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生活

同種植物:在中國是雜草,在印度竟養活近千萬人,原因何在?

2024-07-20生活

有人見過麻袋嗎?就是農村裝糧食用的大麻袋,很結實的那種。估計生活在農村的70後、80後都見過。那有人知道那種麻袋是什麽材料做的嗎?估計很多人不知道,那些麻袋是黃麻做成的,所以很結實,很耐用。

黃麻,這個在中國被視為雜草的植物,卻在印度變成了一種軟黃金,創造了高達33億的產值,養活了近千萬人。同樣的黃麻,為啥它在印度能夠繁榮,卻在中國沈寂呢?

黃麻的種植過程輕而易舉,施肥收割只是整個過程的開始。真正的重頭戲是將四米長的莖稈變成細如發絲的纖維。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兩個人通力合作,將黃麻一根根地放入專門的機器中進行分離。

但對於那些無法購買裝置的人來說,只能選擇將成捆的黃麻桿漚爛在池塘中,目的是讓非纖維物質分解掉。時機成熟後,再扒下外皮,相比機器的操作,這種方 法要簡單得多。

接下來,經過清洗和晾曬,便會產生高強度、粗糙而細絲的黃麻纖維。這些纖維會被運往附近的加工廠,加工成各種產品。

雖然黃麻的用途廣泛,在缺乏裝置的情況下,人們只能采用傳統的方法提煉黃麻纖維,但是卻給水質帶來了沈重的壓力。

在剝麻的過程中,農民需將麻稈浸泡在水中,這個看起來似乎無害的步驟,卻成了水體汙染的罪魁禍首。

泡水的同時,水中的細菌如雨後春筍般滋生,打破了水體原有的生態平衡。而且水質變得烏黑腥臭,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河面上的綠藻,奪取水中的氧氣,使得魚蝦在缺氧的噩夢中掙紮 無助。

更為糟糕的是,一些黃麻剝皮工廠為了追求高效率,采用了堿性溶液,如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

這不僅對工人的健康構成威脅,更是對環境的造成嚴重的汙染。這種汙染程度堪比造紙工業,讓人為了高產而所付出的代價感到痛心。

雖然一些省份采用了不同的剝麻方式,如晾曬法,或許減緩了水體汙染,但效率卻大打折扣。一個冬天,頂多能剝20多捆,而且價格難以獲得提升。在面對這一現即時,誰還會願意去種植或者去剝麻呢?

盡管黃麻的制作過程存在著汙染和低效的問題,但在印度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景象。印度政府大力扶持黃麻產業的原因並非是沒有考慮過環保和永續發展,而是因為市場需求創造了產業需求。

印度政府規定了90%以上的糧食和糖要使用黃麻制作的麻袋,這一政策就讓黃麻在印度市場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另外,黃麻屬於可降解材料,與西方國家提倡的綠色環保理念相契合,為印度贏得了環保的名聲。雖然這一產業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給印度帶來了就業機會,但卻 讓工人們在烏黑腥臭的環境中辛勤勞作,以及 環境的犧牲

印度的黃麻產業在國際市場上也占據著一席之地。黃麻制品被賣往歐美市場,以高價銷售,為印度創造了可觀的外匯收入。

回到中國,黃麻產業卻顯得相對沈寂, 為什麽中國不種植黃麻而選擇從外面購買呢?其中一個原因是 中國政府更註重環保和永續發展,而黃麻的制作過程在這方面存在明顯的問題。

與其使用傳統的手工提煉方法,中國更願意選擇機器取代人工,使用人工合成的纖維,因為這樣更高效、更環保。

黃麻的歷史也是一個時代的變遷。在過去,中國擁有2000多家黃麻加工廠,但在1980年之後,這個數位急劇減少。大部份農民發現,如果黃麻種得太少,需要全家動員進行晾曬和加工;而如果種得太多,又需要僱用工人,成本太高,得不償失。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黃麻制品逐漸結束了市場,被機器和人 工合成的纖維取代。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每一個國家都需要面對自己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找到一種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路徑。

印度選擇了黃麻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為此付出了代價。中國則在技術和環保方面不斷努力,尋找一種更加合理的發展方式。這不僅僅是兩國產業的選擇,更是一種對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