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妍妍網 > 旅行

繁星點點映天府

2024-04-30旅行

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

圖源:安逸四川宣傳推廣平台


🎋

川蜀之地,天府之國

鐘靈毓秀,物華天寶

2019~2021年,歷時三年,四川作為試點省,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資源「雙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資源305.74萬處,旅遊資源24.57萬處(數據截至2023年12月)。

為宣傳四川優質旅遊資源,提升巴蜀文化旅遊影響力,立足全省文旅資源普查的豐碩成果,今篩選出特色優質旅遊資源20余類項,150余處進行推廣,並以連載的形式一一呈現。

「翠竹高林掩映之間,數戶農家比鄰聚居,河溪水渠交錯縱橫,耕田層層環繞四周」,這種發源於古蜀文明時期的復合型農村居住環境,我們將它稱為 「林盤」 ,可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外桃源」,也是無數現代人的夢想。

什麽是林盤?

何為林盤

據考證,清道光王培荀(1783~1859)在【聽雨樓隨筆】中雲:「川地多楚民,綿邑為最。地少村市,每一家即傍林盤一座,相隔或半裏,或裏許,謂之一壩。」這是文獻中正式提到「林盤」一詞,由此推測,「林盤」一詞或授權以追溯到更早之前。

林盤,一種較為特殊的鄉村聚落形式。

從空中俯瞰,林盤就是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區上一個個類似盤狀的由樹林簇擁的綠色組團,它們形如田間綠島,隨田散布。每一個組團往往以茂林修竹包圍著多個農家小院而成,林下潺潺流水,林外綿延良田,由此組成一個包含宅、水、林、田、塘的,集生態、生產和生活於一體的復合型農村居住形態。

林盤,既指林盤本身,又指林盤群落及網路。林盤體系主要有八大要素,包括林盤周邊的道路、水系、耕地、林地以及曬壩等。其中,林盤本身是最核心的要素,水是林盤的重要依托,除了每戶居民的院落以外,還會有公共生產和活動空間,比如主要用於農作物晾曬的「曬壩」。

林盤構成要素示意圖

對於生活在這裏數千年的人們來說,其作用不僅僅是居所,還涵蓋了吃穿用度中的多數需求:日常生活、農事生產、農作物豐收以及加工、生產生活用具制造等等。此外,林盤還具有維護生態環境的作用及價值。

溫江區原鄉和林林盤

林盤的分類

林盤的分類多種多樣。

● 按居住組合方式,可分為聚居和獨居林盤。

📍聚居林盤少則三五戶,多則十幾家或幾十家農戶共居一處,其規模較大,不少農戶間有親緣、血緣關系;

📍獨居林盤又稱散戶林盤,單門獨戶散布於田間路旁,院子多是三合院、四合院或曲尺形房屋,與周圍的竹樹林木組成一個個住宅單元體。

聚居林盤

獨居林盤

● 按平面形態,可分為團形和帶形林盤。

📍團形林盤多在平壩用地條件好的田間,邊界圓弧閉合成團狀;

📍帶形林盤多沿山溝、河渠、道路等線性分布,呈帶狀布局。

團形林盤

帶形林盤

● 按大小,可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林盤。

📍小型林盤為居住10戶以下的散戶林盤;

📍中型林盤為居住10~40戶的林盤;大型林盤為居住40戶以上的林盤。

小型林盤

中型林盤

大型林盤

●按地貌地形,可分為平壩和山丘林盤。

📍平壩林盤外圈綠化層分布比較均勻,遮蔽性強,常常是單門獨院,自成一體;

📍山丘林盤多分布於平壩向丘陵的過渡地帶、丘陵分散的小塊沖積地帶和丘陵坡地,宅院面向開闊地。

平壩林盤

山丘林盤

● 按林盤周邊植物種類,可分為竹林盤和樹林盤。

📍竹林盤以竹子為主體,廣泛分布於平壩和淺丘地帶;

📍樹林盤以喬木類的大樹為主體,主要分布於由平壩向丘陵山地的過渡區域及山丘地帶。

竹林盤

樹林盤

● 按形態,可分為自由態和閉合態林盤。

📍自由態林盤外圍的竹林、樹木參差不齊,對林盤內的宅院圍護、遮蔽不全,有開有合,呈邊界自由圍合的狀態,空間形態更加不拘一格,自由靈活;

📍閉合態林盤外圍的竹林、樹木分布連續,生長發育較好,對林盤內的宅院能形成較為完整的綠化圍合,內部的竹林、樹木對不同的宅院能起到一定的分隔與遮蔽功能。

自由態林盤

閉合態林盤

● 按功能,可分為農耕型、農家旅遊型、特殊產業型、生態型和新型聚居點林盤。

📍農耕型林盤以農業生產為主,林盤植被及房屋與廣闊的農田相協調,以達到保護傳統川西民居型建築;

📍農家旅遊型林盤依托農業生產,發展鄉村旅店和農康寶餐飲服務,滿足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同時,又為城市提供生活品質和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的場所;

📍特殊產業型林盤利用和發展已有的傳統特殊產業,重點發展反季節大棚蔬菜、水果,庭院經濟、家畜養殖等特殊產業,發展特色經濟。

📍生態型林盤基本功能是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不以居住為目的;

📍新型聚居點林盤依托原有林盤,按規劃新建而成,兼顧現代人們居住和鄉村旅遊業發展雙重需要。

林盤深處(吳霜 攝)

林盤的成因


林盤的生成和演化是一個自然和歷史的過程,主要受地理環境、經濟生產、移民社會和文化習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

自然地理優勢

成都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屬大河沖積而成的扇形平原,河網密布,平敞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潤,植物種類豐富,是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優厚而穩定的自然環境條件為林盤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自然基礎。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絕大多數農田實作了自流灌溉,形成了高效發達灌溉體系,水系的均勻分布導致居住院落在空間上的「星羅棋布」。

因此自古以來,成都平原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都江堰精華灌區林盤群

🎍

移民文化的催化

四川是一個移民大省。歷史上,曾有六次大規模外省移民入川,來自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移民,在這片平原以田為界、分散而居,形成了與以往宗族聚居不同的分散居住形態。

移民不僅塑造了川西林盤的地域形態,移民文化的一部份也在川西林盤景觀中表現為物質形態的有形資源,如建築、宗祠、古樹名木、石刻壁畫、族譜、古井等,另一部份則以非物質形態即精神文明形態表現出來,如音樂、戲曲、戲言、傳說、儀容等。這些無形的文化資源和川西林盤其他景觀資源相互滲透,重新組織構景,既豐富了移民文化資源的內涵,又無形中在川西林盤中單獨成景。

🎍

傳統文化的影響

作為道教重要的發源地,成都平原盛行崇尚自然的仙道文化,重「仙道」而不循儒家,形成了怡身暢神、優哉遊哉的文化性格和民俗世界,這也成為了川西林盤社會模式的基礎。

因千百年來受到的外部沖擊較少,本地也無大的自然災害,便形成了成都平原「民食稻魚,無兇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佚,柔弱偏阮」的生活方式,並孕育出從容、閑適、平胡、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和性格特征。

幾千年來,人與自然的相互適應,形成了川西平原上半自然的生態文化景觀——林盤。

新津林盤群

林盤歷史演化

據史書記載,林盤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其歷史演化大致經歷了五個時期:

◆先秦萌生時期: 蜀先民狩獵、開墾荒地、修建房屋,居住點與林木田地相依,成為早期林盤的雛形。

◆秦漢初具規制: 隨著都江堰灌渠體系日趨完善,川西平原農耕範圍進一步擴大,基本建成渠—塘灌溉系統和糧田—水產塘—經濟園林多種經營結構,林盤形制漸趨規制化。

◆唐宋成型完善: 經濟文化與農業生產得到全面的恢復與發展,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川西林盤發育更趨成型完善。

◆元清重生發展: 統治者采取恢復措施、移民墾荒、興修水利等,使川西平原農業生產逐步恢復並日趨繁盛,手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加之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大潮,林盤體系經歷了前期移民墾荒恢復、中期人口增多迅速繁衍、後期相對穩定的演化過程。川西林盤於荊榛荒野中再度重生,清中期以來得到高度發展。

◆新中國解放前: 形成了「林盤成散型、每庒一戶至七八戶不等,少有在十戶以上。在都江堰流域,聚落最為稠密」的分布格局,並大體傳承至今。

現今林盤的形成歷史、宗族淵源以及部份存留的古民居大多為清代遺存。圖為清末、民國時期的林盤。(圖源於資料)


林盤衍生的文化銘印

林盤,既是一種生產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成都平原自然地理環境與水利農耕文明協調共生的結果。

隨著林盤的發展演變,巴蜀大地上也漸漸出現了諸多與林盤相伴隨的文化銘印,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林盤文化,由此衍生出的川西農家風情和文化習俗,也成為川蜀文化的重要組成: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父子異居的巴蜀文化,崇尚自然的仙道文化,追求和諧、講究閑適的蜀文化,淡薄的宗族意識……這種「逍遙自在似神仙,淩霄步虛登九天」的中國生活的原生態,在成都平原體現最為久遠。

王士禎在【蜀道驛程記】中寫川西平原農家「結屋竹中,自成籬落」,【重修什邡縣誌】描繪川西鄉村「皆散居,各有林園」,漢代揚雄的【蜀都賦】、晉代左思的【蜀都賦】,唐宋時入川的王勃、李白、杜甫、陸遊、範成大等許多文化名人都留下了不少傳世詩篇,書寫盡川西林盤綠野平林的美妙清幽。

郫縣青塔村林盤(吳霜 攝)


落寞與重生

隨著城市化行程的加快和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川西林盤聚集群落內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林盤內部功能的喪失,川西林盤正慢慢走向衰落,在數量和形態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傳統林盤的消失、林盤空心化嚴重、鄉土文化流失、人居環境變差、聚居非林盤化、配套設施落後等,成為不可忽視的「林盤之殤」。

近年來,川西林盤面臨的逐漸消失的情況引起了學者和政府的廣泛關註,政府也在不斷采取措施恢復和發展川西林盤。傳統林盤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不僅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農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築風格的鮮活載體,也成為發展鄉村美麗經濟、詮釋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的重要基底。

我們在享受林盤帶來的田園詩與遠方時,也要承擔起保護林盤的責任。

老林盤新村落(吳霜 攝)

川西林盤景觀

·LinPan

作為蜀地特有的文化符號,林盤蘊含著蜀人獨有的生存方式、生命形態與生存向度,是川西農村的基本生活與生產單元。這類小聚集、大分散的獨特聚落形態較為明顯地區別於中國其它地方的傳統村落,具有獨特的景觀生態學和建築美學價值,是幾千年川西農耕文明的結晶,也構成了成都平原獨有的田園景觀,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價值。

據不完全統計,川西林盤總數大約有 20多萬個 。成都市的林盤是川西林盤中最典型的林盤區域,以都江堰、大邑、金堂、崇州、彭州為主要分布區。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讓我們「復得返自然」的林盤景觀。

成都平原典型林盤分布圖(侯瀟伊 繪)

🎋

天府林盤群

天府林盤群是天府文化、成都平原農耕文明和川西民居建築風格的鮮活載體, 涵蓋都江堰市域範圍內代表性林盤資源,集生產、生活和景觀於一體的復合型居住聚落,透過將平原地區農家院落和周邊高大喬木、竹林、河流及外圍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形成獨具特點的農村居住環境形態。

以七裏詩鄉林盤景區、川西音樂林盤景區、拾光山丘林盤景區、灌區印象林盤景區 四個成都市首批AAA級林盤景區為核心,分別以音樂、民俗、自然、工藝為特色,涵蓋餐飲、住宿、節慶等旅遊要素。

俯瞰天府林盤群

七裏詩鄉林盤位於都江堰市柳街鎮金龍、七裏社群,這裏從林盤打造出發,將林盤院落、大地景觀、 鄉野民宿等有趣好玩的元素串珠成線,逐步形成移步換景、相融共生的鄉村田園景致。

川西音樂林盤位於都江堰市柳街鎮紅雄社群5組,實施主體為都江堰市方家坎家庭農場,占地約120余畝,森林覆蓋率達51%,這裏完整保留了茂林、修竹、古井、小橋、流水等原鄉肌理和田園特色。依托農村特有的林盤資源,利用農戶舊豬圈改建,打造出都江堰第一家川西林盤鄉村特色咖啡館。

拾光山丘林盤位於胥家鎮金勝村,以當地獨特的「丘、林、田、湖、谷」為基礎,為現代都市人提供一個可以望山觀水、寄放鄉情的自然鄉村。

灌區映像林盤位於都江堰市聚源鎮三壩社群,是一處集農耕文明與現代文化於一體的現代新型產業和生態農業田園城鎮典範區,主要由都江堰精華灌區展示中心、川西林盤傳統院落周家院子和大田景觀展示區三個部份組成。這裏不僅有四川省農村手工藝大師工坊、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聚源竹雕,也有以鄉村茶院為載體的食餐廳、北稻南移西南試驗示範基地。

🎋

戰旗村

位於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西北部,是一個享譽天府的生態田園村莊,素有「上風上水、生態寶地」之美譽。青磚、灰瓦、木門,綠樹、流水、回廊,這裏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川西民居風格和鄉村林盤景觀。

作為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戰旗村打造了一系列熱門旅遊景點,如初心館、鄉村十八坊、天府農耕文化博物館、天府戰旗酒店、呂家院子等,非遺文化、感受鄉村生活、品嘗川西美食……您想要的鄉村特色這裏都有。

黨建廣場俯瞰

🎋

青杠樹村

位於成都市郫都區三道堰鎮,三面環水,渠系縱橫,川西林盤眾多,生態優良。村內既保留著傳統川西壩子特色,又展示了原汁原味的傳統川西農耕文化精華,是一處集觀水、賞花、運動、休閑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遊打卡地,先後獲得「全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

水韻荷香

這裏,你能感受陶淵明筆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悠然自得。

🎋

農科村

位於「西道孔子」揚雄故裏友愛鎮,是中國農康寶旅遊發源地,被譽為「鮮花盛開的地方,沒有圍墻的公園」。這裏有著中國農康寶第一家——徐家大院,五代農康寶訴說著三十多年的曲折變遷。

作為中國農康寶發源地,1986年至今,農科村農康寶旅遊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一戶一院,一園一景。這裏,或漫步賞花、或垂釣休閑、或體驗農作、或品茗閱讀,讓你盡享大自然濃濃愜意。

特色民居

🎋

明月村

位於成都市蒲江縣甘溪鎮,地處蒲江、邛崍、名山三(市)縣交匯處,屬淺丘地區。全村七千畝生態雷竹碧波蕩漾,三千畝生態茶田層巒疊翠。盛產竹筍,被稱為「西部雷竹之鄉」。

明月村地屬邛窯大遺址保護區,方圓100公裏內蘊藏著豐富的陶泥資源,擁有悠久的燒窯歷史,全村有窯上百座,也被稱為明月國際陶藝村。此外,這裏還曾是隋唐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上的皈寧驛站。如今,依托竹海茶山明月窯,大力推進農旅融合,走出了一條以「文創賦能休閑農業、推動產村融合發展」的發展之路。

明月窯遺址

🎋

道明竹藝村

位於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並不是行政概念的村隊,而是目前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九、十一、十三組所在區域。

竹裏全景

這裏自古就是產竹之鄉和竹編之鄉,從清朝初年就有平面竹編、瓷胎竹編,傳承著中國傳統手工竹藝的文化魅力,隱藏著川西民居的自然風情,成為以竹編藝術品為生的網紅藝術村落。「道明竹編」更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

親子竹編活動

趁春光正好,走進林盤

踏青、賞花、采摘……

擁抱繁華都市裏的詩情畫意

💬 你最愛四川的哪個林盤景觀?


素材來源:新維地景

部份照片由區(市)縣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