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为什么别人不回应你,你就会变得焦虑,甚至是情绪失控?

2024-05-11情感

如果你在感情中总是渴望他人的陪伴,表现得非常粘人,但凡对方没有回应你,你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然后控制不住地想要联系他,疯狂地给他发消息、打电话,反复确认他到底还爱不爱你。那么,你可能正在经历一种童年时引发的常见心理缺失,叫做「客体恒常性」缺失。

什么是客体恒常性?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客体恒常性」是我们在大约在 2 3 岁时获得的一种认知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他看不见、摸不着或者感觉不到的物体,其实仍然存在。

就比如,当你的伴侣不在身边时,一个拥有客体恒常性的人,他不会感到痛苦和焦虑,因为他坚信自己与伴侣之间的联系是一直存在的,即便对方不在,也不意味着消失或抛弃,两个人也只是暂时的分离,因此,当对方没接电话、没回消息时,他也不会感到沮丧。

而一个 「客体恒常性」缺失 的人,他没有能力将别人视为一个恒常的整体。因此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可能会将伴侣当成「部分的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但凡伴侣表现出来一丁点的敷衍和冷淡,都会让他产生焦虑,或者觉得爱在渐渐消失。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无法理解一个人是具有多面性的,就好比小孩子很难理解,一个时而奖励、时而惩罚自己的妈妈,其实是同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无法理解,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并且每个人都兼具好坏两面。

其次,一个「客体恒常性」缺失的人,他们对关系的感受,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或自身情绪的影响,比如,当他们心情好时,可能会看到关系的积极面,因此,即使伴侣没能给出及时的回应,他们可能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但如果心情不好,他们就可能会过度关注到关系的消极面,并且如果此时伴侣不在身边,他们就会感到对方已经消失或者不再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而这种感觉会让他们变得焦虑、易怒或情绪失控,当他们无法忍受时,就会触发一种「求生应对模式」,采取否认、粘人、回避或者拒斥他人的方式,在关系中猛烈地伤害对方,来减轻内心的分离恐惧和被抛弃的感觉。

所以明白吗?为什么别人不回应你,你就会变得焦虑,就像一个 2 岁的孩子被独自丢下,然后你内心强烈的恐惧、愤怒和绝望就被触发了?原因就在于,你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自体,你的内在缺乏「客体恒常性」。

那我们为什么会缺乏「客体恒常性」呢?

这还要追溯到婴儿时期。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生命的头两年,当孩子开始做出寻求依恋的行为,即饿了、渴了、不舒服了,需要父母照顾时。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做出回应,那么,这个人就能发展出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会相信这个世界是友好的,明白当他有需要时,就会有人来帮他,因此,难过的时候,也通常能够自己安慰自己。

但是,如果他的父母反复无常,情感上缺席,又或者养育环境混乱,以至于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早期依恋创伤。那么这个人的情感发育就可能会迟缓,会过多停留在一个非常脆弱的时期,会觉得世界是不安全的,人人都不可靠,导致他对不确定性、失望以及承受关系波动的能力就会变低,并且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发展出客体恒常性。

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是没有办法安全地依恋他人的。因为对他们来说,任何的分离,哪怕是短暂的、温柔的分离,也会触发他们再次体验到旧有的被丢下、被拒斥,或者被贬低的痛苦。

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是一个客体恒常性缺失的人,该如何自救呢? 首先, 你要明白,人生并非只有黑白两面,每段关系和每个人都有其复杂性。

其次, 尽管生活中没有绝对的确定与安全,但如今你已经长大 了,曾经的弱小和被抛弃的恐惧已经无法伤害你了,你有权也有能力选择不再「被抛弃」、「被拒绝」。而一段关系的结束,只是需求和价值观的不同所导致的自然结果。与你本身的价值和是否值得被爱无关。

最后, 你要学会在与他人交往时,即使面对不确定性,也不要逃离、不要回避和防御。而要安抚内心深处那个受伤且年幼的自己。要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完整且独立的个体。要明白,爱你的人不会离开,而不爱你的人,你也留不住。当你能够拥有这种顺其自然的心态时,就算真正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