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今后每一个输给生活的时刻,我都会想起贾玲的【热辣滚烫】

2024-02-12情感

策划、撰文 / 阿蓝

编辑 / KY主创们

春节档看电影主打一个临时起意,朋友说「这不就是贾玲瘦了100斤那电影么」,对,就是贾玲瘦了100斤那电影,咱们去看看她瘦成啥样了。

不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忘了瘦这件事儿,开始关心她饰演的这个废柴女主角到底有没有赢。

结局呢,我给大家大方地剧透一下:她没赢。她在拳击赛上被揍得鼻青脸肿,比赛结果——惨败。

但这不重要,朋友们啊,比赛结果完全不重要。 它甚至不是孤胆英雄式的「虽败犹荣」,它在借用「拳击」这个精准的比喻,描述着一个失意的人如何一拳一拳把惨败的生活打回原样。

和每一个沮丧的普通人,要去依靠些什么,才能让生活回到正轨。

*以下内容含少量剧透,并不影响观影体验,可酌情阅读*

被生活剥削的时候

身体总是最先反应

贾玲饰演的杜乐莹,正在被一家人透过监控围观生活状态。

她的身体臃肿、懒散、无法动弹,她正在用脚去够遥控器去关电视。 接着因为阳光太刺眼了爬起来晃了一会儿神,掉了个头又扑通一声睡下了。

乐莹的妹妹乐丹给大家介绍说,我姐的状态,「不是一般的懒。」

可是当我看到乐莹床头有两罐剩一半的可乐,灭烟都直接丢进可乐里的时候,感到头皮一紧:我感觉她懒得挺一般的啊,因为我也这样啊 。

虽然电影总要稍微夸张一些,但乐莹这种「无动于衷的懒散」其实在很多人身上可以看到端倪。

我们的身体或许还没有像乐莹那样松弛和沉重,但总有一两个时刻,它让你只想躺着。

人是醒了,但也不知道要干什么,甚至有时候要不是为了解一泡尿或者吃一口饭,宁可不醒来。

一周里面好像总有那么一天,吃完的外卖盒叠在房门口,脏衣篓里的衣服堆成丘陵,接着堆成山脉,蔓延到沙发上。刷剧,没什么感觉,看社会新闻,也没什么感觉,头好像有点痛,但是懒得去揉一揉。

这种无法支配自己身体的感觉,与其说是「懒」,不如说是一种和身体的失联 (body disconnect)。

实际上,很多人被发现心理问题之前,都是从躯体症状开始的。 身体没有力气、变得臃肿,有时会疼痛、喘不上气。意志和身体似乎也断开链接了,感觉无法动弹自己的身体,身体完全做不到脑子试图去做的一些事。

有些人会在焦虑时无知觉地抠手指,或是因为熬夜感到劳累时,第一反应不是「我再也不要熬夜了」,而是「完了以后不能high了」,或者像乐莹一样每天迷瞪瞪地懒着,都是和身体失联的状态。

当我们被生活重拳出击和剥削的时候,身体似乎总是先一步有反应。

但是,能怎么办呢?

面对繁重的课业或者工作的高压的时候,学业和事业都是不能放弃的事,我们只好先消耗一下那尚且年轻的身体,以折损健康为代价去应对。

这时候似乎除了熬夜加点,猛灌咖啡,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时间不够用,那就不睡了,也不出去走动了,饿了随便吃点垃圾食品,肩膀有点疼?等我赶完工睡一觉应该就好了。

在生活面前,我们不得不和身体暂时断连啊。 我们没有时间、没有资源,只好把身体感受排在可被牺牲的第一顺位了。

但是,脑成像研究发现,大脑中负责感知身体感受的脑区,同样负责形成自我的意识。 我们需要通过对身体感觉的体验,来意识到自己活着,意识到自己在哪儿,意识到自己是谁,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van der Kolk, 2014)

也就是说,当我们以为我们为了一些理念上的目标而忽视身体感受时,我们也会渐渐地不再拥有理念上的目标,因为它们俩来自同一个「信号发射源」。

所以,一切都是从那个我们不得不牺牲睡眠的夜晚开始的。我们屏蔽了身体的感觉,关于自我的主体感觉也被屏蔽。于是我们开始变得没有内在的动力,身体就跟着「懒散」。

直到身体的感觉和我们彻底断连的时候,我们的主体性也一起断连了。

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和乐莹一样的恶性循环:生活很糟,被迫断开和身体的链接,作为主体的自我被削弱,心理状态进一步变差,又被迫进一步断开和身体的链接。

想重新掌控生活

身体又是最好的据点

当然,很多人到不了乐莹那个低谷。 影片里的乐莹因为这种低靡的状态,已经10年没有办法出去工作,走路都有些困难,但能走到巷口去买炸串就行。

至少当我们发现身体健康真的报警的时候,还是很惜命的。 比如:

有点好笑,但说明事态还没有到不可控制的地步。

因为「惜命」这个动作的确是一种主体性的表现,也是一种和身体的重连。

保持与身体的连接,除了主动去感受身体的感受外,被动地担心这副身体要不行了,没有健康更不行的时候,多少也算一种强行连接。

体检单上的数字让我们重新把身体摆回最重要的位置,在这个状态下,自我意识和身体感觉又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好的情况下,我们会开始尊重身体的感觉,感到身体是构成我们整体性的一部分,回到「具身」的状态中 (Piran, 2015)

而这时的「医生你看我这数值偏高可怎么办啊」,或者更倒霉一些,崴脚了「喊痛」,拆线时的「哽咽」, 都是我们在和身体重连时的发声(voice)。

所以啊,会喊痛、会为身体发声,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

和身体重连时的「喊痛」,也精准地发生在了电影中。

电影的头一小时里,乐莹被亲戚朋友们集中地「剥削」。妹妹要她的房子,闺蜜要她的男朋友,男朋友要她闺蜜肚子里的孩子,远方表亲要她这没有工作的十年,变成选题和业绩。

最终在一个不堪重负的雨夜,她跳楼了。

自杀企图,作为她最后一个与身体彻底断连的行为,却成为了她触底反弹的转折点。因为一身脂肪的保护,她毫发无伤,只是觉得痛。

这个情节或许失真,但从她的主体与身体的角度看,却非常耐人寻味。她想放弃这具身体,身体却反过来保护了她。

第二天她站在镜子前面,看着毫发无伤的自己,开始痛哭。 好痛啊。因为身体足够疼痛,灵魂通过相似的疼痛,第一次和身体链接在一起。

好痛啊好痛啊好痛啊。疼痛同时在身体和灵魂里呼啸回旋,抛弃了身体的她,在这一刻决定通过紧握自己的身体,去紧握自己的灵魂,握紧自己的主体性。

可是,除了痛,人到底要如何通过握紧自己的身体,去把握自己的主体性呢?

电影给出了它中肯的建议:去打拳吧。

拳击就像一个最最精准的比喻:人活着的时候,会挨拳,那我们就要会格挡,也要会出拳。而一次又一次为了拳击而训练,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强化自己的自性,和那装载自性的身体。

运动确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通过保持与身体的链接,而去重塑主体性的方式。 这件事非常老生常谈,就像所有亚抑郁和抑郁的人会听到的建议那样,去运动。

这里的「运动」其实完全不需要到电影里那样的程度,最轻的身体活动都能对减轻心理负担有作用 (Schuch et al., 2021) 。这个「轻」的程度是,拉伸胳膊,站起来抬抬腿,甚至只是打开窗看一看风景,换一换空气。

更有效的建议当然有,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瑜伽和冥想。但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并不一定是运动的强度和种类,而是只要动了,就可以。

或许我们的精神主体和身体的连接比我们想象得还要紧密, 而这种连接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维护和珍惜的。

所有的所谓「运动」——拉拉胳膊抬抬腿,它们起的作用不过是让已经被生活锤打得麻木的精神主体,在筋肉的拉伸之间、在血流的加速当中,重新感受到了身体。

因此,去感受你的身体,和身体相连接,去使用、安抚、塑造、锤炼你的身体。我们的生活或许也是一场「慢性精神拳击赛」,我们所需要的心灵力量,就从找回身体感受开始,一点一点去获得。

和生活对战

即使只打一拳也算赢

嗯嗯,我也知道,上面那段就是让人动一动嘛,早听说过啦!

但电影在这里,用了令人失语的几分钟,拳拳到肉地为观众展示了什么叫「通过掌控身体,去掌控主体性」。

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已经花了一小时去了解她是如何卑微地、讨好地、混乱地活着的人,从毫无章法地出拳,变得拳拳到肉、操纵如意。

最后我们看着这个打着拳的女孩,也会由衷地说出那句中二台词:

但是,乐莹像所有中二漫画里的主角一样赢了吗?

客观上来讲,没有。 她就像任何一个理所应当要输给冠军职业选手的人一样,被屡次打趴在场上。她也像所有电影主角一样,这时候要来一段回忆杀。

这段回忆杀一点儿也不燃,一点儿也不热血,不但没有友情的羁绊,反而全是她之前干的倒霉事。她还给这段倒霉事配了一首伴奏,叫【送你一朵小红花】。

因为她要给此刻那努力走过幽暗深谷的自己, 一朵小红花。

影片说着梦想,说着赢,但这才是这部影片想要告诉每一个普通人的,真正能「赢」的方式。 真正紧拥主体性的人,只和过去的自己论输赢。

每一个普通人真正能从这部电影里得到的力量,并不是要去像虚构的乐莹那样,有着虚构的机会去全情地锻炼,而是通过身体感受的连续性,只和昨天的自己打比赛,只按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昨天被糟糕的情绪裹挟了30分钟,但今天在第29分钟的时候已经成功挣脱,那就是赢了;昨天没有忍住埋怨了父母,但今天能坐下来好好地聊上两句,这也是赢了。

盲目地和别人比较,会增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负面感受,使我们一直处于某种无法摆脱的焦虑中 (Van Dijk & Zeelenberg, 2005) 而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ed Theory)也建议,我们应当制定向内的成就标准 Deci & Ryan, 2012

即是说,在制定「赢」的标准时,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比起上一次的自己,此时我们是否有感受到自己能做出决策、能满足需求的自主性,和是否感受到自己有足以掌控事态的能力感。

在与外界的人进行联系的时候,我们是否更多地感受到关怀和尊重,这种关联感比任何其他人际相关的成就更为重要。

有主体性的人,会在意每一天,自己是否都更为自己的内部动机努力 (Rijavec et al., 2012) 。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更加在意来自内部的满足感,是否愈发地在为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努力,漫长的时光过去以后,内心的肌肉是否依旧有力。

因此,真正让乐莹赢了的,并不是她燃烧了100斤的脂肪锻造成的铁肉身,而是她在这个过程中,和身体紧紧相拥的主体自我。她也没有赢过任何别人,她打赢了的,不过是昨天那个失魂落魄的自己。

因此,锻炼主体性、保持主体性,就是普通人赢的方式。 居住在自己的身体上,感受身体和主体性的连续,就是我们让生活回归正轨所能依靠的东西。

今日互动

你看了【热辣滚烫】吗?

有什么想法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References:

Deci, E. L., & Ryan, R. M. (2012).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1 (20), 416-436.

Piran, N. (2015). New possibilities in the prevention of eating disorders: The introduction of positive body image measures. Body Image, 14, 146–157.

Rijavec, M., Brdar, I., & Miljkovic, D. (2011). Aspirations and well-being: Extrinsic vs. intrinsic life goals. Drustvena istrazivanja, 20 (3), 693.

Ross, R. E., VanDerwerker, C. J., Saladin, M. E., & Gregory, C. M. (2023). The role of exercis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and clinical outcomes. Molecular Psychiatry, 28 (1), 298-328.

Schuch, F. B., & Vancampfort, D. (2021).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mental disorders: it is time to move on. T rends in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 43, 177-184.

Van der Kolk, B.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Mind, brain and bod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uma. Penguin UK.

Van Dijk, E., & Zeelenberg, M. (2005). On the psychology of ‘if only’: Regret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actual and counterfactual outcom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97 (2), 152-160.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本文关键词

贾玲 丨热辣滚烫丨观影丨 自主性丨主体性丨具身性

点点 在看 ,送自己一朵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