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看
点
在高等教育界,密涅瓦大学堪称「破局者」,它不参与任何大学排名,采用线上授课、全球旅游式学习, 学生规模极小,录取率比哈佛还低...... 在这样一所 颠覆传统教育 的大学就读四年,究竟是什么样的体验?
正在剑桥读博的成都女孩小添,作为密涅瓦首届学生,回忆了这段特别的大学旅程带给自己的收获。
文、编丨Jennifer 排版 | 李嘉祺
大家还记得密涅瓦吗?对,就是那个 完全采用线上授课、却带着学生全球游学 ,一度被称为颠覆常青藤教育的Minerva大学。
密涅瓦官网
这所神秘的大学,虽然不在任何主流的大学排行榜单上出现,却被美版「大众点评」Niche网站,列为「2024年全美最难进入的大学」之首,录取率仅有1%左右。当然这这也和它每年极少的录取人数有关。
此外,它还有一套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申请标准。比如, 它不看任何标化成绩、也不需要复杂的申请材料,更多是通过线上笔试和面试,判断申请者的综合能力。
从2014年招收首届学生至今,密涅瓦已经办学十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和经历迥异的学生,甚至有学生放弃了世界名校的录取,慕名而来。如今,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6年。
来自成都的女孩,小添,就是 103位创始届学生中的一员。
小添正在剑桥大学深造
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姑娘,中学毕业于成都七中国际部,如今正在剑桥大学攻读计算机生物专业的博士学位。
从密涅瓦大学毕业后的几年里,她不仅应聘上了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还在科研人员最看重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小添在哈佛干细胞研究所的合影
回头看, 密涅瓦值得中国学生选择吗? 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和学术深造上,这样一所线上大学,究竟有什么优势?
外滩君最近和小添聊了聊。她回忆, 密涅瓦是一段冒险且特别的旅程,它为自己打开了无数新的可能性。
以下是小添的自述。
(为方便阅读,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01
踏上一段冒险的旅程
我与密涅瓦的结缘很偶然。在高中读书时,我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分享了一段介绍密涅瓦的视频:完全采用线上授课、大学四年里带学生去6-7个国家......当时就觉得,这学校好酷啊。
巧的是,哈佛大学社会学院前院长、著名的认知心理学专家 Stephen Kosslyn ,正是密涅瓦大学的创始成员。我当时正在学习AP心理学课程,对Stephen的研究很感兴趣。他为什么会离开哈佛,参与创办一所这么特别的大学?我着实好奇。
密涅瓦创始人之一Stephen Kosslyn
一番了解后,我发现,这简直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它的 「全球学习项目」 太吸引我了。大学四年,我可以在全球6个城市学习和交流,在不同国家的实验室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一起做研究。
于是,我尝试申请这所学校。怀揣医学梦想的我,同时也申请了一些传统意义上可能更为安全的大学,比如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维克森林大学等。
想不到,经过线上申请和面试,我居然在生日当天拿到了密涅瓦的offer,成了为数不多被录取的学生之一。
小添收到的密涅瓦通知书
当时,我并不知道,密涅瓦是否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我清楚地知道, 如果我放弃了这个机会,未来一定会后悔。
很幸运,我有一对开明的父母,他们也支持我去体验自己想去的大学,哪怕是当第一届「小白鼠」。
就这样,我去了一所听上去非常疯狂的大学。
很快,我就发现, 密涅瓦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像美国的文理学院。但是在具体体验上,又有很多不同。
前两年,我们都没有分具体的专业,只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商科、计算机科学等大的学院划分,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都需要上一些通识类的课程。
从第二学年开始,我们会逐渐有一些专业方向的课程,再往后,开始上一些细分研究方向的课程……课程设置上,呈现金字塔模式,内容渐渐收窄。
在密涅瓦,每一节课,都会实施非常彻底的翻转课堂。
小添和同学的合影
我们按所学的专业分班,一个班最多不会超过20个学生。因为我的专业比较小众,一个班可能也就五六个学生。
也因此,每次上课都是非常小班化的体验,90分钟的课堂,大概有
70%
左右的学生发言和讨论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摸鱼」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密涅瓦的网课,还和普通的网课学习不太一样。 我们有一套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平台,每节课都会实时追踪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长,给到教授做参考。 如果某个同学在这节课的发言频率较低,就一定会被教授重点Cue到。
网课系统还在不断升级,现在甚至能通过人脸识别,抓取「课上走神」的学生,对学生的挑战性也越来越大了。
密涅瓦在线课堂示例
此外,我们每节课的课堂表现,都会被全程录制。 教授会依据课堂表现,给每个学生打分,纳入大学四年的GPA。
回放视频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如果我们有没听懂的地方,课后可以随时回看、查漏补缺,还能清楚看到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详细定位到每一个人的发言内容。
为了应对好课堂上70%左右的自由发言时间,我们必须要在课后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文献阅读。这也为我日后的学业和工作中,养成了非常好的自学习惯。
正如在【建立一所有意向性的大学】这本关于密涅瓦大学的书里,Stephen Kosslyn特别提到,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的习惯。 这也是为什么,密涅瓦会如此强调翻转式课堂和主动学习。
02
从医学到计算机生物,
我打开了新的大门
因为学生规模小,全校100人左右,因此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
我们每到一个国家,学期开始的第一周,学校都会安排一个Orientation week(「方向规划周」),老师会安排各种活动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去接触不同的群体。我们可以和老师交流自己对什么方向感兴趣,能否帮忙联系这方面的实习资源。
学校还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叫 Students experience Team ,这个团队的工作职责就是为学生寻找在不同国家可以合作或者交流的科研、机构。
比如我对科研工作比较感兴趣,无论在首尔、伦敦,还是柏林,都会有教授和老师帮联系对接当地的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让我在网课之余,可以去到这些实验室实习。相关的实习经验,还会成为我大学四年学业成绩的一部分。
在密涅瓦, 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在不同国家和城市学习和生活,它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和密涅瓦的同学一起露营
我们第一学年是在旧金山,接下来的每个学期都换一个国家,
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韩国的首尔、印度的海德拉巴,再到英国伦敦,还有德国柏林。
当然,每一届学生体验的城市不一定相同,学校会综合多方面考虑,做出灵活调整。比如我们本来计划在土耳其待一学期,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不太稳定,就取消了。
一直以来,我感觉自己有点儿像是生活在泡沫里,因为被保护得很好,缺少很多和真实世界接触的机会。但是,在密涅瓦, 从第一学年开始,我就有很多机会去接触原本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的人和事。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开阔眼界的体验。
印象深刻的是,在旧金山,我们每周四晚上都和来自不同职业背景的人,聚集在街道的某个角落里,一起讨论诗歌、创作歌曲,还一起表演庆祝。
此外,我们还需要将在课上学习到的内容,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下,落地实践。
记得大一有一门课,是教我们如何更有效地与别人沟通的表达技巧、以及故事写作的技巧,于是,我将这门课上学到的内容,运用在了对旧金山当地流浪诗人、街头艺术家的采访中,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这也成了我这门课上的作业。
图源Pexels
线上课程之余,我还在旧金山当地医院实习。
美国医疗系统在衡量医院急救行为是否有效上,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监测同一个病人是否在一月内住院了两次以上。如果有,很可能是病人第一次住院时的病情没能得到很好地医治。
我就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研究了医院的医疗数据,探究如何帮助医院有效地监测病人的病情,更好地去关注高风险病人。
这次实习经历,恰好运用到了我在大一学习到的计算机方面的通识课程。 后来暑假实习,我又在波士顿的一个药企做计算生物方向的实习,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大数据开展医学研究。
第二学年,我们来到了德国柏林。上课之余,我在当地的一个医疗机构担任医生助理,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医疗系统的运转模式。
小添和同学们在柏林
大二下学期,学校搬到了韩国首尔。
我在汉阳大学的实验室,做了一些和免疫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也是我第一次学习怎么做生物医学方面的实验,同时帮助实验室搭建了一套生物信息方面的研究系统。
在韩国和实验室的同事聚会
大三上学期,我们来到印度南部的城市,海得拉巴。
这一次,我选择在当地一个小医院进行合作,帮助建立大数据模型,预测什么时候是病人就诊的高峰,如何合理规划病房,减少病人的等单时间。这相当于又是一个偏向计算机方面的项目。
小添和同学在印度学习期间
最后一个城市是英国伦敦。
已经确定未来在计算机生物方向发展的我,通过学校介绍,在剑桥郊外的一家英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机构实习。这个非盈利研究所,以诺贝尓奖获得者Frederick Sanger命名,不仅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自成立以来,就保持数据共享政策,它的使命感、文化及科研氛围,都让我很动心。
正是这段实习经历,让我决定未来要回到英国继续深造。为此,我还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博士offer。
当然,我也有考虑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博士毕业后,不管是留在学术界,还是投身工业界,都让我觉得英国的科研环境会更适合我。
就这样,我从传统的医学方向,一步步转向计算机与生物医学的交叉领域。可以说, 如果不是大一有机会通过通识教育接触到CS学科,以及没有这两次实习机会,我就不会走上这样一条全新的道路。
小添从剑桥大学计算机生物专业硕士毕业
说起计算机生物专业,其实这是一个偏基础科学的领域,也是一个十几年前甚至都不存在的新兴专业。
具体研究什么呢?比如,它可以通过大数据预测蛋白质模型,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一些基础生物原理的研究,再实现在医学上的运用,比如进行药物开发、预测某位病人更适合的治疗方式,以及对某种疾病的概率预测等。
所以, 未来如果我想从这个专业再转向应用医学,也不难。
而与不同国家科研人员打交道的经历,对跨文化合作与沟通能力的锻炼,让我不管实习还是工作时中,都更游刃有余。
在哈佛医学院工作期间,
小添和实验室导师的合照
求职中我接触过的所有面试官,也都会评价说,我的求学和实习履历是最特别、最丰富的,也是他们最想看到的。
可以很自豪地说, 现在将我放置在世界任何角落,我都有信心独立面对新环境。
03
仅有100人的大学,
导师就是我的 「人生合伙人」
大学四年里,这个超小规模的线上大学,还给我带来了 认知思维的重塑 。这里的很多课程,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系统性思考的能力。
特别是 大学第一年,我接触了很多和认知工具、认知思维有关的课程。
为了提炼出课程的精华内容,学校曾派老师采访了全世界100多位有智慧、有创造性的杰出人士,将他们的思维共性,以及对未来学生的期待,进行了系统梳理。
最终,形成了独具密涅瓦特色的 「四大基石课程」 ,分别是:
Formal Analyses(形式分析)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多元模式沟通)
Empirical Analyses(实证分析)
Complex Systemsanalysis(复杂系统)
密涅瓦第一年被称为「基石年」,
主要提供四类基石课程
毕业回头看,我越来越发现,当时所学的内容,对我今天的沟通方式、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系统化思维,都有很好的训练。
比如, Complex system 这类课程,所强调的系统化思维,让我意识到,想要为某类遗传疾病开发一种新药,就不仅仅需要去研究这类病患群体,也需要了解病人自身免疫系统的运作能力、他周围的环境,还有他身体器官的耐受性等等。
这样的系统化思维,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重要。
还有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多元模式沟通,其核心是有效沟通,让我掌握了一些非常底层的沟通逻辑。
比如,我作为计算机生物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经常要去不同场合介绍研究成果。当我向生物学家介绍时,我需要多解释一些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原理;而向计算机科学家介绍时,则要更多地解释生物方面的原理。
除此以外,大量和阅读、写作相关的课程,也为我在日后撰写科研报告、学术论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 这样一所仅有100多名学生的超小型大学,还让我找到了宝贵的「人生合伙人」 ,他们可能是大学同学、老师,以及挚友。
每当我做一些非常重要的决定拿不定主意时,比如换工作、申请博士项目、换新的城市生活,他们总能给我非常暖心的建议。
我在密涅瓦的导师,也是我们学校自然科学院的院长。她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遗传学家,曾经被奥巴马总统任命为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的成员,负责为总统和国会提供一些科学政策的建议。
小添和自己的学术导师
大学期间,我在学遗传学课程的时候,所参考的很多论文、文献,都是她写的。能听她授课、成为她的学生,我感到非常荣幸。
直到现在,我和她一直保持着联系。退休后,她每年会来剑桥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只要有机会,她都会和我在校园里见面聊一聊,关心我的学业和生活。
我很珍惜这段因密涅瓦而结下的师生缘分。
密涅瓦这样一所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大学,不仅吸引了很多从顶尖大学退休的知名教授, 还能给到教授很多自由,比如选择在不同的地方生活。
就像我很喜欢的一位计算机科学老师,他其实一直在非洲生活,但是并不妨碍他每周为我们线上授课,为我们提供非常高质量的课程体验。
尽管是线上授课,但是我感觉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疏离。 每到一个国家和城市,学校都会为我们组织和当地老师的聚会,平日里我们也有很多与世界各地的老师见面的机会。
同样, 学生之间的联系,也比想象中要紧密得多。
每到一个城市,学校会为我们租一栋公寓或者酒店作为宿舍,大家住在一起,沟通非常方便,而且一定会保证我们有公共社交区域。
在密涅瓦,我们每周都需要交一份大作业,截止时间是每周五晚上10点。因此,每到周五晚上10点以后,大家就会聚在大的公共厨房里,一起做好吃的,庆祝交作业。
这样一种大家庭的亲密感,让我至今都很怀念。
印度学习期间,舍友为小添庆祝生日
来密涅瓦读书的学生,也是五花八门,非常有趣。他们中有冲着颠覆性的教育模式而来,已经在创业开公司的年轻人;有服过几年兵役的退役学生;也有人放弃其他知名大学、甚至藤校offer,中途转学过来……
很幸运的是, 我也是在这里,结交到了人生的挚友。
04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密涅瓦
说起我是怎么成功申请上密涅瓦,成为录取率极低的首届学生?
其实,并不是我的学业成绩有多么抢眼、做了多少活动,因为密涅瓦基本不看标化和个人背景。
相比较,学校更倾向于用线上面试,来选拔认为适合自己的学生。 它的整个申请过程,也和常规的大学都不太一样。
作为第一届学生,我申请时,压根没有人可以分享经验,只知道按照官网上提供的申请流程走,两眼一抹黑。
学校官网上会有一个申请表,需要填写基础申请资料;还会有一个申请系统,申请者需要在线上答题,题目都是学校自己设计的。完成之后,还会有面试环节。
初面不仅考察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让申请者聊一聊自己的故事,也会考察逻辑思维能力。 其中有一些题目,需要在线用文字作答,内容还有点像脑筋急转弯:
比如,给你一根绳子,看你能用这根绳子做多少种不同的事情,把这些都写下来。这既在考察英文写作能力,也在考察思维方式。
这样的笔试和面试可能会有好几轮,全程都会被录制和打分。
至于 这所录取率比哈佛还低的创新大学,是否值得每一位学生体验? 我觉得也不尽然。
如果你喜欢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更为传统的大学校园环境,那么每学期都在不同的国家、没有固定教学点、甚至没有自己教室的密涅瓦,可能会让你觉得很慌。
此外, 如果你希望毕业以后直接留在当地发展,或者说,想长时间在一家公司、一个实验室连续实习,那么,这种 「流浪式」的学习体验 ,就不太适合你。
而对我这样一个更喜欢拥抱未知可能性、看重教育体验胜过名校光环的学生来说,密涅瓦确实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经历。
更别提, 密涅瓦的学费真的很香,只有每年不超过2.8万美金的学杂费 ,还有足够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提供给有需要的学生。
黑格尔有一句格言, 「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飞行。」 只有当人们回顾已经发生的事件时,才能洞察、产生理解,就像只有到了黄昏才能回顾白天发生的事一样。
同样,密涅瓦是否值得体验,或许也就只有踏上这段旅程的人,才有深刻的体会。
来源: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编辑:
李嘉祺
统筹:刘洁
终审:姜乃强
入驻光明网、网易、腾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各大平台
联系我们
后台私信联系留学君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10-6707154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