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小智。
沒用的知識又增加了!
前幾天, 一個「江浙滬人家的孩子已經不卷學習了」 的新聞引發議論紛紛。
江浙滬有錢人家的孩子,他們已經不卷學習了,在他們的人生裏,幾乎沒有「內卷」「焦慮」這樣的情緒,而是從小就學習打高爾夫,打馬球,學馬術,練習英語。
到了16歲,在家裏的安排下,他們一般都會進入國際學校,讀國際本科,而這樣的大學,是不需要國內高考成績的。
國內上一年,去國外再讀三年後,他們就可以直接國際名校畢業了。
然而不僅僅如此,他們還要讀一年的碩士再回國,這樣本科+碩士畢業後,才21歲。
這個時候,我們國內的孩子還在讀本科,可是江浙滬有錢人家的「公主少爺們」就已經讀完碩士,去家族企業上班,或者去世界名企歷練了。
這個貼文的最後,博主說了一句: 真的是老百姓不知道的資訊差。
而評論區有位網友回復的高贊留言十分紮心:
這是資訊差嗎? 這是金錢差啊兄弟。
果然,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普通人把孩子的高考當成頭等大事,而那些有錢人家,直接不和你卷。
普通人家大學畢業還要辛辛苦苦找工作,他們早就把一切都規劃好了。
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其實,走國際路線不參加高考的新聞,之前早就有很多媒體報道。
2020年的高考「戰場」上,一位張姓同學,是他們班上唯一一個參加高考的孩子。
而其他同學不用參加高考,就特意在高考這一天,給他拉上橫幅加油打氣,送上「驚喜大禮包」。
這些同學讀的就是國際班,直接去國外上大學。
有人覺得這是資訊差,那是不是知道後,每個孩子都能去讀呢?
不,首先,高昂的費用就能勸退一大批人。
大幾十萬的費用,對有錢人來說是灑灑水,但對普通人來說,是牙齒咬碎了還不一定湊得出來的天價。
其次,需要從小的時候就開始規劃,是時間和金錢的大量長期投入。
這樣的學校,課程和別的學校都是不一樣的,不是你想讀就去讀,如果不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規劃,根本讀不進去。
第三,很多國際學校對父母的戶籍是有要求的。
需要父母雙方中任意一方是外籍或者香港籍。
這幾條規定,基本上就把普通人拒之門外,你以為自己差的是資訊,其實差的是錢。
普通人還在兩耳不聞窗外事,寒窗苦讀,富人們早就搜羅了無數教育資源,為己所用。
當普通孩子都在拼命內卷的時候,李湘的女兒王詩齡,正在英國倫敦的貴族學校裏學習真正的素質教育,沒有學業壓力。
當普通孩子為了一分兩分掙破頭的時候,黃磊的女兒黃多多,在國際學校裏組織話劇,替電影配音,做她想做的任何事。
曾經有一張圖廣為流傳。
李嘉誠的孩子都是史丹佛的。
任正非,柳傳誌的孩子都是哈佛大學畢業的。
這些中國TOP級別的「富二代」們,有一個共同點:
父母輩們總能利用各種資訊差,透過各種資源和金錢的運作,把他們的孩子送入頂尖名校。
比如某制藥公司的老總,就花了4000多萬人民幣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史丹佛。
這些孩子,不用參加高考,就能進入世界級頂尖名校。
他們選擇的,是父母輩們安排的一條更便捷、更輕松的道路。
為什麽很多有錢人不讓自己的孩子參加高考呢?
很簡單,因為他們根本卷不贏。
高考是把所有的孩子放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它比的是孩子的忍耐力,抗壓力,專註力以及心理沖擊能力。
這其中的苦,自是不言而喻。
而有錢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經歷,他們選擇了另外的一條路。
網紅博主「亮哥留學」說過一個案例。
他認識一個富人,在孩子小學的節點上,送他們去澳洲。
然後找機會讓孩子加入澳洲國籍,摘掉留學生的身份。
為什麽小學就送那麽遠的地方去呢?
事實上,人家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孩子在國內接受了紮實的基礎教育,成績一定不會差,尤其是數學,到了那裏,面對國外的小孩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將來,進澳洲八大名校,簡直就是探囊取物,甚至,沖英美的名校都有可能。
就算退一萬步說,孩子的成績不行,那就去參加一個漢語水平測試,以國際留學生的名義,回到國內參加考試。
用外國的國籍參加國內考試,難度大大降低,題目簡 單,申請的人少,基本能輕松上清北復交這樣的高校。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穩賺不賠的策略。
這樣的人有很多,疫情期間的時候,滯留在英國的就大約有1.5萬名小留學生。
為了證明他說的是真的,很多網友現身說法:
「小時候成績巨差,後來移民,本科博士都是藤校,現在回國找了個年薪150萬的工作。」
「父母其中一個去讀香港研究生,給孩子拿到港籍,用港籍參加高考,隨隨便便就可以上名校,只要三四百分就行。」
比如陳凱歌的兒子陳飛宇,就是用外籍身份考上的北京電影學院。
有錢人家的父母,利用了普通人難以企及的「資訊差」,再加上「鈔能力」,助力自己資質平平的孩子走上人生巔峰。
這個世界,有太多我們不知道的真相。
作為普通人,我活到30幾歲才知道,即使你高考成績稀爛,但只要單科英語及格,你就可以申請去211高校,讀中外合作辦學的學校,然後順理成章地出國,去世界百強名校讀碩士;
作為普通人,我也是後來才知道,讓孩子參加 華僑生聯考 ,400多 分就可以上重本;
作為普通人,我曾以為高考失敗,就意味著這個孩子一生都無法改變命運。
但後來,有人告訴我,可以去香 港讀 副學士學位 ,申請香港 八大高校,還可以去美國社群大學,修滿學分再去申請頂級大學.....
這些資訊,我們根本不了解,所以,只能讓孩子拼命地卷,一考定終身。
然而,更令人沮喪的是,就算知道了又能怎樣呢?
以上這些資訊,都是用金錢和資源堆積起來的,每走一步所花費的費用,都是天價。
這個世界,原本就是這樣,即使在同一片天空下,我們看到的,也是不一樣的風景。
有的孩子家境貧困到小學都畢不了業,而有的孩子,他們的畢業晚會直接開在鳥巢。
有的孩子可能一生都難以去到一次博物館,但有的孩子,他們的教室就開設在博物館。
我們常常用「不能輸在起跑線」來教育孩子。
但事實是,別人的起跑線,也許是普通人窮盡一生都難以到達的終點。
這些擺在面前的差距,是無論你做了多少題,費了多少力,都難以趕上的。
今天說這些,並不是為了讓大家感到沮喪絕望。
而是我們都應該要正視一個事實:
教育,比拼的從來不僅僅是書本上的成績,其根源在父母。
父母肩膀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站立的高度。
曾經有人問過桌子一個問題,為什麽剛剛畢業一兩年的同班同學,一下子差距就拉得那麽大?
我回答他,不是差距一下子拉得那麽大,而是差距一直存在,只是你誤以為你們是同班同學,在同一起跑線上。
在學生時代,大家比的是誰學習成績更好,誰長得更好看,誰更討老師喜歡,而忽略了家庭背景。
可一旦大學畢業,步入社會,從前單一的評價維度變的多元。
這一階段,拼的是物質基礎,背景資源,視野閱歷,個人性格等綜合因素。
生活不再是單線戰鬥,而是多線作戰。
在很多時候,要求教育的絕對公平,是很難的。
學校能篩選出更加努力,更有天賦的孩子,但當課本 教育結束後,比拼更多的是家庭和家庭之間。
所以,趕緊跑吧,沒有什麽好絕望的,孩子就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你不努力,孩子只會越來越落後。
這就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前面接棒子的人輸了,後面的人就會落後。
但棒子到了你的手裏面你不跑,你後面的人就會越來越慘。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不公平,但是換到對方的角度想一想,人家三代人的努力,憑什麽要輸給你十年的寒窗苦讀呢?
成熟的人,從來不會抱怨,更不會憤世嫉俗,而是默默發光發熱,在自己的時區裏走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寫在最後
最近有讀者留言說,收不到我的文章了,大家都很著急。
我才發現,微信公眾號又又又改版了,如果沒
☆星標☆
就容易錯過。
星標公眾號後,更新能及時收到,為了不讓我們走散,提醒大家盡快 ☆星標☆ office研習社
©作者:桌子先生,身高1.85公尺,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