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旅行

過分低調!藏在青城山角角落落的寶藏打卡地,後悔才知道~

2024-07-01旅行

青城山遊山道上

有亭台廊榭百余座

它們 或依危崖,或矗孤峰,或傍老木

......

散落於山水之間

遊人需要休息或有景可賞處

便隨心出現

1

山間「驛站」

這些亭台廊榭平均不超過500~1000公尺一個,密者兩三百米。造型有三角、四方、六角、八卦,結構有套亭、廊亭、橋亭、門廳各式。

多以原木為梁柱,枯藤為掛落,樹皮為瓦蓋,老根為凳;卯榫結構連線,雨天不漏,炎日無暑,與清幽山景渾然一體;不拘一格,隨影賦形,蘊藏著道法自然的思想。

與此同時,檐下吊鬥撐弓,以枯藤樹根盤結而成,亭額以古木殘根剖就,上多古節透孔,托名人名家撰書之,再配以對聯雅文。切情切景,到者方知。

畫家王培秋曾說:「幾十年間,我遊青城畫青城的過程中,逐漸地感受到「雨亭」是鑲嵌在青城山中的建築藝術品,是山中的點睛之美。」

點睛之美一

取山中的樹木、樹枝、樹皮、藤條、山石為修雨亭的原材料。其特色是在修建中,盡量保持樹木、枝幹、藤條等的原始形態,因勢造型。它具有自然、質樸、親和之美。

點睛之美二

雨亭造型取中國古建築的多面、錐體、翹角形,如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它根據地形與功能需求不同分單獨式、雙亭式、廊橋式……多種多樣。更有特色的是,有的雨亭圍繞大樹而造型,它將自然美與人工造型美融合成天人合一之美。

點睛之美三

雨亭多沿山路而建造在路邊,也有建在山頂。它與遊人緊密相依,為遊人遮陽、避雨、駐足休息、觀賞美景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它是實用之美,助人為樂之美。

點睛之美四

每處雨亭都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詩句,由書法家篆寫後,刀刻在自然形態的木板上,懸掛在亭內外,讓遊人賞景又賞詩。極大地凸顯名山的文化底蘊,提升了名山的人文精神。

2

茅亭妙趣

閑步山間,尋幽問道,沿途的亭橋廊榭你有註意過嗎?

雨 亭

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

踏入山門,步行數百步,清溪之畔有一座古樸茅亭,看似普通卻承載著諸多遊人的回憶與故事。

相傳杜甫遊青城,剛進大門就遇雨驟發,便在山道邊古楠下避雨。後來,此處便修起了供遊人休息避雨的茅亭。

天 然 閣

煙霞懷舊侶,山月盼遊人

天然閣是一座三層六角的騎檐亭閣,多以原木留皮節為柱,或以老木為依,或以生樹構架,或以樹根為凳,隨勢造型,高度融合了道教: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三生萬物」的思想。

神 燈 亭

峰圍仙磐聲難散,月避神燈遠愈明

穿文武殿,出殿門,沿石徑上行,不遠處就是聖燈亭。青城山的三大奇觀之 一的聖(神)燈就是在此觀看。

每逢雨後天晴的夏日,夜降臨後,在上清官附近的聖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幹,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聖燈。實際上,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

凝 翠 橋

瀑落瑤琴響,山幽薜荔封

凝翠橋位於青城山建福宮至天師洞之間的遊山石道上,橋北依巖壁,下臨深壑,四周古木參天、林蔭蔽日,是都江堰市典型的古橋,為都江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橋始建不詳,於清光緒二十六年重建,整體為木結構廊式橋,長9.3公尺,寬2.4公尺,橋下過水面為石券拱,在1.7公尺處起券;橋廊為穿鬥式木梁架、歇山頂,杉樹皮屋面,兩側置飛來椅作橋欄。

集 仙 橋

三台隱隱沖霄出,九室層層入霧深

再前行,古樹盤根,林濤陣陣,五洞天門內還有一廊式橋亭名:集仙橋。傳說,有幾位仙人會於此,即興吟詩聯句。

86版【西遊記】有不少場景是在青城山拍攝的,此處也是實景拍攝地之一(孫悟空上山找菩提老祖學本事時經過的茅亭)。

3

匠心守護

這些散落在密林流水間的「驛站」,看似像是大自然留下的手筆,實則是歷代匠人精心守護的結果。

一個亭子從立柱到蓋亭,差不多需要20多天。樹皮采用針杉樹皮,質軟,遇上下雨不會漏。如果沒有遇到強風、樹枝掉落砸壞這類的自然災害,一個亭子基本上十年之內都不會有太大的損壞。

每隔一段時間,師傅們都會照例沿著山路,檢視有沒有掉落的樹枝,或者其他影響遊客行走的阻礙,並一個一個地檢查這些茅亭,有沒有松滑、不牢固的情況。

四季更叠

它們默默屹立山間

不僅把清幽山水點綴的更加靈動

更為遊人提供了一處處休憩、賞景的 場所

如果你來青城山

不妨留心欣賞一下

- END -

【聽說 都在看】

贊一下再走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