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橡树
ID|blue_oak
作者| 立正妈妈
「我们决定做个大胆的尝试,一年级就不再去学校。」
近日,中国体操运动员、奥运冠军杨威自爆双胞胎女儿「居家上学」的一条新视频,上了热搜。
对此,杨威表示,「居家上学」这个大胆的想法,源于双胞胎女儿去年生了好几场病,基于健康考虑,决定放弃去学校。
从前总担心两个孩子在外感染各种病毒,隔三差五就要感冒,现在就在眼皮子底下,放心了不少。
而对于孩子的居家教学,他们也是做了细致的安排。老婆杨云担任起了班主任一职,为姐妹俩制定了专属课表。周一周三为语文,周二周四为数学。
每一类课程安排一位家教老师,每天上午9:00,开始孩子的第一节课,两小时的课程,内容由家教量身定制。
因为是一对二的小班教学,所以老师讲课也更细致了,小到笔顺写错了都能揪出来。 「一堂课下来,感觉(孩子们)学习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了上午的主课学习,下午,杨威会带双胞胎女儿去练体操,「相当于一下午的体育课」。
杨威称,几天下来, 他感觉比上学省心很多 ,「以前被家长群里的划不完的消息狂轰滥炸,现在的家长群里面就三个人,消息只有关于两个孩子的简洁的学习报告。」
视频一经发布,评论区里立刻炸开了锅,网友们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有心疼孩子的家长表示理解,吐槽学校真是个病毒大染缸,频繁生病带来的苦恼,让家长心力交瘁。在健康面前,上学都是浮云。
也有家长对于可以脱离学校无休止的打卡、站岗、打扫卫生、实践作业,还有家长群的信息轰炸,表示羡慕不已。
还有家长就坚定地持反对意见,认为上学不仅为了学知识,更为了体验集体生活,培养社交能力。
在中国,像杨威这样的家庭,虽然小众,但人数近些年却在不断上升, 越来越多人对这种教育模式感兴趣 。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在家上学」群体,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早在19世纪,「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就在美国开始萌芽,20世纪50年代开始快速蔓延,近两年因为疫情关系,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2019年以来,单纯美国加州在家自学儿童就增加了7成。截至2022年,美国K-12阶段有3100万学生(占比6%)因各种原因选择Home-schooling。
美国在家上学的人数(来源: 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康恩的父母早于2017年就做出这项决定,原因是——
「面对硅谷单一强调学业的教育方式,以及数学和科学才是最重要的观念,我决定进行反抗。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更多样性的学习过程 ,这样他们才不会讨厌学习。」
旧金山家长克莱恩则表示,她发现女儿们在学校没有得到所需的帮助——
「在公立学校上学有如行军,无论喜不喜欢,所有课程都要读。我真希望我能早一点让她们在家自学, 对学习争取更多的选择权。 」
家住拉法耶(Lafayette)的阿诺一家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居家自学后,发现这种模式提供给了他们更大的时间灵活性,不需要按班就部地上学,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控时间安排,也可以有更多时间在一起。
疫情后, 越来越多父母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学习的出路,以及教育应该有的方式,有一部分人甚至因此放弃学校教学,选择自己来主掌孩子的教育权。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育人。
正如【在家上学——美国中产家庭非主流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书中开篇所写:
「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如何使人成长,又如何通向美好生活?这些问题与种种现实境况相互缠绕,使教育这一蕴含哲思的恒久议题,时时体现出当代人们对多种生活方式的理解与实践。」
2017年,一份【中国「在家上学」调查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在家上学」的真正实践者有6000人,相比2013年的2000人,每年增长速度是30% 。专家表示,疫情时代过后,这个涨幅只会更高,人数更多。
尤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习资源愈发容易获取,学习途径越来越广,家长们想要为孩子提供个性化教学的心就更蠢蠢欲动。 特别是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等发达地区。
研究表明,「在家上学」群体的特征有一些共性:
(1)绝大多数家长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以上的学历占80%以上;
(2)80%以上是城市居民,大部分居住在大城市;
(3)有过出国经历的比例非常之高;
(4)有一半「的学生家长有一定的教学经历;
(5)整体家庭处于小康以上水平。
敢于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传统教育模式的家庭, 大多「有财」兼「有才」 。经济基础和教育见识,是家长做出这个重大决定的底气之一。
为什么他们选择「在家上学」?
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是家长决定「在家上学」的主要原因。
数据表明,从学校教育经历上看,近七成(68.66%)的孩子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他们往往有过不愉快的学校教育经历,通常因为无法适应学校环境而选择「在家上学」。另外,有31.34%的孩子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主要因为父母对学校教育有强烈的抵触和不满。
「在家上学」课题负责人王佳佳副教授王佳佳教授认为: 「在家上学现象的出现,源于一个基本矛盾:统一的、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当规避现行学校僵化的考核制度、填鸭式的课业繁重、一刀切的大锅饭作业、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缺乏个性化引导等种种弊端,成了家长们的教育诉求时,探索新的途径便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每天早上她都会流着泪,问我可不可以不去学校。」当发现女儿贝贝频繁啃自己的手指,啃到血肉模糊时,武汉妈妈王芳当即决定放弃学校模式,改为在家上学。
「为了方便管理,老师往往会制定严苛的班规:比如课间不能离开座位;上厕所需要申请,通过后统一排队去;上课要求腰挺直做好,脚并拢着地;每节课有随堂测试,学生的成绩跟老师绩效和班级荣誉挂钩;作业写不完,时常写到趴在桌上睡着了……」
面对班级里的条条框框、老师脸上的严肃表情以及写不完的作业, 九岁的贝贝每天都处于严重的焦虑和压抑中。
像王芳家这样,因为孩子无法在学校获得更优质的教育,亦或者上学本身令他们感到不适,是迫使许多家庭离开学校的重要原因。
贝贝的画:爸爸在给弟弟讲故事
王芳和丈夫自称是传统学校教育的幸存者,他们是成长于「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的一代。 「高考是场噩梦」 ,应试教育曾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的深刻阴影,即使到了四十岁,他们仍不时会梦见当年暗无天日的高三生活。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当身边的朋友对于他们「在家上学」模式表示质疑,关切地询问——「你们看得太开了,难道孩子以后不上大学吗?」
王芳和丈夫都一致认为——「虽然很多人认为这高考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但也不能忽视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即使上过大学,也不意味着未来人生会更加顺利。相反,有些家庭为了孩子上好大学,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相比学历,他们认为保有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孩子的未来才能走得更长远。
退一步讲,如果孩子以后真的需要学历这块敲门砖,也可以通过成人高考或自考获取。 但如果为了学历,小小年纪就「逼疯」了孩子,得不偿失。
在家上学之后,贝贝不再咬手指,原先的伤口也都愈合了「在家上学」,到底怎么学?
许多人会关注,「在家上学」的家庭,到底怎么学?
从课程内容来看,第一种偏学校的,把学校的模式、学校的教材和方法直接搬到家里,但根据孩子的个体需求和情况来做调整。杨威家采用的应该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固定的系统的课程,强调自然教育理念,根据孩子的天性来组织学习。这种更考验家长的引导和心态。
但跟传统教育强调掌握知识,注重考试相比,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都更重视个性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养成。 比起「教」,他们更在意「育」。
在【没有学校可以吗】一书中,作者展示了她跟儿子商量后的居家学习课表——
「语文我自己来教,数学我们选择了网上以英文为主的可汗学院,可以一边学数学一边学英文教学。法文是计划中要加强的部分,拜托了家教老师让儿子去旁听其他学生的课程。功课表上一格一格的空白是下课时间,下课时间为一小时。」
课表一直在根据现实情况调整
在家学习除了对学什么有更大自主权外,更节省时间,是大家倾向的一个点。
孩子思考后,得出来的分数变换概念而对于在家上学这事,践行效果如何,她邀请孩子每周针对课表的实践情况,做出反思。比起学了多少内容,孩子是否能在学习中获得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家长要引导的一部分。
总结和反思,也是学习的一部分相比起外人对「在家学习」效果的质疑,绝大多数在家上学的家长对孩子的居家学习情况表示满意。这些家长认为, 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是他们评判教育最重要的标准,而考试并不是那么重要 。
「在家上学」会不会和社会脱节?
对「在家上学」,大家有个刻板印象,许多人会担心孩子因此失去正常的社交,而变得孤僻、不合群,将来无法适应群体生活。
事实上,「在家上学」的模式,并不等同于封闭,仅仅指不进入学校参与按班就部的课堂学习,但学习场地却不仅仅局限于家里,而是利用广泛的城市公共资源(如博物馆、图书馆、农场、企业、工厂、高校公开课等等)和市场资源(私人家教),带孩子看世界,让孩子和各个领域优秀的人交流,向有技能的人学习,组成在家上学的合作社群,家长孩子一起玩耍并交换技能。
虽然名为「在家上学」,但实际上, 是确实脱离学校后,以整个世界作为学习场所。
而大家所担心的社交问题,虽然在家学习时没有同龄学伴,但课外仍有很多机会跟同龄的孩子玩耍, 在外出学习时,也有机会与更多不同年龄层的人交往,这反倒促进了孩子的社会化。
就像奥运冠军杨威家,尽管选择了在家上学,但是每天下午的体操训练,时长两个半小时,除了强身健体,姐妹俩也能接触同上体操训练的小朋友,进行社交互动。周中他也会接姐妹俩去公司会议室上课,空下来就带出去接触大自然,一起做家务。
杨威的理想状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学得更好,也玩得更好。
「在家上学」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也有许多人会追问,这些在家学习的孩子,后来怎样了?
一千个作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在家上学的儿童,有一千种个性,一千种家庭教育模式,一千种不一样的人生。 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那「在家上学」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呢?
虽然据有关教育研究报告,热衷、观望、积极探讨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旁观者越来越多。但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所说,这种小部分家长勇敢地独辟蹊径的社会现象, 目前还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更多人仍处在困惑彷徨中。
即便是「有财」也「有才」的杨威,面对自己所做的这个决定也仍表示,若不是两个女儿的身体需要调养,他也不会「兵行险招」。
他们家的孩子并非都这样不走寻常路,例如老大杨阳洋,走的就是传统教育的路线。
相比从小成绩优异,所学课程门门A+的杨阳洋,双胞胎中的小女儿乐乐学东西却非常慢,总是跟不上集体进度。
有一段时间,让杨威和妻子急得乐乐打着吊瓶都还在她继续学习。
直到乐乐哭喊着灵魂拷问—— 「如果我不优秀,就不是你们的女儿了吗?」 这才让杨威和妻子开始反思教育的意义,在健康和教育中,坦然选择了前者。这也是他们决定实践「在家上学」的原因之一。
当他们接受女儿乐乐就是个普通孩子,施行鼓励教育后,孩子心态放松了,反倒有奋起直追的架势。
家境殷实的杨威,做出这个另辟捷径的决定,有足够的底气支撑两个女儿试错。 但普通家庭如果想效仿,还是需要慎重。
毕竟,在仍以成绩和文凭说话的社会大环境下,「离经叛道」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缺少了学校系统的支持,摸着石头过河的父母除了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去为孩子合理地进行规划和引导,更多的精力进行陪伴和教学,还要有强大的内心去应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议论、质疑、犹豫、挣扎、失败,以及孩子不确定的未来。
现实中半途而废,再次回到学校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当家长的思路不够清晰,定力不足,又或者孩子抗拒、家庭成员不支持、外界压力过大时,都可能导致中途的改道。但赛道的改变,对孩子的冲击,可能比循规蹈矩的伤害更大。这也警惕我们每一位家长,在为孩子做出选择前,务必深思熟虑,不能盲目跟风。
正如【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作者韩百川所说: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完美的。
不论做出哪种选择,都有其局限性。所谓完美教育是不存在的。
只有我们能够打开视野,尽可能多的去了解每种教育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在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内接纳和改变,并且有意识的在家庭教育中去弥补那些不完美,那么育儿这条路才能走得更从容。
同时,不管外界如何纷纷扰扰, 坚持初心,牢记教育的本质和内核,才不容易迷失。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