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資訊

「這個地方,確實是了不起」

2024-01-30資訊

揚帆者|張揚對話蘇伯民:用科技讀懂藝術,讓未來擁有敦煌

「敢於揚帆,樂見後浪」

本期【揚帆者】

帶你走進敦煌莫高窟

見證一場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

紮根敦煌十年後,蘇伯民終於感慨「這個地方,確實是了不起」。

1992年,化學專業出身的蘇伯民來到莫高窟,那時的他對敦煌的一切幾乎一無所知,感覺「每個洞窟都差不多」。30余年默默堅守,如今他已成為壁畫藝術的守護者,亦是敦煌歷史的傾聽者、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者。他所在的敦煌研究院,以技藝與匠心喚起了敦煌壁畫深沈的記憶,使其在時光的滌蕩下重煥生機。

莫高窟的文明瑰寶,究竟能保存多久?新銳科技與古老藝術之間,會碰撞出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我們又如何才能把這份美好送給未來?

在敦煌研究院,新華社記者張揚對蘇伯民院長進行了專訪。

藝術的守護者——留存文物歲月的痕跡

酥堿,是一種能讓壁畫化為粉末的「絕癥」。研究發現,形成病害的重要原因是巖體裏的鹽分。上世紀90年代,在修復第85窟的過程中,蘇伯民所在的研究團隊與外國專家一起,嘗試了81種配方、歷時7年,終於找到既能脫鹽又能保持壁畫原貌的方法。

基於該修復計畫探索出的文物保護流程,還直接推動了行業標準——【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出台。

多年來,「修舊如舊」是蘇伯民一直堅守的文物保護理念。每一位敦煌的修復師都懂得尊重歲月的痕跡,蘇伯民說,我們保存的每一幅甚至每一寸壁畫,都是那個時代的原物。

當被問到「敦煌的壁畫保護技術在國際上處於什麽樣的水平」時,蘇伯民直言我們「位於國際第一梯隊」。他的底氣,來自於敦煌研究院的科技硬實力。

歷史的傾聽者——讀敦煌博大精深

初到敦煌時,令藝術家們心馳神往的壁畫並沒能立刻激起蘇伯民心中的火花,10年之後,他才漸漸理解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它的珍貴不僅體現在卓越的繪畫藝術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更包含了建築、服飾、軍事等更多元的研究價值。

他說,隨著自己保護和研究工作越做越精細、對壁畫及其文化內涵的理解越來越深入,就會慢慢產生一種強烈的保護好文物的責任感。

蘇伯民認為,文物能夠為我們從哪裏來提供極好的實物證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文物能夠透顯出其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歷練。正是蘇伯民和一代代莫高窟人,細細聆聽壁畫中古老文明的聲音,讓文物所講述的故事得以永恒。

時光的航行者——讓文化千年永續

敦煌的數位化建設在傳播敦煌文化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蘇伯民認為,虛擬復原等技術帶來的沈浸式體驗,能夠把洞窟的藝術特點、內容特點和空間特點完整呈現出來。

然而在他看來,數位敦煌永遠代替不了真實洞窟給人身心帶來的震撼感和歷史感。

作為既與千年前的古人對話、又為千年後的人類保存文化遺產的「接力守護人」,蘇伯民說,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千年後的人們依然能看到壁畫精美的容顏,然後再傳給下一個一千年。

每一次描摹修補

都是與古人的默契對話

是跨越千年的交流與傳承

以匠心之力守護藝術

以細致之心傾聽歷史

拂去塵封的歲月

他們為壁畫註入新的生命

出品人:孫誌平 儲學軍 錢彤 向清凱

監制:樊華 馬維坤

統籌:馬軼群 宋常青 張玉潔 張智敏

制片人:張揚

策劃:馬原馳

撰稿:趙世通

導演:李楨宇

編導:麥淩寒

新媒體編導:宋育澤

執行制片:王妍清

記者:張揚 張玉潔 張智敏 李楨宇 趙世通 馬原馳 麥淩寒 宋育澤 鄢雨然(實習) 陳敏揚(實習)曾旭東(實習)付瀚爽(實習)

剪輯:白雪

動畫:李銳傑

設計:孫瑤

調色:張忠傑

鳴謝:

敦煌研究院

新華社張揚工作室制作

新華社音視訊部

新華網

新華社甘肅分社

聯合出品

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