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旅行

都江堰,天府之國的「水龍頭」

2024-03-19旅行

川蜀之地,天府之國

鐘靈毓秀,物華天寶

2019~2021年,歷時三年,四川作為試點省,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資源「雙普查」,共普查出 文化資源305.74萬處,旅遊資源24.57萬處 (數據截至2023年12月)。

為宣傳四川優質旅遊資源,提升巴蜀文化旅遊影響力,立足全省文旅資源普查的豐碩成果,今篩選出特色優質旅遊資源 20余類項,150余處 進行推廣,並以連載的形式一一呈現。

都江堰

因堰而起,因水而生

水是都江堰的靈魂

建堰 2270多年

是當今世界上 年代久遠、唯一留存

以無壩引水 為特征的古代水利工程

至今仍造福於天府之國的各個市縣

惠及面積近千萬畝的農田

被贊為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偉大奇跡

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

已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遙看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忠義 攝)

作為世界水利文化奇跡

都江堰因何而生

又為何歷經千年而長盛不衰?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都江堰,因水而生

1

何謂「都江堰」

都江堰名字的由來經歷了幾個階段:

最初,在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因都江堰旁的玉壘山在秦漢以前被稱為「湔山」,都江堰也被稱為「湔堋」;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定都安縣,因縣得名,酈道元在【水經註】中稱之為「都安堰」;同時它也被稱為「金堤」,這是為了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為名稱,左思在【蜀都賦】中有記載;常璩【華陽國誌】冠名為「湔堰」;

到了唐代,都江堰的名稱改為「楗尾堰」,這個名字來源於當時築堤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是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第一次提到了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從宋代開始,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被概括為「都江堰」,這個名稱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2月23日設立灌縣;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灌縣」正式改名為「都江堰市」,從此「都江堰」成為水利工程及地區的代名詞。

至今,老一輩的人還是習慣稱之為「灌縣」。一個「灌」字,道出了都江堰對於天府之國的重要性。

灌縣古城(楊立 攝)

2

因何而築

岷江,源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岷江南麓,東源出弓杠嶺,西源出郎架嶺,南流經松潘、汶川等縣,至都江堰市出峽,水流充沛,到成都平原後流速陡降。從階梯奔流而下的岷江,猶如脫韁的野馬,肆虐泛濫,將平原地帶變成一片汪洋,可謂「江水初蕩潏[yù],蜀人幾為魚——引自岑參【石犀】」。

另一方面,沖出山口的岷江並沒有順直流入整個平原地帶,而是迎面撞上了玉壘山,於是江水只能被迫向南,從而造成了成都平原東旱西澇。

為此,統治者開始了數千年的治水運動。

戰國初期,蜀相開明決玉壘山,分引岷江之水,以排除水災;到秦昭王時,蜀郡守李冰訪察水脈,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在前人治水基礎上制定「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針,基本完成都江堰排灌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3

天府之源

都江堰治水之所以取得成功,除先民孜孜以求的堅持和聰明智慧外,還得益於成都平原微微傾斜的獨特地理位置。

成都平原在形態上呈西北向東南的傾斜扇面,坡降在3~5‰,這樣的天然坡度,為「岷、沱」二江宏大的治水體系和自流灌溉體系奠定了地理基礎。

成都平原精華灌區

都江堰,恰好處在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和橫斷山脈東部邊緣交匯處,由川西北高原河道進入川西沖積平原的地方。都江堰水利工程選址優越,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高差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確保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真正實作了水旱從人的理想。

都江堰內外江六大幹渠示意圖

4

大工程築奇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大工程首尾呼應、協調執行、巧奪天工,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都江堰內外江河流分水鳥瞰圖(侯瀟伊 繪)

part1 魚嘴分流

魚嘴分水堤位於二王廟前的江心,呈半月形,將江水一分為二。西為外江,岷江幹流,即金馬河;東為內江,經寶瓶口,向成都奔去,成為成都地區的工業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part2 飛沙阻淤

飛沙堰在魚嘴與人字堤之間,長300公尺,是寶瓶口寬度的15倍,高2公尺,平常季節導水入寶瓶口,洪水時節泄走多余水量同時,把內江的大部份沙石排入外江。

part3 寶瓶引水

寶瓶口位於玉壘山末端,是內江入口,如同約束江水的瓶頸,使多余的江水無法進入成都平原,以確保成都平原安全。

寶瓶口(曾岷 攝)

5

都江堰歲修

每逢冬春之時,岷江水位下降,便會對工程進行「體檢」和「治療」,每年進行一次,待春種前完成歲修工程,稱為歲修。清明放水,以確保川西壩子的稻秧能順利載種。隔上幾年,對整個工程「全面體檢」,並對看不見的水下破損進行修理,即為大修。

「深淘灘,低作堰」不僅是李冰傳世治水六字訣,也是都江堰歲修製度的核心要旨。

治水六字訣(汪文婷 攝)

如今在都江堰的歲修中,依舊沿用了「古法截流」,因為使用榪槎(mà chá)對都江堰水利工程損害是最小的。在渠首使用特制的竹籠、榪槎、竹席、羊圈、卵石、黃泥等築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清淤淘灘,維修堤堰。

歲修(曾岷 攝)

羊圈(侯瀟伊 繪)

即使到了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它開創了中國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書寫下輝煌的篇章。

都江堰,潤澤天府


「於是蜀沃野千裏,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 天下謂之‘天府也。」

——【華陽國誌】

最早享有天府之國美稱的是陜西關中,而從東漢起,天府之國就成了成都的代名詞。成都平原的富庶得益於岷、沱二江的滋養以及都江堰工程對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學利用。可以說,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富甲一方的成都平原,造就了成都的千年繁華,更孕育出厚重悠久的天府水文化。

1

天府水文化

成都治水歷史悠久,經歷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八大階段。從初創時期大禹「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古蜀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開明疏金堂峽,再到秦蜀郡太守李冰治水,又經西漢的文翁,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高儉、章仇兼瓊,明朝的盧翊,以至延續到近現代的無數治水者的不斷擴建和完善,形成今天我們見到的岷江、沱江宏大的灌溉系統,成就了如今的江水穿城、河橋眾多、沃野千裏。水的潤澤,創造了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天府之國。

歷代重要治水人物

▲唐代以及前蜀和後蜀水利工程為成都創造了歷史時期最好的水環境。這一時期是成都歷史上水域面積最大的時期。晚唐時期形成了成都二江抱城、三面環水的城河水系,即延續至今的成都的府河和南河。五代前後蜀時,引郫江入城,在成都內城出現了摩訶池河湖水系。(圖:唐成都形制及城市水系圖)

▲宋代都江堰有很大發展,已經形成了三大幹渠、十四條支渠和無數小渠的灌溉網路。灌區遍及成都、導江、新繁、九隴、崇寧、蒙陽、廣漢、郫縣、溫江、新都、華陽、永康等十多個州縣。(圖:宋成都形制及城市水系圖)

如今的成都平原,無數的總幹渠、幹渠、分幹渠、支渠以及無數的堤、堰、閘如一張大網,每一個細枝末節,每一個隱微之處都能得到江水的滋養。

成都市水系格局圖

2

都江堰,不止水利

正如學者余秋雨在遊覽都江堰後感嘆:「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不單單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更是塑造天府之國的第一推動力,甚至可以說灌溉了整個中華民族。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有李白、杜甫、陸遊的川行華章……

俯瞰都江堰全景圖 (王洪 攝)

它不僅是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還是長江上遊文明中心的原動力。

都江堰灌溉了政治 ,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其建成為秦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後盾,為政治統一打下了基礎。

都江堰灌溉了宗教 ,是創立道教的物質溫床。其建立直接影響了道教的產生,道教對中國的深遠影響實際上就是都江堰對中國幾千年來政治、哲學、科技、文化和民俗的灌溉。

都江堰灌溉了科技 ,是領導河工技術的靈魂。從漢代始,都江堰的 「深淘灘,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和「榪槎」「幹砌卵石」「羊圈」等。

都江堰灌溉了文化 ,造就了統率全國的文化精英。在都江堰的滋潤與澤被下,灌區在每個時代都會孕育一大批震驚海內,影響時代的文化精英,如司馬相如、揚雄、陳子昂、李白、蘇軾、楊升庵、李調元、謝無量、張大千、郭沫若、巴金、李宗吾等。

都江堰灌溉了思想 ,影響了中國近代思想潮流。自古至今,都江堰所灌溉的四川一直領導著全國的思想潮流。新文化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保路運動、留學潮、出川抗戰潮、詩歌潮、足球潮、打工潮等冬種熱潮中,四川人總是走在最前面,都離不開都江堰的滋潤。

進入現代,為了川中丘陵地區引水灌溉和防洪,成都還修建了人民渠、東風渠等引水工程,新建了三岔水庫、石盤水庫等眾多人工水庫,這些地方也逐步發展成為人們領略湖光山色,踏青賞花的場所。

三岔湖水庫

走進都江堰

「大禹開其端,鱉靈繼其業,李冰總其成,歷代遵其制」,成就了都江堰源遠流長的水文化。如今的都江堰,為成都平原農業灌溉提供著生命之源同時,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裏的山川、河流、古跡,每一處都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意義,成為獨屬於中國的一張IP,吸引著全世界的人們。

都江堰水利工程

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側的崛江上,距成都56公裏。其以年代久、無壩引水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這項工程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份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魚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動排沙(魚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進水流量(寶瓶口與飛沙堰)等問題,消除了水災。人們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廟,稱為二王廟。

三大工程同框(曾岷 攝)

李冰父子(楊立 攝)

清明放水節

初始於「祀水」,又稱「開水節」,是都江堰市乃至整個成都歷史最悠久、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動。

都江堰修築以前,人們為祈求「水神」保護,常常沿江「祀水」。李冰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後,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後人為紀念李冰父子,將「祀水」改為「祀李冰」。當地民眾也自發到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舉辦廟會,又稱清明會。每到冬天枯水季節,在渠首用特有的「榪槎截流法」築成臨時圍堰,修外江時攔水入內江,修內江時攔水入外江,清明節內江灌區需水春灌,便在渠道舉行既隆重又熱鬧的儀式,拆除攔河碼梯,放水入灌渠,這個「開水」儀式即清明放水節雛形。唐朝清明節在岷江邊舉行的「春秋戲牛戲」即最早的放水節。北宋太平興國三年 (978 年) 正式由官方將清明節定為放水節,到了清代又被稱為祀水,民國後恢復放水節這一稱謂。清明放水節再現了成都平原農耕和水利文化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獨特的文化習俗,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德報恩的優秀品質。

放水節盛況

榪槎放水


推薦打卡

離堆大門→清溪園→堰功道(張松銀杏)→伏龍觀→飛沙堰→寶瓶口→魚嘴→安瀾索橋→二王廟→松茂古道→玉壘關→西關→城隍廟→玉壘山廣場

▼離堆公園

都江堰景區代表性景點之一,占地90余畝,於1932年建成,有川西第一名園之稱。園中奇花異石,大景小栽,水榭亭台,錯落有致。

離堆公園(曾岷 攝)

▼都江堰南橋

位於南門外,橫跨內江。橋為木結構,瓦蓋房廊,飛檐翹角,「雁翅淩空,直指南道」。經歷數次損毀修繕,建成今之鋼筋混凝土骨架與木結構結合的古廊式風景橋,5孔,長54公尺,寬12公尺,3層重疊翹角飛檐,上蓋琉璃瓦。整座橋若詩、書、畫合璧的藝術長廊,集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確實是「平添古城幾分色,雄踞江源第一橋」。

都江堰南橋(謝江陽 攝)

▼安瀾索橋

又名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該橋坐落於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觀。新橋已比原址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其橫跨激流湧動的岷江,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相當有趣。

安瀾索橋(曾岷 攝)

▼二王廟

李冰父子造就了都江堰,而後世的智慧成就了二王廟,使之成為傳頌千年的「玉壘仙都」。二王廟分為大殿和二殿,分別供奉著二郎神和李冰夫婦塑像。建築群屋頂雖為歇山式結構,但大殿屋頂卻采用了雙脊天溝的設計,屋頂被分為前後雙脊,中部形成排水天溝,整個屋頂從側面看,呈「M」形狀。這一設計,使大殿與整個建築群組和諧統一,與玉壘山渾然一體。

二王廟(曾岷 攝)

玉壘山(王洪 攝)

來到都江堰,在青山綠水間來一場自然親近之旅,也是難得的體驗!青城後山徒步,泡溫泉,探尋特色民宿,虹口漂流,都值得停下來慢慢感受。

青城山

青城山道教文化體驗地上清宮

//////////

下期

我們將接著為大家推介

四川另一特色旅遊資源

……

💬 你眼裏的都江堰是什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