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一种被忽视的童年阴影:爸妈吵架了,你帮谁?

2024-03-07情感

策划、撰文 / Ivan

合作专家 / 邵㑳颖、孙露纯

编辑 / KY主创们

过年期间我们发布了一篇讨论回家当哪种小孩才会更幸福的文章,结果评论区有许多读者吐槽自己在家就没当过小孩:

有的读者回家还需要承担起给父母当父母、调解家里矛盾的责任:

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跟我说,ta特别害怕爸妈吵架,因为一吵架就要拉ta来评理,ta要是说了大实话就必然会得罪一方,要是不说,觉得委屈的那一方就会说ta跟另一方合起伙来欺负自己。

这种夹在爸妈之间的情况听起来真的很让人窒息。

以前我以为,只有那些离异家庭或是快破裂的家庭,孩子才会被卷入爸妈之间的矛盾。 后来和朋友们聊起童年阴影,才知道「选爸爸还是选妈妈」的情况很常见,只是频率和程度的差别而已。

大多数人遭遇过的第一个灵魂拷问就是「你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懵懂的年纪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然后产生了为难和对没被选择的那一方的愧疚感。

事实上,每次父母中的一方希望我们站ta那边、对抗另一方时,都会在我们心里产生拉扯和痛苦。

图片来源:影视剧【玫瑰之战】

如果这成为了家庭相处中的一种常态,就会构成一种不健康的家庭三角关系, 不仅 不能解决父母之间的矛盾,产生的负面影响还会体现在我们成年后的生活中。

让孩子选边站的家庭关系,

到底不健康在哪?

家庭三角关系这个概念来自于家庭治疗师鲍文提出的家庭三角理论,他认为由父亲、母亲以及孩子所组成的三角关系,是维持稳定的家庭情绪的最小和最常见的单位。

在健康的三角关系中,家庭成员能够做到独立、自主地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偶尔第三方的介入,能帮助矛盾双方更快打破僵局、化解矛盾。

然而当矛盾双方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将没有能力处理现状的第三方(也就是未成年的孩子)拉入战局后,这就形成了不健康的家庭三角关系。

前文所说的孩子被迫在爸妈之间选边站的情况,正是不健康的家庭三角关系中的一种类型,在家庭治疗中很常见。它被心理学家称为 跨代联盟 (cross-generational coalitions), 即父母中的一方试图通过获得孩子的认同和支持,把孩子拉入自己的阵营,一起来对抗另一方。

图片来源: 影视剧【 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

获得孩子的认同和支持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跟孩子大倒苦水、哭诉另一方的不是,或是疏远伴侣亲近孩子等等。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使得家庭三角关系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之所以不健康,是因为这样做虽然能一定程度缓解夫妻之间的针锋相对,但矛盾只是被搁置了,双方本该放在解决问题、修复关系上的精力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还可能因此延伸出新的问题。

很典型的一种情况是,对丈夫感到不满的妻子会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减少和丈夫的互动,而心烦意乱的丈夫也顺势疏远妻子,想自己一个人静静,久而久之丈夫变得越来越退缩和没有反应,而妻子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孩子身上,不再关心丈夫。

看起来ta们争吵的频率减少了,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幻的和平。 由于一方对孩子过度亲近,夫妻关系变得疏离,被孤立的另一方甚至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把对伴侣的攻击性转移到孩子身上。

对孩子来说,心理咨询师邵㑳颖认为,选边站注定是一个怎么做都不会对的选择。选任何一边都错,两者都不选也是错。孩子看似被赋予了决定谁对谁错的权力,但其实只是父母问题的挡箭牌罢了。

为什么把孩子卷入夫妻矛盾的行为在现实生活普遍存在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 这也是一种父母把自身在婚姻中感受到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过程,它以牺牲下一代的福祉为代价,缓解了当代人的无差别焦虑 (Bowen, 1993)

图片来源: 影视剧【 三十而已】

选边站的经历

会给我们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心理咨询师邵㑳颖认为,选边站给孩子造成的最本质的影响,是让孩子的内在产生了混乱。 这种混乱会影响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具体包括:

  • 回避、抗拒做决策,尤其是遇上压力事件

  • 每一次父母向我们发起站边邀请,对我们而言都是一场压力事件。我们的选择好像说明了爸妈在这场交锋中谁对谁错,我们更爱谁更愿意支持谁(事实上未必如此),而不被选择的那一方多少都会感到伤心。这种怎么选都不对的情况,会让我们感到混乱,滋生许多情绪。

    如果我们难以消化、整合这些情绪,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都会倾向于回避做决策。 因为过往经历告诉我们,我们的决策会决定太多东西,这种分量是我们难以负荷的。然而很多事情是逃不掉的,有能力为自己做决定的人才可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容易越过人际关系中的边界

  • 就像是误以为自己在爸妈的矛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样,长大后我们在面对人际问题时,会觉得自己的意见很重要,以为自己能左右很多。

    比如知道了朋友和其伴侣最近闹矛盾,于是拼命支招想帮忙解决,结果越过了边界,惹得朋友不愉快;或是喜欢对他人的处事方式提意见,虽然是想为别人好,但是会让人感觉被冒犯,反而被疏远了。

    当我们实际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就会发现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其实很少,他人也并没有那么在意我们的看法, 这种落差感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和委屈,对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产生混乱。

  • 成年后容易找到有问题的、不适合自己的伴侣

  • 选边站的家庭三角关系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父母中会有一方为了争取我们的同盟,在我们面前输出对另一方的看法。然而, 父母以伴侣的视角所看到的另一半,往往和我们作为孩子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当同性家长在我们面前贬低异性家长,比如,妈妈嫌爸爸不够有上进心,不能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可我们却觉得爸爸已经给够了我足够的关心和爱,是一个好爸爸。 这样的认知分歧就容易混乱我们的择偶标准,长大后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

    也因为我们从小就被迫成为了父母争吵的裁判,经过多年的「训练」,我们更容易被他人身上的不和谐吸引,和一些不那么好的人进入关系 Kerr, M. E., & Bowen, M. ,1988)

    图片来源: 影视剧【她们的名字

  • 和同盟父母难以分离,不利于自己亲密关系的健康发展

  • 如果我们和父母中的一方结成了更紧密的同盟,并且未能在成长过程中做到很好的分离,当自己的伴侣和同盟父母产生矛盾时,我们就很有可能选择站在同盟父母而非伴侣这一边。如此一来,自然会和伴侣有许多的矛盾。

    事实上这也是所谓的「妈宝男」、「爸宝女」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在ta们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就没有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了和孩子结盟。受到这个的影响, ta们也对健康的家庭关系的边界产生了混乱,不清楚夫妻关系才是家庭中的首要关系,需要在大家庭中去捍卫自己小家庭的边界。

    图片来源: 影视剧【 大江大河】


    所以,

    成年后的我们可以怎么办?

    可以说选边站的经历,使我们在形成和感受到「自我」之前,被施加了过多父母的意志和情感,导致我们在长大后很难与父母进行很好的分离。 而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是我们拥有独立人格、按照自我意志生活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分离,并不是指要与父母断绝联系或是将ta们完全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

    家庭治疗师鲍温认为,好的分离是「自立门户」而非「一刀两断」。 前者是通过识别并遵循我们自己的目标来实现独立,既能与家庭保持距离感,同时也认可我们是家庭中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重新找回自己的感受做起,区分哪些是父母的感受,哪些是自己的感受,逐步建立自己的情绪边界。同时,多在生活中观察自己的行为,想想哪些行为是受到父母影响而形成的惯性,同样的事情怎么做才符合你内心真正的想法。

    当你对自己有更清晰的把握,你会更敢于掌控自己的生活,为自己做决策。

    亲密关系方面,我们最需要意识到的是, 我们并不是在代入父亲或母亲的需求找伴侣,我们所要建立的亲密关系不是ta们关系的延伸或复制。

    多从「我」的感受、需求出发,我们就能慢慢找回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评价体系。

  • 那如果成年后再次碰见父母要求我们选边站的情况,可以怎么办?

  • 正如前文所说, 家庭三角关系也可能是健康的,只是当年作为孩子的我们不具备处理大人世界复杂难题的能力,和父母不是势均力敌的。

    而成年后的我们更有力量了,能理解更复杂的人类动机和情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更多元。如果再次被拉入父母的矛盾之中,我们有机会构建出一种健康的、平衡的三角关系。

    咨询师建议,在介入之前我们要进行一个自我对话,明确自己的参与程度,告诉自己: 无论这个事情结果如何,我都不是影响它的唯一因素,因为这不是完全由我主导的。 开展这样的对话可以减少我们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图片来源: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5】

    另外,你还可以尝试向父母提出以下诉求和规则,这能帮助三角关系趋于健康和平衡 (Kyle S. King, 2013)

    -希望父母共同来寻求你的意见或是看法,不要背着另一个人单独找你谈话,不然你可以拒绝;

    -每个人在谈话中都要尽量坦诚、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并同样允许他人如此,如果有人做不到,那么谈话开启意义并不大;

    -告诉父母这样的三方谈话并不能代替ta们之间的交流,鼓励ta们多直接沟通,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

    不过, 如果你觉得这对你来说还是太难了,不符合你的实际情况,那么选择不介入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分离这件事情不光是孩子的功课,也是家长的。双方都能保持适当的边界,才是一段关系最健康的模样。

    如果你也曾经历这样的局面,点点 「在看」 对自己说声「辛苦了」。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或家人还在不健康家庭三角关系的漩涡中,就把这篇文章 转发 给ta们吧!

    (本文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师邵㑳颖)

    今日互动

    小时候你经历过选边站的情况吗?

    对你最深的影响是什么?

    References:

    Bowen, Murray.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 1993.

    Kerr, M. 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WW Norton & Company.

    Kyle S. King, 2013, Family Triangles: When Someone Gets put in the Middle, GoodTherapy.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 | 心理测试 | 招聘 | 转载 | 合作 请戳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