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生活

【世界知識】毛克疾 王若桐:印度為何忽然加速開發伊朗恰巴哈爾港

2024-07-08生活

點選 世界知識 關註並星標

每天與你一起

平實理性看世界

5月13日,印度全球港口有限公司(IPGL)與伊朗海事組織(PMO)簽署了一項為期十年的協定,根據這項協定,伊朗將恰巴哈爾港(恰港)沙希德—貝赫斯蒂港區交給印方開發營運,這也是印度有史以來首次獲得一座海外港口的完整營運權。考慮到近年來中東地區熱點事件頻發,加之恰港自身舉足輕重的地緣戰略地位,印伊這番互動引發全球關註。不出所料,次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以近乎威脅的口吻表示:「任何考慮與伊朗進行商業交易的實體都應意識到,這種行為有招致美國制裁的風險。」近年來美印互動密切,在今年4月的以色列伊朗沖突剛剛平息、拜登政府仍不斷加碼對伊管控背景下,印度為何忽然冒著被制裁的風險與伊朗大搞合作?

2024年1月15日,伊朗外長阿蔔 杜拉希揚會見到訪的印度外長蘇 傑生,雙方就地區和國際熱點問 題及加強兩國關系舉行會晤。

印伊恰港合作的歷史脈絡

恰港位於伊朗東南部的錫史坦—俾路支史坦省,瀕臨阿曼灣。作為伊朗最靠南的城市,恰港處於霍爾木茲海峽外側,南臨開闊的阿拉伯海航道,東接巴基史坦俾路支省邊境,北靠伊朗富礦區,西臨全球油氣核心產區波斯灣,地緣位置十分關鍵。因此,早在2003年,印度就與伊朗簽下第一份關於恰港合作的意向協定。而印度之所以選擇在2003年出手,很大程度上是受中國自2002年起援建距恰港僅100多公裏的巴基史坦瓜達爾港的刺激。然而,由於美西方因核問題對伊朗持續施加制裁,印伊始終無法推進落實協定內容。

直到2015年,各方達成解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定,美國部份放松對伊制裁,印伊推進恰港合作才見到一線曙光。2016年,在印度總理莫迪存取伊朗期間,印度、伊朗、阿富汗簽署三方協定,其中印方承諾投資5億美元在沙希德—貝赫斯蒂港區重建一座600公尺長的貨櫃裝卸設施,意在將恰港開發為深水轉運港。2017年12月,該港區一期工程竣工後,印度為證明恰港的互聯互通價值,專門經恰港繞開巴基史坦,向阿富汗運送了一批印度小麥。但好景不長,2018年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單方面結束伊朗核協定,並變本加厲地對伊朗實施新一輪制裁。正是由於恰港被認為有助於穩固當時受美扶植的阿富汗加尼政府,莫迪政府才頂住美國對伊朗的「極限施壓」,為開發恰港爭取到了「制裁豁免」,但恰港的執行仍受到極大限制。

此後2018~2024年,印伊恰港開發進入停滯階段,整個恰港也處於低負荷執行狀態,該港六台起重機每年僅裝卸約850萬噸貨物,而其中絕大部份是印度與伊朗或阿富汗之間的貨物。這一執行水平距該港32台起重機,每年裝卸8200萬噸貨物的目標有很大距離。值得註意的是,2017年6月中印洞朗對峙發生後,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時隔十年後重新開機,美印關系迅速拉近。2020年6月,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發生後,美印戰略互動的密度和強度更是達到空前水平。在此情況下,盡管川普政府對印伊恰港合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莫迪政府也沒有「頂風作案」加強對伊合作。

與此同時,國際仲裁問題也成為阻礙印伊恰港合作的難題。印度希望透過國際仲裁框架解決涉及恰港合作的糾紛,但伊朗方面卻表示這有違伊朗憲法,除非修憲否則無法解決矛盾。在美印戰略貼齊日益緊密的大背景下,莫迪政府既不願付出政治資本推動伊方在國際仲裁問題上讓步,也不願讓對伊合作影響美印合作。因此,自2016年以來,印伊恰港合作簽署的都是短期協定,只能透過不斷續簽延長合作效力。

今年5月13日,印度航運和水道部國務部長薩班南達·索諾瓦爾親赴伊朗德黑蘭見證印伊簽署恰港開發執行協定。國務部長在印度大選期間出國需經印度選舉委員會專門批準,因此可見莫迪政府對此次活動的重視。面對印伊長期難以解決的國際仲裁問題,印度也破天荒地推動伊朗接受折中方案——涉及恰港執行爭議的事項將被送出至位於阿曼首都馬斯喀特的三方仲裁法庭,並按照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的流程進行處置。值得註意的是,新的十年協定已完全取代2016年簽署的協定,免去了此前需隔年續簽協定的繁瑣,也使希望長期入駐港區的機構和企業吃下「定心丸」。根據本次協定,印方承諾投資120億美元用於沙希德—貝赫斯蒂港區的開發和執行,並在此基礎上提供250億美元貸款用於恰港基礎設施升級改造。

恰港開發為何忽然加速

根據索諾瓦爾的說法,恰港之所以對印度至關重要,是因為透過恰港拓展新的貿易通道能夠加強整個區域的供應鏈韌性。在這冠冕堂皇的「漂亮話」背後,印度的地緣戰略算計看上去異常簡單——繞過對印度充滿敵意的巴基史坦,透過恰港把印度貨物直接運往伊朗,再透過公路和鐵路網送達阿富汗,再一路向北到達烏茲別克、哈薩克、土庫曼、亞塞拜然,最終形成包圍巴基史坦的走廊地帶。同時,恰港也被視為印度通往歐亞大陸腹地的「金色大門」,是多式聯運路線「國際南北運輸走廊」的核心中樞。畢竟,從西印古吉拉特邦坎德拉港到恰港的距離,比從孟買到印度首都新德裏的距離還近。如果恰港全面投入執行,印度貨物將獲得一條進入歐亞大陸腹地的捷徑。

不過,印度對恰港的地緣戰略謀劃由來已久,莫迪政府近期圍繞恰港的一系列舉動背後,或許還有更深層次動因。綜合來看,以下三重因素共同推動印度采取本輪針對恰港的大動作。一是美西方主導的中東政經倡議進展滯後,迫使印度重新考慮恰港的戰略價值。2020年,川普政府推出促進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實作關系正常化的【亞伯拉罕協定】,試圖將沙烏地等海灣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共同納入中東安全體系,並吸納印度,同時將伊朗作為主要競爭對手。在此背景下,印度加入以色列、阿聯、美國組成的「中東版四方機制」(I2U2),該機制與「印太」地區的美日澳印「四國機制」遙相呼應。2023年,二十國集團峰會推出的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計畫(IMEC)更加突顯印度在中東政策上對美國亦步亦趨的戰略貼齊。然而,2023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沖突的爆發不僅直接打斷IMEC的落實行程,更使I2U2等有以色列參與的合作議程背負道德負擔。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印度為何選擇重回恰港合作軌域。

二是由於「親以疏巴」面臨的道德風險越來越大,莫迪政府不得不扭轉立場。本輪巴以沖突令日益被邊緣化的巴勒史坦問題重回中東政治舞台核心。然而,面對在以方軍事行動下加薩走廊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莫迪政府不僅態度曖昧,還積極響應以方需求,輸出大量工人助以應對勞動短缺。隨著本輪巴以沖突的不斷持續,印度「貼美、親以」的政策面臨越來越重的道德壓力,這迫使莫迪政府偏轉立場,而大張旗鼓地與作為「以色列死敵」的伊朗交好正是立場偏轉的重要訊號,印度借此防止本國進一步被美以拖累。

三是阿富汗局勢出現重大變化,印度在不斷演變的局勢中重新發現機遇。2016年伊印阿圍繞恰港簽署三方協定時,阿富汗正處於加尼政府治下,彼時印度視阿為共同應對巴基史坦的關鍵盟友,恰港便是溝通印阿的關鍵節點。但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阿塔)重掌政權後,印阿關系急轉直下,莫迪政府也因此失去繼續大力開發恰港的動力。然而,近些年巴基史坦和阿富汗圍繞移民、反恐、邊境等問題劍拔弩張,多次爆發沖突。在此背景下,印度察覺到與阿富汗臨時政府進行戰略合作的可能性,並在雙方未正式建交的背景下,加大對阿富汗的人道主義援助力度。總體來看,阿富汗的內政外交變化深刻影響印度對恰港的戰略算計,若巴阿關系進一步惡化,恰港對印度的重要性還會進一步提高。

是否真會觸發美國制裁

此次美對印「重返恰港」做出「威脅表態」後,印度外長蘇傑生回應稱:「這是一個溝通問題,恰港有益於整個區域,人們不應以狹隘目光看待此舉」。雖然蘇傑生試圖掩飾美國對印施加制裁的風險,但考慮到當前的區域局勢,印度恐難如2018年一般從美國手中輕易獲得豁免資格。

2018年多家與恰港有關企業之所以能獲美方豁免,是因為彼時阿富汗由加尼政府執政,美國認為印度主導開發恰港有益於阿富汗的經濟繁榮與政治穩定。然而,2021年阿塔重掌政權後,對美國來說恰港反而因其可助益伊朗、阿塔等「敵對勢力」成為一大威脅。考慮到伊朗被認為在本輪巴以沖突中對哈馬斯支持甚巨,及美國2024年大選迫近背景下拜登政府對伊朗示強的需要,印度憑借恰港自身價值恐難再次獲得美方豁免。

不過,作為全球增速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之一和美西方制衡中國的重要夥伴,印度自恃有資格向美國「討要特權」。美國幾乎不可能僅因印伊恰港合作就對印度施加全面制裁,但若拜登政府強推制裁,印度很可能將強硬反擊,因為這不僅是在維護印度在恰港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彰顯印度遊離於美西方陣營的「獨立國格」,甚至可為印度自詡的「全球南方領袖」身份增添合法性。此外,就在美國此番做出制裁威脅後,多位印度學者撰文發表相似觀點稱,「若印度不去開發恰港,去的就是中國人」「若沒有印度,伊朗將更快倒向中國」「若沒有恰港,中國控制的瓜達爾港將獨自占據關鍵地緣位置」。因此,考慮到印度的「未來價值」和「遏華戰略價值」,美對印制裁「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仍是最可能出現的場景。

(作者為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助理)

· END ·

本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24年

第13期

責編:杜文睿

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本期

雜誌

覺得好看,請點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