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哪個國家的人最愛吃肥腸?
法國人喜歡把肥腸切碎後,混合香料塞進小腸裏,烤熟了配炸薯條和黃芥末醬吃;義大利人將肥腸焙幹後,捆在傳統的義式香腸表面油炸;西班牙人把鷹嘴豆磨碎了填在肥腸裏煮熟吃,以豆香平衡油脂;日本人的方法更多,除了烤串燒鳥之外,還有煮肥腸:炒熟的肥腸放進鰹魚高湯裏,用蒟蒻、洋蔥、蘿蔔來煮,加入少量七味粉,就是典型的日式小火鍋。
幾乎所有關於肥腸的精致烹飪,都來自農耕文化悠久的國家和地區。
但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與中國這樣,為肥腸搭載無與倫比的中式滋味和深遠內斂的東方審美。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 【食味藝文誌】 ,並回復 「肥腸」 ,可閱讀縱覽中國人肥腸飲食習慣和各地肥腸吃法的文章【國家肥腸地理】~
無論是下裏巴人的蔥油餅、蔥油酥、蔥油拌面,還是文雅內秀的蔥油雞、蔥油肉,又或者是入室登堂的蔥油海參、蔥油鰣魚,在加持一勺爆香的蔥油之後,都成了地道的中國味兒。
蔥屬植物和油脂,這兩種滋味、形態、質素有巨大差異的食材,只要到了中國人手中,便成為天作之合。
點選下方名片,關註 【食味藝文誌】 ,並回復 「蔥油」 ,可閱讀中國蔥油發展史【國家蔥油地理】~
食味藝文誌的號主魏水華是我們的好朋友,也是為數不多我們堅持開啟的公眾號。
正如食味藝文誌的slogan:食物是書上的知識,也是我們行走中的閱歷。
魏水華還寫了什麽?
▼
筍,中國菜裏最能表達「鮮」的食材。
無論是清蒸、燉煮、煎炒、涼拌,它總能以清新雅致的味道、柔嫩細膩的嚼感,詮釋「鮮」這個漢字的終極定義。
▼
在幾乎所有的中國城市、鄉村中,燒烤是人人青睞、家家熱愛的好物。無論宵夜小酒、露營戶外、好友聚會或者闔家團圓,只要一爐燒烤鎮場,那就有了氛圍和排面。
不能處廟堂之高,則居江湖之遠;不能賞炊金饌玉,則謀錦繡膏粱。
▼
在中餐裏,餛飩可能是稱呼最多的一種食物,抄手、雲吞、包面、清湯、扁肉、扁食、肉燕、乃至餃子,是各地對餛飩千奇百怪的叫法。
為什麽一種簡單的小吃,會在各地的文化語境中,發展出完全不同的滋味和多元化的表達?
▼
秋風起,喝羊湯。
羊,負責鮮、香、腴、嫩;湯,負責溫、柔、軟、潤。
每到東亞大陸褪去暑熱的季節,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總會飄滿羊湯濃釅醉人的香味。對中國人來說,羊湯是噓寒問暖的錦繡衣裳、是謹行儉用的庖廚之道、是物阜民豐的敬天饗地、更是尊人重土的華夏哲學。
▼
紅燒肉,中國餐桌的絕對主角。
無論哪位廚子、無論哪種菜系,當與紅燒肉狹路相逢的時候,所有的個性、技法、風格、創意,都要為這道國民大菜妥協讓路。
紅亮、酥糯,五味調和、香氣綿長,這是中國菜對紅燒肉的共同標準,也是中國人對紅燒肉的集體記憶。
▼
從腐乳的誕生到今天,不論工藝如何精進、品類如何衍生,它始終站在中國人平凡光陰、尋常巷陌的背後,是不論性別、不論年齡、不論身份、不論收入,人人皆可享用的市井美饌。
一如這個因土地書寫歷史,由人民創造歷史的古老國家。
▼
從誕生那一刻起, 豬油渣就與偉大的飲食文化無關,所有關於它的滋味,都來自市井之深與江湖之遠 。
它是販夫走卒對口腹之樂的詮釋,是升鬥小民對辛勤勞作的寄托,更是蒼生百姓對天下承平的向往。
▼
不管是用料、手法和工藝,燒麥的形態都充滿了東方色彩。
但大膽的開口和滋味的外溢,則透露出它源於亞歐大陸深處的隱性基因。
▼
炒飯,也許是美食江湖中,最深藏不露的掃地僧。
對廚子來說,炒飯是考教功力的試卷,選擇食材、打磨根骨、掌控火候、一氣呵成。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是庖廚生涯的修為見證。
對食客來說,炒飯則是證明見識和閱歷的字典,雖然配料和做法千變萬化。但有經驗的食客,總會去蕪存菁、撥開繁復的表象,洞見炒飯制作者的幽微用心和炒飯滋味的高下。
每一位真正的吃貨,必定也是美食江湖的行旅者。
關註 【食味藝文誌】 ,從食物的角度,閱讀這個有趣的世界。
掃描下方二維碼
看更多精彩內容
做行走世界的吃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