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旅行

魯迅存書室煥新歸來,來溧陽路探尋「虹口文脈的縮影」→

2024-03-13旅行

近日,位於溧陽路1367號的魯迅存書室以「數位會客廳」的形式,煥新亮相並對外開放,為虹口擦亮「文化三地」品牌再添濃墨重彩一筆。

一起走近這間魯迅存書室,探尋在城市更新中賡續的歷史文脈吧→

魯迅存書室舊址位於一幢紅瓦灰墻磚木結構的三層新式裏弄房屋,坐北朝南,建於1920年,是優秀歷史保護建築。整棟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南立面底層的結構柱兼具承載和裝飾作用,木窗和水泥粉刷的窗楣窗台,具有藝術價值,這樣的建築風格記錄了近代上海的建造技藝。

存書室是二樓東前間,面積20.5平方米,魯迅在滬期間購買了大量進步書籍,為安全起見,魯迅決定把住房和書庫分開,他透過內山完造的關系租下該處,1933年3月27日移書6888冊於此;藏書中有瞿秋白文稿、柔石遺著等,為遮人耳目,魯迅在門口掛「鐮田誠一」名牌。

魯迅存書室數位會客廳在修繕一新的魯迅存書室舊址「貼隔壁」,分為1樓和2樓,數位化技術的賦能,將魯迅存書室數位會客廳打造成一個集休閑、閱讀、遊學等多功能於一身的文化交流空間,成為虹口「文化三地」鮮明亮色的「學習處」和「打卡點」。

淞滬戰爭期間,魯迅因日軍曾借故搜查寓所,在決定遷居大陸新村9號時,將寓所與大量藏書分開,透過內山完造以內山書店職員鐮田誠一的名義租下這間存書室。

存書室東、南兩面有窗,窗下有書桌和椅子,中間一張方桌,靠墻是用本色無漆的木板制成的書箱疊成書架,由上而下幾乎到頂,存放著魯迅從寓所移來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及其他社會科學、文學、美術等方面的書籍約6000冊,並珍藏著瞿秋白、柔石等人的手稿和紀念物。

▲魯迅存書室老照片

存書時間從1933年3月27日至1936年10月,魯迅逝世後夫人許廣平將藏書遷往淮海中路淮海坊。

▲魯迅存書室舊貌還原

這次修繕不僅僅是舊址復原,而是以新形式新科技重塑一個會客廳。一樓會客廳透過數位化技術打造一個集合休閑、閱讀、學習等多功能的文化交流空間。二樓透過數位化技術對魯迅藏書室原址進行環境復原。

步入魯迅存書室數位會客廳的二樓,古色古香的書架、書桌和擺放整齊的書籍一一映入眼簾;還透過投影機,再現了魯迅先生的形象。

會客廳設定數位閱讀裝置,掃一掃二維碼便可以使來訪者了解魯迅存書室的前世今生,魯迅的存書種類與代表著作等。

當年,小小的房間被6000余冊藏書「塞」得滿滿當當,由於環境陰暗潮濕,魯迅總是拿著包書布,快速地從書箱中翻出書便走,如今,這段歷史也被做成視訊,在數位會客廳中播放。

小樓外的花園在此次的修繕中恢復了原先的優雅,圍墻變得通透之外,還依照著存書室的精神,模擬魯迅所藏舊書脊的顏色與形狀做成高低錯落的欄桿,每當夜色降臨,淡淡的燈光會從「書脊」間暈出,仿佛陪伴著夜行的路人。

▲數位會客廳的全新空間

魯迅存書室數位會客廳

地址:

溧陽路1359號

魯迅存書室數位會客廳所在的溧陽路被稱為「虹口文脈的縮影」,這條不到一公裏長的馬路上坐落著多棟灰磚紅瓦、造型各異的花園小洋房,這些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因為與文化名人的交集而熠熠生輝。

魯迅、郭沫若、關紫蘭等人都曾在這裏居住生活,留下了歷經歲月沈澱的段段往事。

郭沫若先生在溧陽路1269號居住的一年多裏,轉譯完成了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長詩【浮士德】。

民國六大新女性畫家之一的關紫蘭,在新中國成立後住進了溧陽路1333弄的清源裏1號,度過了自己的晚年時光。

如今,溧陽路邊棕紅色的圍墻上雕刻著魯迅、丁玲、馮雪峰等人的名言語錄和左聯舊址、魯迅故居等木刻畫,散發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魯迅存書室數位會客廳還與周邊的木刻講習所舊址社群會客廳、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書香會客廳等串珠成鏈,讓我們一起從溧陽路出發,「拓」尋魯迅的足跡。

木刻講習所舊址

「藝苑朝華」社群會客廳

木刻講習所舊址位於長春路,其所在的排樓被稱為「沙遜群樓」,是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魯迅先生在此舉辦了為期6天的木刻講習會。它像一粒火種,燃起了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熊熊烈火。

如今,講習所二樓被打造成以「藝術、文化、休閑、服務」為主題的「藝苑朝華」社群會客廳。

地址:

長春路319號

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

「書香會客廳」

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坐落於山陰路歷史風貌保護區內,由內山書店舊址、前新華書店山陰路店和周圍空間貫通後修繕改造而成,共上下三層,將原來僅100余平方米的內山書店,擴充套件為現在800余平方米的「1927·魯迅與內山紀念書局」。

書局已成為讀者們喜愛的「書香會客廳」,「大先生的會客廳」系列講座、「魯迅重要文獻展」「大先生的閱讀驛站」「迅言訊語」主題研學等與魯迅相關的文化活動,接連在這裏展開。

地址:

四川北路2056號

以書為本,不止於書——

一處處深度還原歷史原貌、延伸歷史脈絡的「裏弄小巷石庫門、梧桐樹下小洋房」,新與舊在此交織融合,來虹口,走近那個時代「文化人的精神守望」。

資料:樂活虹口

編輯:劉玉清

推/薦/閱/讀

公布

特別聲明

由於條件所限,可能出現未姓名標示的原創圖片或文字,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權利人聯系授權及稿酬事宜。熱忱歡迎權利人與編輯部聯系姓名標示授權、稿酬等事項。

推文內容資訊供參考,以現場實際情況為準。

信箱:[email protected],微訊號:shwh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