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資訊

跨越「死亡之谷」,這一環節至關重要!

2024-05-23資訊

◎ 采寫丨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 策劃丨陳瑜 李坤

近日,遼寧盤錦精細化工中試平台——盤錦三力中科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盤錦三力中科)年產10萬噸新材料計畫施工現場,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這是遼寧中試平台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的實踐案例之一。

「經過中試,這項突破‘卡脖子’的創新成果終於實作產業化。一期將建設年產5萬噸甲基丙烯酸甲酯及4萬噸正丙醇。」盤錦三力中科董事長於春健說。

今年以來,「中試」一詞的熱度持續攀升。

年初,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制造業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設5個以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試平台,對制造業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到2027年,中試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產業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化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台、中試驗證平台建設。

中試平台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產業。 這個位於實驗室和套用場之間的環節,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一環,也是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份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 目前中試平台的發展尚不能滿足產業科技發展的需求。

1

「從1到100」的關鍵一環

佩戴眼鏡的人大都有這樣的經歷:從滴水成冰的戶外回到溫暖的室內,眼鏡上立刻生出一層霧氣。用於惡劣環境的電腦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析出的水汽附著在元器件表面,甚至「鉆進」關鍵連線部位,輕則讓裝置連線失效,重則導致短路燒毀。

元器件可靠性關乎電腦保安。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超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試平台團隊成員歷時3個月,反復改進幾十次,最終摸索出一種固化密封方法,一舉解決電腦元器件生產效率低、維修難度大的問題,產品順利進入量產。

一個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套用場,這段路程經常被產業界描述為「最後一公裏」,但它也被認為是讓大量科創企業折戟的「死亡之谷」。

超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磁相容預測與診斷試驗室。

「好不容易研發成功,批次生產過程中卻問題不斷,廢品率居高不下,被迫大量返工;研發人員現場緊急應對,把生產線當成了解決問題的實驗室;產品到了生產階段還要進行大量設計變更,甚至到客戶手中還問題不斷……」跨越「最後一公裏」的艱辛,超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試部總經理孫永升感受頗深。

中試被寄予厚望。

「所謂中試,是指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目的是模擬實際生產環境,以較小規模的生產來預測和解決可能在大規模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高產品投產的成功率。」 工業和資訊化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主任沙南生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專門開展中試的設施或機構,中試平台透過提供必要的環境和裝置,幫助科研團隊、企業在接近實際生產條件的環境中驗證和最佳化他們的研究成果。

正因如此, 中試平台被視為連線實驗室和套用場的橋、幫助企業渡過「死亡之谷」的船。

孫永升將這個過程形象地比喻為「治未病」—— 透過中試平台充分驗證設計滿足性,在此過程中對問題數據進行分析回溯,透過最佳化過程控制方法、規範設計源頭,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超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機板組裝機器人。

這一過程的重要性,京信通訊天饋研究院副院長肖飛也感同身受。

隨著通訊技術的叠代,相較於4G天線,5G天線頻率更高、頻寬更寬、波束賦形更為復雜,增益要求也更高,這給天線制造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肖飛說,在中試驗證環節對樣機進行大規模、全面的細致測試,才能確保產品的效能、穩定性和可靠性。這一過程不僅有助於提前發現並解決潛在問題,更為後續的批次生產和市場推廣奠定堅實基礎,確保產品在5G時代的市場競爭力。

京信通訊技術(廣州)有限公司科學城研發基地鳥瞰圖。

沙南生告訴記者, 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調研顯示,未進行中試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僅為30%,而開展中試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可以高達80%以上。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中試對科技創新的作用就受到關註。1989年,中國出台【關於科研單位中試產品免征所得稅問題的若幹規定】,這是第一份與中試相關的政策檔。之後數十年,中國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規模的國家或省市級中試平台,數量超過一千個,涵蓋新材料、先進制造、資訊通訊與空間遙感、交通、能源、生物技術等領域。

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明確提到,支持根據產業和區域發展需要建設公共研究開發平台,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技術整合、共性技術研究開發、中間試驗和工業性試驗、科技成果系統化和工程化開發、技術推廣與示範等服務。

2

已形成相對完善的中試平台布局

文瀾國創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就得益於中試平台的政策東風。

公司的文瀾智谷中試平台聚焦新材料與碳中和,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業提供中試產業全鏈條服務。近日,在位於四川成都的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低溫高效新型分離技術中試裝置正井然有序地運作。

「這是我們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石碧共同研發的中試裝置,可運用於多種物料的分離幹燥。」文瀾國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恒說,起初該技術預計可運用於酒糟幹化處理,但在中試過程中發現其也能用於褐煤、油泥的幹燥處理,且比酒糟幹化先行一步完成商業化套用。目前,該技術已順利轉化,並完成了上井連續實驗。

文瀾智谷中試展廳。

李恒說,基地現有中試空間及中試共享倉10個,擁有國家授權專利70余項,完成10余項成果轉化,成功孵化8家企業。2023年基地獲評成都市首批中試平台、成都市十大技術轉移機構後,吸引了越來越多中試計畫入駐。

沙南生介紹, 目前中試平台常見的營運模式包括幾種型別: 大型企業主導的營運模式, 以國有企業或科研能力和資金實力雄厚的行業龍頭企業為核心; 聯合型營運模式, 由成果持有單位牽頭,聯合行業上下遊優勢企業、科研機構共同組建; 生態型營運模式, 由政府部門牽頭,相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投資機構深度參與。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是典型的大型企業主導建設的中試平台,聚焦石化領域。

「理論上,企業可以透過購買服務的方式來完成中試,但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許多問題。」談起「不惜成本」建設平台的原因,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科研管理部經理趙鵬坦言,中試裝置的通用性較差,只有同類工藝技術才能共用中試裝置。但具有同類工藝技術中試需求的企業往往是競爭對手,而企業期望透過中試來驗證的又恰恰是涉及核心競爭力的新產品新工藝。 「自建中試平台可以根據企業特殊的中試需求進行客製化設計和開發,也有利於保護技術工藝不外流,保障自身核心競爭力。」 他說。

從國家層面看,中國高度重視中試平台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在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一些關鍵技術和產業領域。 目前,中試平台的區域布局和市場已逐漸形成相對完善的格局,不同地區的中試平台各有側重領域和市場特色。

沙南生介紹, 中國中試平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江蘇、河北、湖北等地,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資訊科技、光學產業等領域。

具體來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是科技創新中心和經濟發達地區,擁有眾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創新型企業。這些地區集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創新資源,為中試平台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支持、人才基礎和資金投入。廣州、湖北、江蘇等地則是中國重要的產業集聚區,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大量制造型企業。這些地區在交通、物流等方面相對便利,有利於中試平台與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合作交流,加速新技術、新產品的產業化過程。

3

資金、技術、人才缺口不容忽視

在技術創新領域敢於創新,不僅要擁有試錯的底氣,更需要試錯的機會。中試平台提供的正是這樣的機會。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羅俊傑坦言, 盡管中試平台建設取得很大進展,但在很多行業,中試能力建設還沒有得到普遍重視,比如機械行業,高水平的中試平台建設就明顯滯後於產業發展。

羅俊傑直言,這種滯後源於「認識不到位」。目前社會各界對中試提升產品品質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學術界也缺乏對中試和工程化工作的系統研究。一方面,這導致創新產品產業化行程艱難,極易被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品牌產品長期壓制在中低端市場;另一方面,已有的一些中試平台無法在市場機制下形成良性迴圈,停留在「有一單幹一單」的水平。

「目前大多數企業只關註產品批次生產問題,對於可靠性及產品能否更好地滿足使用者需求,尤其是特殊套用場景的客製要求還不夠重視。」 羅俊傑說,很多大型裝置、成套裝置生產組裝後簡單偵錯即投入使用,將很多品質問題暴露給使用者,導致產品市場美譽度不高,企業效益也難以提升。

采訪中有專家談到,長期以來,國內更註重對國外產品功能、效能等技術指標進行對標和驗證,卻忽視了產品可靠性、環境適應力等通用品質特性的設計及驗證,現有驗證能力建設落後於國外。

長此以往,中試平台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在沙南生看來,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中試平台還比較缺乏,導致中試技術服務的覆蓋面不夠廣泛,無法全面支持產業的發展。在產業準入、安評環評等方面,審批環節往往按照企業大規模生產的標準進行,要求嚴格,周期長,與中試計畫生產周期短、工藝和裝置變更頻繁的特點不相適應。

而要發展高水平中試平台,資金、技術、人才的缺口都不可忽視。

在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工人在伺服器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沙南生表示,與一些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在中試平台建設的資金支持方面相對有限,無法滿足平台所需裝置更新和科研計畫支持的需求。「一個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要熟悉相關領域的中試研究工作,能夠制定科學合理的中試熟化方案和工藝規程,同時具備控制生產品質和提供中試研發服務的能力。」沙南生同時提到, 亟待組建專業的中試人才隊伍、完善科學高效的中試平台管理體系。

4

科學管理與市場營運相向而行

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中試產業生態?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各地已湧現一批創新做法。

成都市高新區將提供的中試服務主要劃分為產業突破型和產業培育型兩類。 前者聚焦於戰略性產業的主攻方向,瞄準最前沿、投入大、專業性強且社會力量相對缺位的高精尖研發領域;後者則側重於成熟技術的整合、整合與套用推廣,滿足各類創業團隊和中小微企業的需要。

無獨有偶, 深圳市政府提出建立專業性和綜合性兩類小試中試平台。 前者適合進行原始創新、前沿技術的初步驗證,呈現明顯的行業性特點;後者則面向全社會開放,側重綜合性、成熟可用性。 河南省將中試平台分為「特色服務型」和「通用服務型」兩類, 前者倚重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後者則依托龍頭企業、各類經濟開發區或高新科技產業區。

政策支持下,相關市場空前活躍,工業和資訊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有關專家特別強調,中試平台要「防止同質化建設」。專家表示, 國家、省、市層面在建設時要明確平台功能定位,避免因資源要素競爭或分配不均造成低端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

沙南生對此建議,要充分利用現有中試平台,加強對現有中試平台的備案管理,鼓勵具備條件的中試平台對外開放共享,充分發揮已有平台的潛力,提高利用效率。同時,補齊產業鏈短板,圍繞產業鏈中需補鏈的環節,填補產業鏈的缺項,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技術水平胡競爭力。

科研人員在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的廣東省科學院精密儀器中試平台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搭好台還要唱好戲,中試平台如何健康、永續發展也是備受關註的問題。

對此,受訪專家均談到市場化營運的重要性。在專家看來,依靠輸血不是長久之計, 要營造一個健康永續的中試平台生態,平台不能過度依賴各級財政資金長期支持,而要建立多元化服務收入體系,不斷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沙南生建議,可以引入科技創新券機制,透過購買外部技術團隊中試服務等市場手段,滿足產業中試需求;探索先投後股的財政支持模式和成立專業中試基金,以政府資助引導企業進行中試,實作資金的有機銜接,為優質中試計畫提供關鍵支持。

對此,已有不少地方走在前列。深圳市政府將符合條件的中試平台納入科技創新券的服務機構庫中;成都市高新區提出,按照使用中試平台費用的20%,以科技創新券形式給予中試計畫每年最高50萬元人民幣的補貼;陜西省政府也擴大科技創新券的適用範圍,支持中小微企業購買中試平台等創新載體所提供的科技服務,每年可給予最多20萬元人民幣的補貼。

沙南生還建議, 積極發展科技金融,建立合理的收益分享和風險分擔機制,促使企業和政府共同推動科技成果的中試和產業化。 羅俊傑認為,金融領域要探索建立完善信貸、保險制度,降低中試環節的資金壓力和風險,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在人才培養方面,專家認為, 要深化產教融合,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專業機構培養復合型人才和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同時,最佳化完善中試人才的評價、保障和激勵機制,源源不斷地輸送中試人才資源。

日前,工業和資訊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單忠德表示,下一步將實施制造業中試能力提升工程,科學規劃重點行業的先進中試能力建設,在石化、化工、冶金等流程型制造業,以及裝備、汽車、電子等離散型制造業,支持布局建設一批具有較強行業帶動力的重大中試計畫。同時,支持地方制定中試發展的政策措施,對中試平台給予資金、人才、金融等多方面支持。

科技日報•深瞳工作室出品

文中圖片除標註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版面編輯丨姜靖

版面稽核丨徐玢

微信編輯丨宋慈

微信稽核丨張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