進植物生長;也可以有效降低氣溫,緩解人體在高溫天氣產生的不適;還可以為水庫、河流等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助於保障生活和生產用水的需求。

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梅雨同樣如此。強降雨容易引發淹水災害,還容易引發山體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並且可能導致水稻、蔬菜等農作物受災。降雨也會導致道路濕滑、大氣能見度變差,給交通出行帶來不便和安全隱患。

長期的陰雨天氣不僅使得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限,而且會使人們因為見不到太陽而感到心情郁悶,出現「愁深」的心情。我們要學會趨利避害,以便順利度過梅雨季節。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4.6B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讀完文章點 「贊」 「在看」

將好 「分享」 給更多人

點選「閱讀原文」, 進入 百科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