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精英教育」一词火遍全网,成为家长们热捧的焦点。
某博主大肆宣扬:靠读书逆袭的时代已经结束。砸钱给孩子镀金,才是实现阶级跨越的王道。
「精英教育」的骗局虽然已被媒体揭穿,但与教育相关的话题却在网上愈演愈烈。
曾几何时,名校文凭被视作通往精英社会的门票。
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低学历网红赚得盆满钵满,手持名校毕业证的「小镇做题家」们却在求职中屡屡受挫。
这 些反常的社会现象,让寒门学子深感焦虑。
「小镇做题家」是农村和小镇学生自嘲的称呼。
他们通过题海战术考入名校,但因缺乏社会能力,在精英环境中难以自洽,发展受阻。
这让大家不免疑惑:如果学历不再是功成名就的标志,那拼命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教育社会学学者谢爱磊为了探究普通人实现社会流动的关键因素,对2000多名重点高校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
他将新书命名为【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旨在借助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经历告诉读者:
读书,并非单纯为了追求名校光环。学会用知识改造自己,才能解锁人生更多的可能。
2023年,一则「中国科学院博士被骗至缅甸」的新闻,引发社会轰动。
来自农村的张先生,是父母眼中的「金凤凰」。
他从985高校一直攻读到博士,达到了自己原生阶层无非企及的高度。
然而毕业后,张先生因不符合留校要求,只能从事待遇普通的科研工作。
他一心想要出人头地,没想到被诈骗集团轻易拿捏了软肋,落入了圈套。
张先生离奇的经历,令人唏嘘不已,却也发人深思。
本书作者同样出身于农村,他通过对近百位非城市籍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这些寒门学子励志的故事背后,往往写满了无奈与挣扎。
高中时,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做题上,通过机械重复,为自己换取阶层晋升的入场券。
但到大学后,他们才猛然发现:
自己曾引以为傲的应试能力,根本不足以触及知识的本质;考试成绩,也不再是衡量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
数十年的寒门苦读和竭尽全力地付出,却只换来了最普通的人生剧本。
他们时常感到自卑,在精英环境中进退维谷,茫然若失。
汉江大学的向思在谈及大学生活时,无力地感慨道:「我觉得每天都很忙,可是不知道在忙什么。」
贫穷的家庭背景、匮乏的教育资源以及文化资本积累,造成了「小镇做题家」难以冲破的成长藩篱。
在书中,作者写道:
要克服这段文化距离、适应学习的环境,就意味着要有一次忘却过去的自我再教育。
并非读书无用。
想要融入新的文化世界,除了知识积累外,还必须经历认知迭代和思维重塑的艰难过程。
如若指望高考的高光时刻,能够延续一生,无异于将光环当枷锁,作茧自缚。
但寒门,绝非走不出的牢笼。名校,亦不是人生的终点。
俗话说:「命由天定,运由己造」。
读书,虽然不是名利场的敲门砖,但绝对是我们通往新世界的垫脚石。
借助前人的智慧,不断完善自身,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在网上看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这个人的阅读史。」
书中丰富的知识,能够赋予一个人突破束缚的力量,实现自我迭代。
然而,读书对于不同的成长阶段,作用却截然不同。
若企图用旧的思维指导新环境下的行为,注定处处碰壁。
成长环境所造成的思维困境,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悄悄地毁掉农村和小镇学生的人生。
韩志高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曾引以为傲的学习能力和刷题技巧,竟然在应对大学考试时,完全失效了。
平日里沉迷游戏的他,总以为大学与高中一样,无非是由一次次的考试构成。只要考前突击几天,背熟考点,就能顺利过关。
殊不知,正确的答案并不止在书本中,更多的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上。
靠重复记忆走捷径,根本无法洞悉事物的规律。
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知道,更在于悟到。学以致用,才是读书真正的目的。
海一大学的黎志安在高中时期,也有过相同的刷题经历。
但在大一,他逐步摒弃了对待知识的功利心态,开始重视自我成长和个人价值提升。
志安会根据兴趣读一些人文和社科类的经典书籍。
虽然这些书,对考试并无帮助,却能够帮他自省,驱散迷茫。
在阅读中他意识到,知识不是争取什么的手段,而是能够帮助自己在新的环境或面向将来的生活时获取「自洽」的一条道路。
书籍作为连接新旧两种生存心态间的桥梁,帮助他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获得认知的升级。
大三时,他已经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掌握大学的学习节奏,并且可以从容应对个人性格方面的缺点。
读书,除了能够帮助人们冲破认知边界外,还可以帮助一部分人走出内耗,找到生命的拐点。
作者第一次见到安然时,她神色怯懦,一直在盯着别处,偶尔叹一口气。
20岁的她,也许并不知道,原来大学里的成长和竞争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较量。
起初,她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时常低估自己,做事畏手畏脚。
但学业上的成功给予了安然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她开始从多方面发展自己。尝试报社团,参加学生会以及做科研工作。
知识,成为安然武装自己最坚实的铠甲,支撑她不断向上攀爬。
她逐渐摆脱了旧的生存心态,通过拓展人际关系打开了自己的视野。
有人揶揄,读书不过是纸上谈兵。学历通胀时代,学一门技术才能安身立命。
实际上,对待知识的态度,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很多时候,困住你的不是外界,而是眼界。
读书,能够帮助我们刷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这才是不可替代的财富。
提到不同寻常的小镇做题家,「北大屠夫」陆步轩,肯定是其中之一。
他曾以县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却因在体制内发展不顺,无奈下海卖猪肉。
陆步轩的择业观,颠覆了人们对高学历人才的传统印象。很多人甚至嘲讽他:「卖猪肉,上小学就够了,还用读北大吗?」
一时间,陆步轩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也因此陷入迷茫,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
后来,陆步轩靠自身知识的沉淀和北大的人脉资源,渐进将猪肉事业做到了国内顶尖水平。
在受邀回母校分享创业经验时,陆步几度哽咽,认为自己的就业选择给母校抹了黑,丢了脸。
而北大校长许智宏却笑着说:「北大学生可以做政治家,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都是一样的。」
读书,虽然不是改命的唯一钥匙,却能够帮助一个人撬动社会资源,唤起自我意识,获得自由选择人生的勇气。
在书中,有受访者被问询教育能否改变命运这一问题时,回答道:
只会学习一件事,肯定找不到好工作。但很多事,你最好要从大学就开始学起。
在采访时,肖亦表现出一种对未来满怀信心的状态。
从大三起,他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
起初,肖亦通过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定为职业发展目标。
而后,他又加入了名企俱乐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这段经历帮助肖亦建立了对行业发展的初步认知,并且积累了一些社会人脉。
毕业后,他依靠这些资源成功入职了一家外企,发展颇为顺利。
不论要面对多大的差距,经受多少的考验,但通过知识的引导和资源的积累,读书这条路,会让每个人在不懈地摸索和尝试中,建立新的身份认同。
人生,虽不是考试,没有对错标准。但想要拥有更广阔的未来,必定要经历不断试错的过程。
能够不被世俗拘泥,选择属于自己的路,就是读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结尾写到:
「小镇做题家」是农村和小镇学生一种独特的社会构建,它既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心态,又是一段独特的人生探索,更是一种特别的反身性思考。
在匮乏中成长的人们,以书籍作为精神依托,靠知识突破出身限制。
漫长的成长经历,充满荆棘和曲折,却让他们体验了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资源。
即便在将来,他们依旧要面对世界和不公和现实的囹圄,也能够靠自我教育,增加竞争的砝码和选择的勇气。
读书,就是一个让人生不断变辽阔的过程。
点个 「在看」 ,让我们用书卷中的文字,填满前路的低谷,在人生的旷野上肆意奔跑。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 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 崔颢 【黄鹤楼】
作者 | 多小胖,愿为爱和温情写下动人的一笔。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