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 k.com.cn
文|读者:安于一夏
上个月,公司来了好几位新同事,于是月初的全公司例会上,少不了例行的环节——每位新同事挨个走到台前介绍自己。
三位新同事,两男一女,每人差不多分配了五分钟的时间。五分钟里,他们差不多把自己的家乡、家庭情况、以前的工作经历、爱好、来公司后负责的职能统统介绍了一遍,尤其是那位女同事,不仅完美覆盖了以上所有信息,甚至还精心准备了一页ppt,把前公司的一张工作环境照放了进去,然后眼看在快要超时的时候还能保持自己的节奏,向大家娓娓道来前公司的办公室配色跟我们公司很像,所以一来就深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入职十几天以来,确实感到和各位同事融为一体,对公司的文化也深有同感,所以真诚感谢面试的领导,还有各位温暖的同事。
【风平浪静的闲暇】剧照
话音落下,坐在最后一排的我除了鼓掌,想的就是:接下来公司的大小活动,小到月会主持人,大到年底的年会,又添了一名猛将了。这员猛将想必一定会在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勇敢地承揽下各种需要抛头露面的角色。
实在不是因为我想躲懒。在职场摸爬滚打这么些年,还能不懂得做各类大小活动主持其实是最佳的曝光机会,特别是对初来乍到的新人来说,组织一次公司活动,或者做年会主持,或许比年终评估时各项KPI优秀更能让公司大大小小的领导看到你,知道有你这么一号人的存在。
但要组织一个活动,就意味着需要和牵涉其中的各个部门打交道,而如果是没什么人愿意参与的活动,就更要求组织者必须能游刃有余,上能有理有据跟领导要资源,下能巧舌如簧说动本来不甚热心的同事参与其中。 无奈的是,对我这种深度i人来说,连平时不太熟悉报销流程,想找财务同事咨询一下都要在前往财务室的路上想一想措辞,要做到这些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以,每当派活的时刻,我本着「这些事和工作无关,专心做好工作就行」的阿Q精神,能躲则躲。
回想刚进入职场时,我也曾希望打破「内向」这个套在我身上20多年的枷锁,积极参与公司活动,其中就包括接下一个举办活动的活。这个活动是要组织同事去福利院看望小朋友,所以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跟福利院对接、准备礼物,落实活动当天去福利院的车、号召同事等等。跟福利院对接、落实车辆等工作,我做起来得心应手,没有难度;但一碰到要跟同事打交道的事项,我就犯了难。我认为要同事去帮福利院的小朋友选购礼物、去福利院看望他们,并不属于名正言顺的「工作」,因此,我要号召其他同事去做这些事,本质上是要别人去做本来不是他们分内的事,是在麻烦别人。 而不想麻烦别人,正是我这个i人活到现在一直奉行的人生准则之一。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剧照
后面的活动是如何完成的,我已经不太记得了,但这个过程想必是让我痛苦的,所以印象中,后面我再没有积极主动地承担过什么「工作以外」的活动。我就像希腊神话中必须将巨石推上陡峭山顶的西西弗斯,千辛万苦终于将巨石快要推到山顶时,又眼睁睁看着它从手中滑落,滚回山脚。于我而言,「内向」或者「i型人格」就是那块巨石,不同的是,我只尝试了几次,就颓然承认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安心躺平了,而没有像西西弗斯那样,永无止境地做着无畏又无谓的尝试。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发能坦然的接受和承认自己就是i人,时不时还会把自己因「i」而发生的糗事当笑话分享出去。
身为i人,我非但不排斥和e人相处,甚至常常对他们抱有感激和学习的态度。 感激他们在每一个话要掉在地上的时刻无缝开启新话题,将社交尴尬消弭于无形; 学习从e人的视角出发,如何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同一件事。
某次和一个朋友逛街,那天她正好系了一条新皮带,但上面的孔太少了,不太合身。眼瞅着经过一家卖箱包的店,这位朋友一个箭步迈进去,开口就问老板能不能帮她的皮带打几个孔?我远远跟在后面,有点尴尬又有点佩服。打完孔走出门,我跟她下结论:你就是e人。朋友不解,我便向她普及了一下我那套用怕不怕麻烦别人来作为判断标准的理论。朋友不服气,辩解说:「这哪算麻烦别人?老板开门做生意,现在又没有客人,我们走进去正好跟他冲冲人气。再说了,我们进去打个孔,说不定顺手就买个什么了,这不是双赢吗?」
我不得不承认,她这套说辞确实很有道理,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的毛病可能是太高估自己,以致于认为因为自己的一点点事去找别人帮忙就会对别人带来极大的麻烦,因此总不愿意开口。但事实可能是,这点事对别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更有甚者,就像这位朋友解释的那样,「帮我的忙」其实也是对方希望做的事,而不是麻烦。
【失恋巧克力职人】剧照
有的e人甚至让我达到无比佩服的地步。有一位朋友是我前两年在学校做业余学生时认识的。感谢第一次去学校时,我们被安排到了相邻的座位,从而让我们有机会熟识起来(当然,是在这位朋友主动跟我打招呼的情况下)。后面每次周末去上课,上午的下课铃一响,这位朋友就会以目光示意我,到点了一起去食堂吃饭。如果不是一开始熟悉在先,我恐怕就要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都形单影只一个人独出独入了。
这位朋友具备e人的一切特征:自来熟,话多,爱分享。于是我们认识没多久,我就了解到她目前是自由职业,做着类似于自己在淘宝开店铺的小生意。
她的目标是以后有一天能移民国外,所以才来上了这个跟语言教育有关的课程。课程刚上一学期,她就和上一届的不少师兄师姐还有学校老师熟悉了。当我们走在校园里被枝繁叶茂的大树遮盖的小路上时,她常常跟我分享从哪里哪里又听来了关于谁谁谁的八卦。后面,又通过这些人了解到学完这个课程以后能体体面面移民到国外的概率很低。「我得转换思路了,」她告诉我。
进入实习期,同学们大半是接受学校的安排,在学校实习;年轻一点没有家庭负担的,潇潇洒洒跑到国外去做志愿者。唯独是她,另辟蹊径,去了某家教育培训机构做助理。「待遇不高,但是好处是能天天见到那些来学英语的小朋友们,可有活力了,还给开实习证明。」我目瞪口呆,追问到底是怎么找到这份兼职工作的?这位朋友觉得我大惊小怪,「到培训机构挨个去问要不要人啊,这有什么难的。」
【二十不惑】剧照
这怎么就不难了。我想,要是有一天我和她同时失业,想必我会先比她饿死。无他,我根本没有挨家挨户上门找工作的勇气。
最后一年课程结束,大家各自准备毕业论文,不再回学校,我也好久没有再和这位同学联系。后面有一次偶然看到微信同学群里的消息,才发现她又华丽转身,成了留学顾问。字里行间,俨然透露出她已经通过这个职业认识了不少要移民要留学的人,其中不乏各行精英。
这一次,我没有再瞪着清澈而愚蠢的眼睛问她,到底是从哪里找到这份工作,认识这些人的。e到一定的境界,想必这些都是水到渠成,不在话下。
反观我,在同一个公司做了好几年,身边的e人i人同事换了一波又一波,我还几乎留在原地,没能在职场的天梯上跨越一大步。是职场的隐形天花板,还是我的i人性格成了拦路虎?
我已经不再去纠结这个问题。但每当我在一个岗位上待到一定的时间,我就会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想自己是否还能继续在这个岗位上接触到不同的事物,有所收获?想如果换一个人来做同样的岗位,是不是能从跟我不一样的角度出发,创造新的价值?如果 是,那么我就会积极申请换岗。正因如此,我在几年里连续换了好几个岗位,在每个岗位上,都尽力发挥自己擅于分析和梳理的长处,也领导过几个收效不错的项目。同时,和每一位新的领导和同事维持平淡而不失礼貌的工作交情。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或许,不论 e 人还是 i 人,都有各自朝自己目标趋近的方式,有人是通过广开人脉,有人是聚焦内省慎独。不论是哪一种 ,只要是自己能坦然接受 的,即达 到所谓的「自洽」,便不是需要隐藏的「阴暗面」。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树树 / 审核:然宁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
征稿要求
本刊对投稿的真实性有严格要求 ,个人故事 必须为本人亲身经历,真实可靠, 保证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虚构内容 。对于文章内容,作者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图片、视频均可),且愿意接受核实(如职场类话题中将被核实本人真实职业信息、行业、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逻辑严密,文笔流畅,以第一人称叙事,字数不低于5000字。
征稿长期有效,投稿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将投稿与 【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 一同上传至附件,并在邮件主题标注 【标题+字数】 。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 】
稿件示例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