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辦公

耗時14年打造,和時間賽跑,用影像守護永恒敦煌

2024-04-25辦公


敦煌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

1900年6月22日,正值夏至,陽光熾烈。

道士王圓箓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裏進行清掃工作,希望能夠早日將其中一座佛殿改造成他的道場。

與他一同清掃的貧農楊果,不小心輕敲了墻壁一下,結果墻壁後竟然傳來空洞的聲音。

敦煌莫高窟第16窟的照片由史坦因攝制。

於是,他們決定敲碎外層墻壁,發現了一扇被泥塊封塞的小門。

當他們開啟這扇門時,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重新回到了人間。

難以想象當時的情形應該是怎樣的。

敦煌莫高窟的外景由攝影師孫誌軍拍攝。

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始於公元366年。

當時,一位名叫樂僔的和尚來到三危山,看到「金光萬道、狀若千佛」,便認定此處是聖地,於是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佛窟。 隨著歷代的不斷修建,洞窟逐漸增加,到了公元7世紀,此處已經擁有一千多個洞窟。

因此,莫高窟又被稱為「千佛洞」。

以上資料來自於公元698年【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

註:資料來源於莫高窟保存的公元698年【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

敦煌莫高窟有九層樓高,由孫誌軍攝影。

千百年來,敦煌莫高窟一直處於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地帶,各個民族和宗教在這裏交匯和交融。

明朝之後,陸上絲綢之路幾乎中斷,莫高窟也停止了營建,逐漸被人遺忘。

直到1900年,藏經洞重新被發現,敦煌再度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在過去的120多年裏,敦煌研究逐漸興起,莫高窟也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

孫誌軍攝影的莫高窟322窟西壁佛龕。

歷經百年磨難的敦煌莫高窟,最終迎來了一批批堅毅的守護者。

但即便如此,仍然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徹底阻止莫高窟的風化、斑駁,直至消失。

如今,中國國家地理圖書與中信出版集團聯手敦煌研究院文物攝影師孫誌軍,歷時14年,打造巨著【世紀敦煌】。

他們與時間賽跑,運用影像的力量,守護著永恒的敦煌。

全書收錄了150多張敦煌精華影像,讓你身臨其境,近距離欣賞神秘的莫高窟世界。

這也是海外收藏的20世紀初莫高窟照片首次系統整理並在國內公開付梓。

歷史照片源自官方授權的大英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等影像收藏單位,具有權威性和珍貴性。

為了突顯莫高窟一個世紀以來的變化,孫誌軍采用精準模擬的技術手段,重現了文物攝影時的角度、景別、光照等細節,並對莫高窟進行了重新拍攝。

【世紀敦煌】巧妙地將古老和現代的照片進行比對排列,表現了莫高窟的生命脈動。

正如本書的副標題所言:「跨越百年的莫高窟影像」,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貴之作。 【世紀敦煌】記載了一段敦煌莫高窟百年來的「流動」歷史。

為了展現佛教傳播之路和敦煌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該書附贈了一張名為【眾神在此相遇】的長拉頁。

這張長拉頁尺寸巨大,寬1.6公尺,高21.7厘米,徐徐展開,讓人感受當年佛教傳播之路上敦煌至南亞段的繁盛景象。

【山間旅行】

該長拉頁上的主畫面來自莫高窟第217窟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

它表現的是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巡禮中國的五台山時,遇到了文殊菩薩幻化成的老人,受到老人的開示,佛陀波利回到了印度,取來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並將其轉譯傳播到了中國。

表現的是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巡禮中國的五台山時,遇到了文殊菩薩幻化的老人,受老人的開示,佛陀波利重回印度,取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並在中國轉譯傳播的故事。

壁畫中的山川、河流、鳥獸等元素,被精細繪制進現代地圖中。

地圖上真實的地理地貌與虛幻的佛教故事相結合,使其與莫高窟壁畫融為一體。


此外,還有一套敦煌「十二星座」主題個性郵票,是【世紀敦煌】與中國郵政聯合推出的。

這套郵票包括了太陽神鳥主圖的「敦煌十二星座」個人化郵票12枚一版、熾盛光佛太陽神鳥主圖個人化郵票1枚、敦煌紀念封1枚和收藏證書1張。

郵票采用特種紙印刷,紀念封采用宣紙印刷,並加蓋敦煌風景日戳。

每張郵票與紀念封都有獨立編號和防偽標簽。

這套郵票既具有很高的閱讀和欣賞價值,又具有珍藏價值。

【世紀敦煌】用影像記錄下了敦煌的歷史變遷

孫誌軍拍攝了這本書的照片

敦煌莫高窟是735個洞窟,每一個都是歷史故事、文物陳列室和美術館。

這個地方已經有一個多世紀的歷史了,自藏經洞重現以來。 【世紀敦煌】記錄了這裏經歷的漫長歲月和變化。這裏也是莫高窟自建以來變化劇烈的一個世紀。

這本書的出版,就是為了記錄下這些變化。

書中的三篇主要文章詳細介紹了1907年到1949年這段時間裡海內外探險家、學者和攝影師拍攝的莫高窟情況,以及現在的「數位敦煌」,帶領讀者進入莫高窟的世界。

三篇文章中介紹了:

英國探險家史坦因

法國西域考古探險團領隊伯希和

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中國考察隊的華爾納

……

這些探險家和專家學者的記錄成為後世研究敦煌的重要歷史文獻。

文章客觀精準,參考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獻,從敦煌和文物保護的角度,帶領我們回顧了這段晦暗而矛盾的歷史。

圖冊按照四大歷史時期,將搜集和重新拍攝的影像資料進行整理和比較:

早期石窟——十六國、北朝

盛期石窟——隋至盛唐

中期石窟——中唐及五代、宋

末期石窟——西夏至元

透過橫向和縱向比較,既展現不同時期石窟的藝術特色,也與王朝興衰、時光更叠的歷史回響產生共鳴。

圖錄的左側是1900~1940年間拍攝的敦煌照片,右側是孫誌軍等敦煌人拍攝的照片,拍攝物件、光線、角度、景別等,都竭盡所能地保持一致。

圖側的說明性文字由專家撰寫,淺顯易懂地講述照片裏的故事和藝術。

將時間線索加入畫冊中,使讀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對比度。 大家也能夠清晰直觀地觀察到這場跨越世紀的對話。

史坦因的拍攝資料

當年的探險家和專家在拍攝過程中,采用的拍攝技術各不相同,有的嚴謹,有的細膩,有的詩意,有的工巧,有的收放自如……

在照片裏,不同時代和地區的攝影美學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這些拍攝技術的復制和仿照,也為今天的攝影藝術創作帶來了新的啟示。

「彼時與此時」的主題貫穿於【世紀敦煌】,也是這本書誕生的根本原因:

讓更多人能親眼看到時間在莫高窟上留下的痕跡,也看到人類爭鬥和貪婪在宏大敘事下只是寥寥幾筆,對於文物則是再也無法挽回的湮滅。


專業團隊打造,圖文詳實嚴謹

本書作者孫誌軍(左)在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計畫辦公室

檢視史坦因的攝影檔案

樊雪崧 攝

【世紀敦煌】由敦煌研究院網路中心主任、副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攝影委員會理事孫誌軍耗費14年的時間打造而成。

他從1984年開始在敦煌研究院從事石窟攝影。

同時也是「數位敦煌」計畫主要參與者之一,已和團隊共同完成莫高窟258個洞窟的高分辨率數位影像采集。

北魏 鹿王本生 孫誌軍 攝

書中影像的采集和拍攝,本身就是一項非常漫長的工作。

莫高窟壁畫和雕塑數量眾多,又都藏於深幽洞窟之中。為了保護和延長文物壽命,拍攝過程中需要盡量降低人為因素的介入。

所以對拍攝技巧、自然光線的使用,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相當的細心和耐心。

福格中國探險隊理查德斯斯塔爾於1925年拍攝的莫高窟北大像

哈佛大學藝術圖書館慷慨贈送了敦煌藝術圖冊。

這些歷史照片大多是由法國西域考古探險團於1908年拍攝的。

考古探險團團長伯希和於100多年前公開了這些珍貴照片,推動了世界對敦煌的研究行程。

同時,孫誌軍還致力於在世界範圍內搜集與敦煌莫高窟相關的影響資料。

孫誌軍在大英博物館拍攝了「史坦因密室」的照片。

他遊歷各地,考察了大英圖書館、匈牙利科學院圖書館、哈佛大學藝術圖書館等機構的館藏,收集了史坦因、華爾納在敦煌和莫高窟拍攝的照片和底片。

【世紀敦煌】是孫誌軍多年研究的結晶。

此書也是中國國家地理圖書的心血之作。

正是因為有這麽多人不懈地探索和堅守,才讓【世紀敦煌】展現了「彼時與此時」的開闊歷史格局。

正是因為這些人頑強抵抗最難以抗拒的敵人——時間,不畏艱險,在茫茫戈壁上奉獻自己,延續敦煌的生命,才讓傳奇敦煌不被黃沙吞沒,不被時間抹平。

這本書是16開本,不僅能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還很容易攜帶。

書中內容豐富,記錄了百年來敦煌的變化。

內封使用了壓凹和燙黑工藝,使讀者能夠感受敦煌的生命脈搏。

書中采用特殊紙張印刷,重現歷史感。壁畫部份采用啞粉紙印刷,色彩表現力強,耐磨而且容易翻看。

它還可以完全展開180°,便於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