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千万粉丝博主@江寻千(九月)在网上被骂惨了。
起因是她在账号发布的一条冰雕视频。
视频记录了她与冰雕团队,从采冰、切割、设计、雕刻,到最后完成一条巨型冰龙的过程。
这条龙光是前面主体就有7.8米长,总长更是接近30米。
由于自然冰层的厚度,无法做出一整条盘旋的巨龙。
设计的时候,九月便将巨龙分成4段,让它一部分藏于水下,一部分跃然水面。
这样,雕刻出来的冰龙在冰上若隐若现,给观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也是目前最大的单体冰雕龙。」
视频中她特别注明:
这是她跟师傅的团队,耗资十几万雕刻而成。
最后的成品展现时刻,她换上仙气的古装服饰,与自己参与的作品合影。
冰天雪地中,巨龙翻涌。
衣裾飞扬的她,轻抚冰龙的触角,宛如御龙的神女。
视频发出后,很快收获了857万的点赞量,播放量更是破亿。
但很快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只因视频中这样一句文案:「我用一块冰,雕出了一条巨龙。」
「明明是一个团队集体的劳动成果,你标题偏要说自己雕的龙。」
还有人造谣「应该是团队雕刻,博主只负责摆拍」。
这些质疑声,「轻轻松松」地就将她亲力雕龙的努力抹了去。
罔顾她在视频里多次强调的 「这是她与团队一起完成的项目」 。
更何况,此次活动是由她自己发起,全程由她自己把控,冰龙的设计也是由她独自操刀。
标题中带「我」,又有什么问题呢?
最后,为了堵住幽幽众口,九月只得将视频的文案修改成为:
【这条冰龙,是八个采冰师傅加五个卡车司机加两个吊车司机加三个推车司机,八个电锯手,4个冰雕师和于佳与江寻千共同完成】。
同时,为了回应网友的造谣。
九月再次飞到长春,直播展示雕刻冰龙。
直播当天,实时在线人数超过10W,点赞超2000万;
这一次,无论是设计还是雕刻,大部分的工作都由她一个人完成。
她用实际行动,狠狠打脸了那些质疑的声音。
九月上一次这么出圈,还是她刷屏全网的「打铁花」视频。
黑暗的夜幕中,看起来柔弱的姑娘,奋力往上一击。
一瞬间,火树银花,电光火石。
这是独属于中国非遗文化的浪漫。
很难想象,这样高难度的民间焰火艺术,是由这样一个女孩完成的。
当初她要学习打铁花之前,没有人相信她能做到。
打铁花的师傅劝告她:
「从古至今,女孩就没有从事这的。」
「女孩的力气不够,做不到的。」
「这个很危险,女孩子不合适。」
因为,「打铁花」的过程,是异常辛苦且危险的。
需要把1600摄氏度的铁水,盛装在柳木槽里,然后用木棒从下方用力向上击打。
只有把铁水打得又细又密,才能避免被铁水烫伤,才能呈现出灿烂夺目的视觉盛宴。
否则,在击打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被落下来的大块铁水烫伤,导致永久性毁容。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这个姑娘退缩。
刚开始双手没力气,她就练习了一个月的打沙打石打水。
打铁的过程中,她的衣服被烧破了很多洞,皮肤也被烫伤很多次,并留下了小块伤疤,连头发都被烫掉了几大把。
最终,她不仅掌握了「打铁花」这项非遗技艺,还成为「确山铁花」的第七代传人。
她打破了一千多年来,打铁花传男不传女的传统。
成为了千年来「确山铁花」的第一个女徒弟。
更为珍贵的是:
视频火了之后,她成立了一支「女子铁花队」。
打铁花的女性,她是第一个,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
她用自己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非遗的队伍中来。
九月在传承非遗文化这条路上,做得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多。
小时候,她经常跟着爷爷到处听京剧。
后来就加入了京剧社,跟一帮票友学了6年京剧。
兴许就是在这个时候,心里便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成为自媒体博主之前,她是一名原画师,凭借高超的绘画技巧,拿到不菲的收入。
转变的机缘是在居家办公期间,她在网络上发布了美食的视频,赢得了大家最初的喜爱。
一次偶然的机会。
她被电视综艺里的糖画吸引,觉得这实在太美了。
她发现:
「小时候的一些东西不见了,比如在学校门口摆摊卖糖画的老爷爷,我就想找到这些人,记录和学习他们的手艺。」
于是马上行动,她找到一位糖画师傅拜师学艺。
学习糖画并没有那么容易。
即便她有绘画基础,也经过了三个月的练习,才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她的糖画作品中,凤凰展翅高飞,姿态翩然:
应粉丝的要求,她又用糖画做了一只立体花篮。
粉丝说,小时候爷爷买过,特别漂亮。
糖画花篮一出,瞬间让人回忆到小时候的记忆。
为了画螳螂,特意捉了一只真的螳螂,模仿神态、动作。
姿态盎然,栩栩如生。
一旦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她得知中式婚礼中的龙凤花烛几近失传。
为了感受古人婚礼的浪漫,她决定复刻这对婚礼中的龙凤花烛。
没找到老师教授,就只能照着书摸索学习。
把石蜡融化,一遍又一遍地浇在灯芯草做的烛心上。
最外面一层,浇上大红色的蜡水。
花烛的主体部分就完成了。
但最难的部分,才刚刚开始。
趁着融化的蜡还热还味变硬之前,需要把它捏成一只凤凰的身体形状。
接着,在凤凰身上雕刻出细节。
然后是上色,羽翼之间的颜色要过渡自然。
这样,一只漂亮的凤凰便初具雏形。
最后一步,是用磨具蘸上金粉,沾上蜡水,完成薄如蝉翼的凤凰羽翼。
再加上祥云尾羽和华贵的牡丹,这支凤烛就完成了。
龙烛也是同样的步骤,塑形、雕刻、贴鳞、上色。
复原后的龙凤花烛,精致华美,价值千金。
在古代,只有点过龙凤花烛,才算是真正的夫妻。
九月将古人对婚姻最美的祝愿,呈现在我们眼前。
除了传统的非遗手艺,九月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很感兴趣。
为了打造一整套的苗族银帽,她亲自飞到西南苗疆,找到麻料村银饰锻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潘仕学老师拜师学艺。
了解之后才发现,苗族银饰远比想象中复杂。
首先,要学会做银丝。
一根银条要历经52次的层层拉细,才能得到可以塑形的银丝。
做好的银丝,需要根据画好的纹样做掐丝造型。
然后,把它们放在银片上,滴上硼砂水,焊接在一起。
按照掐丝的形状剪裁下来,再用工具轻轻捶打,才能让造型立体、看起来更精致。
银帽上繁复的花样,就这样被一支支做出来。
这还只是装饰而已。
银帽的主体是拓印的图案,内容是苗族古歌里反复吟唱的上古战争。
需要将银片放在拓板上用力捶打,然后再进行镂空雕刻,让画面清晰可见。
最后,将以上这些部件全部组装起来,繁复精致的苗族银饰就这样被复刻而出。
一同被传递出来的,是苗族精神的内涵。
这是一支写满苦难的民族。
但尽管颠沛流离,他们也从未向敌人屈服。
即使风餐露宿,四处迁徙,他们也要在这片土地上,坚定地传唱着自己的历史传说,那是他们共同的文化认同。
现在,九月很满意自己的状态,虽然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但还是觉得时间太少,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
通过学习不同的非遗技艺,了解不同的文化,她也在体验不同的人生。
「非遗」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几乎是束之高阁、讳莫如深的存在;
一方面,它们代表了一种民族文化最高级别;
另一方面,知道他们的人却很少,一直面临着失传的可能。
而像九月这样的博主,则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用讲故事的方式,不断将这种古老的文化,用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
有会在空气中游动的鱼灯;
复原古代别在皇后头上的绒花;
还有具有美容功效的古法胭脂;
正是这样的非遗传播人,将「学院派」的非遗文化包装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样子,走到更多人眼前。
而年轻人,则通过他们的呈现,了解并喜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最终走上了不同的传承道路。
或许,这就是他们做这件事最大的意义。
点个 【在看】 ,致敬这些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也希望我们的非遗文化能够传播得更远、更广,被更多人喜爱。
你是哪的人,你们那有什么非遗文化吗?欢迎来评论区一起交流学习~
作者 | 苏善书,不会讲道理只会说故事。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闻悦来了。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