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旅行

探尋「中國式風景」的當代表達 | 重識林風眠、吳冠中的中西融合之路

2024-03-17旅行

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星空中,林風眠與吳冠中的名字熠熠生輝。

一百多年前,因受到西方文藝、美學和藝術理論的沖擊和影響,中國繪畫該去向何處,是心系中華民族命運的藝術家必須面對的時代命題。面對外來文化的強勢影響,藝術家應該抱以什麽樣的立場和態度?是固守傳統還是全盤接受?是紮根中國文化借鑒西方語匯,還是立足西方文化融入中國元素?對此,林風眠與吳冠中皆以實際行動給出了對時代之問的「回答」——融通中西古今的創新精神,用藝術探索開創「中國式風景」。他們前後相繼、不懈求索,促成了傳統中國繪畫藝術的現代化、外來油畫藝術的中國化,打造了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成功樣本。今天,面對新時代中國畫的轉型和發展,這兩份樣本仍然顯示出極為可貴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柳林(國畫) 20世紀50年代 林風眠

向左遇見林風眠 向右邂逅吳冠中

目前,一場林風眠、吳冠中二人的史詩級藝術對話正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上演,作為首次全面回顧兩位藝術大師成就的大型展覽,「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匯聚了林風眠與吳冠中的200件(組)極具代表性和觀賞性的精品力作,涵蓋他們藝術生涯中不同時期創作的中國畫、油畫、水彩、素描各門類藝術精品,展現他們師生二人融通中西古今的傳統精髓、國際視野與時代經驗。其中,林風眠最為人熟知與喜愛的仕女代表作如【捧白蓮的女子】【青桃盤仕女】等,最具有辨識度的蘆塘鶩鳥類作品如【鶩群】【蘆葦孤雁】等,最絢爛濃郁的秋林風景如【溪流】【秋】等,以及吳冠中繪畫生涯中關鍵性的突破之作【長城】,代表他在藝術實踐上有重大突破的水墨作品【情結】,最具有鮮明個性的【獅子林】等珍貴藏品都在展出之列。

同是描繪自然景象,西方風景畫和中國山水畫卻各成體系,無論是藝術觀念,還是繪畫技法都大相徑庭。策展人項苙蘋表示,展覽主題名為「中國式風景」,之所以用「風景」而非「山水」是為了表明中國近現代藝術學習和吸收西方藝術的史實,同時「中國式」也表明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中文「風景」二字包含自然風光、社會風情和精神風骨等意味,可充分涵蓋林風眠和吳冠中多元的創作題材。從這個意義上說,領略林風眠、吳冠中筆下的中國式風景,亦是感受時代的風景以及藝術家個人內心的風景。

展覽的核心展區分別為「林風眠」與「吳冠中」個人展區,以二人時空背景及理論思考為線索,充分展現他們獨立探索出的中國畫現代化轉型道路。兩大展區左右對稱,意在同時呈現兩位藝術巨匠重要題材的比對展示與專題研究。觀者在展廳可直面兩位大師的原跡筆墨,從而獲得「向左走遇見林風眠,向右走邂逅吳冠中」的樂趣。

▲獅子林(國畫) 1983年 吳冠中

堅守文化主體性 開創藝術的「中國範式」

林風眠出生於1900年,生活了將近一個世紀,其藝術生涯也是20世紀中國藝術發展的縮影。作為最早一批留學法國的中國藝術家之一,林風眠既深耕於中國畫筆墨的傳統,亦在赴歐學習中吸收到印象派、野獸派和立體主義等重要西畫流派的養分。他創造了不以媒介、畫種區分的「彩墨畫」,借西畫的光、色、造型、構圖等使傳統國畫的面貌大為改觀,完成了光、色、墨的有機結合並拓展了國畫的色譜和色彩觀念。林風眠中西融合的藝術主張與實踐,不但構築了富有時代性、民族性、創造性的藝術,亦豐富了20世紀中國繪畫的理論和創作探索,給眾多後來者如吳冠中、趙無極、劉國松等提供了重要啟蒙。「林風眠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認的」,英國藝術史家、漢學家蘇立文曾如此評價。

看林風眠的作品,無論仕女本身,或畫面中高挑的花瓶、透光的窗景,都透露出歐洲繪畫藝術的影響。而凝視畫面,又教人聯想到中國繪畫中的古典仕女,也仿佛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女子,其中甚至有來自唐宋瓷器的靈感,這是林風眠內心對傳統根基的堅守。正如其曾說過的「我是中國人,有中國的底子、血統,自然喜歡表達自己的東西」。這也是林風眠作品中始終不變的底色。他從各類民間藝術中廣泛吸取養分,透過中國戲曲重新認識立體主義對時空的自由處理,借皮影的幾何形打造中國式抽象效果。其流暢、迅疾、靈動、露鋒有時粗重的線條糅合了漢畫像磚、宋瓷、皮影、敦煌壁畫和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表現主義等,突破並拓展了傳統筆墨的範圍和概念。

與老師林風眠一樣,深埋吳冠中心底的始終是東方情結。留法期間,他認識到:「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而是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吳冠中最終也選擇回到祖國。因時代的差異,吳冠中在前輩林風眠的「中國畫去向何處」難題之外,還多了對「油畫如何民族化」的審慎思考。他選擇水墨、油畫並進,嘗試在油畫中融入中國意境和民族審美。展覽中其探索期的油畫【水田(一)】、成熟期的油畫【魯迅故鄉】,均蘊含著一種散逸、寧靜的水墨氣韻。而水墨作品如巨幅彩墨畫【獅子林】,則以東方之韻吞並西方形色,是其20世紀80年代繪畫中面貌最新、最具現代精神的水墨畫作品。

在油畫民族化和水墨畫現代化的探索中,吳冠中對於色彩、構圖、意境、東西方繪畫材料等所進行的深入研究,顯示了他對東西方藝術所采取的理性態度和深刻理解、反省。吳冠中這樣解釋他的作品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將作品比之風箏,風箏必須能離地升空,但風箏不能斷線。」他懷著赤子般的熱情吸取著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同時又不願為千年傳承因襲的程式化藝術語言所局限。在「左沖右突」「東尋西找」中,吳冠中形成了畫風多變但主線貫通的、具有中國氣質的油畫和具有現代意味的水墨畫,為水墨藝術開創了抽象的一種範式,也為世界油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美國藝術史學者高居翰這樣寫道:「在將兩種繪畫介質,兩種傳統,兩種風格的結合上,吳冠中前進了許多。在油畫中,他找到了與中國畫用筆相模仿的技法,在大片潑彩上作幼細的線條勾勒、講究氣韻等,都是典型的中國水墨傳統。對應的,在中國畫中,他發揮了用筆與潑墨造成類似後期印象派的特點,概括而不抽象。中國文化歷史悠久,營養豐富,能給予藝術家們充分的養料,如何延續傳統,又把中西文化融會貫通,正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們面對的大課題。吳冠中在這方面是其中一個領導者。」

多元、包容、開放 讓藝術更具生命力

「兩位藝術家從寫意性入手調和中西藝術,從中國傳統中挖掘可對接現代性的要素,以東方氣韻、中國精神吞吐消化西方藝術的造型成果,實作了國畫現代化、油畫民族化的發展,開啟了中國水墨藝術的新篇章,讓傳統國畫更接近現代語境和當代世界,讓今天多元的水墨藝術生態成為可能。」在大展總策展人、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翔看來,林風眠與吳冠中的藝術創新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繪畫的現代化、當代化轉型,也推動了繪畫藝術的中國化、中國藝術的世界化。他們打通了中西繪畫的界限,把中國畫、西洋畫都還原為繪畫藝術,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無界的探索,從而創作出新的藝術圖式。從他們的探索可見,博采眾長、美美與共是中華民族的性格,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同時也是海派文化精神的真正體現。

實際上,兩位藝術家均與上海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在林風眠試驗新派畫受到排斥的時候,上海接納了他,在上海生活的近30年間,正是他藝術生涯中成果豐碩的成熟期。其存世作品以該時期的創作占大部份,「風眠體」已臻成熟,格體嚴謹,光色交織,色墨無礙。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作品更趨簡率,表現性強,用筆造型恣縱肆意,註重內心情感的表達與宣泄。本次展覽展出林風眠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主旋律作品如【軋鋼】【農婦】等,就是他在上海深入生活為勞動者寫照的現實主義創作成果。

上海獨特的城市風格也吸引了吳冠中。他連續三次將自己最具代表性、最精彩、最齊全的各時期作品贈予上海美術館,包括【黃河】【長江山城】【獅子林】【長城】等重量級作品,讓上海成為收藏、陳列、研究吳冠中畫作的中心。吳冠中曾表示,上海是一座多元開放的城市,是中西融合的城市。他繪畫的藝術特性就是中西融合,跟上海這座城市氣質相符,畫作放在上海很合適。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榮譽主席馮遠表示:「上海作為新興藝術的策源地,當年最早的美術教育在上海落地生根的時候,一大批負笈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從事美術教育,林風眠和他同時代的一批藝術家先後在這裏執教,而且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學生。也是因為先行者的鋪墊,到了吳冠中這一代人,他的藝術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這種師承,是中西融合的藝術理念和當代中華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為人而藝術 畫生命的風景

將林風眠與吳冠中並置開啟「中國式風景」,是因兩人在藝術探索上呈現出一些耐人咀嚼的共性。除了他們都曾留法,都曾嘗試過油畫中國化以及從寫意的角度融通中西藝術,都主張堅守主體、西為中用,開創「中國範式」。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都主張藝術應表現生命、表達情感,服務於人。

林風眠曾以社會化的藝術運動提升民眾、改造社會、挽救中國,但最終轉向了個人化、內向化的藝術探索實踐:「你必須真心生活著,能體驗今天中國幾萬萬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他反復畫的花,是少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其仕女畫也是對母親、對女性的深情致意。他畫的正是人味,是生命的風景。

吳冠中也以作品的感情作為衡量作品好壞的標準,強調不管用什麽手段表現,最終要看效果是否感動人。20世紀80年代以後,吳冠中的足跡從國內各地擴充套件到世界各地。無論何時何地,他總優先考慮造型原則和形式美感,以點線色提煉物象,他畫出了自己內心的風景,也畫出了所有人的故鄉。藝術家真摯的個人化表達裏包含著普遍的人性和情思,表達了我們理想中風景的樣子,我們想去的地方的樣子。以「中國式風景」傳遞「中國式審美」,正因為如此,林風眠和吳冠中的作品才被那麽多人接受並喜歡。

正如林風眠詩歌所詠:「美像人間一個最深情的淑女,當來人無論懷了何種悲哀的情緒時,她第一會使人得到他所願得的那種溫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費力。」藝術家苦心孤詣多年創造了人性的風景、生命的風景、內心的風景,以毫不費力的美,毫不費力地給人以慰藉,這正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探索的意義,也是今天他們給予我們的啟發:藝術家要有所成就需立足於人本身,立足於真誠表達,立足於深沈的思想情感,立足於自身文化土壤,立足於開放的國際視野,立足於甘下苦功練就紮實的技法,還得有經得住寂寞、誤解和無出頭之日風險的承受力。他們用生命打造的中國式風景,是天人合一的自然風光,是充滿人味的社會風情,也是不忘初心的精神風骨。

「重新審視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創造的理論邏輯、實踐途徑以及在中西藝術交融中蘊含的文化主體性意識,有利於我們更好思考如何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的文化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式風景。」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方世忠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劉義

推/薦/閱/讀

公布

特別聲明

由於條件所限,可能出現未姓名標示的原創圖片或文字,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權利人聯系授權及稿酬事宜。熱忱歡迎權利人與編輯部聯系姓名標示授權、稿酬等事項。

推文內容資訊供參考,以現場實際情況為準。

信箱:[email protected],微訊號:shwhl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