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维舟
日前,多地高校禁止学生挂床帘,引发全网热议,而争议的焦点无疑就在于此。学校从管理的视角出发,大多强调的是安全:床帘作为一种布料或塑料材质的遮挡物,属于易燃品,「存在一定消防安全隐患」,一旦着火,将促使火势加速蔓延,因而务必拆除。
这乍听倒也有几分道理,然而正如有人反讽的,照这么说,床单、窗帘、床帘区别大吗?「被褥也是易燃物品,干脆以后大家都睡在床板上。」更别提大学生宿舍里都少不了纸质书,一旦着火,纸制品烧起来更快,难道以后干脆只用电子课本?要消除安全隐患,难道不应该去定期排查线路是否老化等问题吗,怕失火的话,给每个寝室安个烟雾报警器好了,有什么必要非得禁止床帘?
【一起同过窗】剧照
校方辩称,床帘的阻隔,可能会在学生疾病发作等紧急情况时,妨碍及时发现、救助,据说曾有学生在床围遮蔽的床上病逝,两天后才被舍友发现。然而,这且不说只是极端个案,也不能成为禁令的正当理由——现在也不乏有独居老人在家中病逝多日后才被发现,那难道我们就能因此禁止独居老人安装门锁?
因此,所谓「安全」恐怕只是个现成的说辞,倒是校方的另一重担忧或许才更接近真实: 床帘竖起了一道「隐形墙」,挡住了安全与人际交往。 南阳师范学院的一位辅导员在解释为何要拆床围时说,「宿舍不仅是休息的地方,更是同学们交流感情、建立友谊的重要场所」,挂床围不仅阻碍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难免让学生过于关注个人空间而忽视了集体利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共责任感。
也就是说,这里真正的博弈,其实是学生能否撑开一个自主的私密空间。 床帘确实是一道「隐形墙」,但学生正是需要这么一道边界,挡开他人的注视、窥探或干扰,也保护自己的隐私, 然而在管理者的思维定势里,隐私权啥都不是,不容你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而要拽着你「融入集体」。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剧照
说起来,这也是个老问题了,绝不是今天才出现。二十多年前我读大学时,学校也不让装床帘——当时一些宿舍安装的目的,都未必是出于隐私观念,而只是为了能遮挡杂物,看起来整齐美观一点,然而在卫生检查时却被要求拆除。原因之一是:有些学生拉起床帘,小情侣就躲在里面留宿,而这当然是绝不允许的。
现在这一代年轻人,比起当年,生活条件普遍好多了,尤其城市孩子,大多从小就有了自己的房间,父母进入甚至都要先敲门,隐私观念比以前强了不是一点点;然而,等他们考进大学,很多人有生以来第一次住集体宿舍,和同学们一起,过着完全没有私密空间的共同生活,从个人隐私权的角度来说,反而倒退了,那挂个床帘作为权宜之计都不行吗?就像有人质问的,「学生的这点自由都没有了?」
这事虽小,但很能折射出当下观念的碰撞:年轻一代如今从小就培养起了隐私观念,到大学里自然也习惯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竖起「隐形墙」,然而校方的管理者却试图破除这道墙。近几年来,大学给人的感觉似乎越来越像以前的大宅院:对外是封闭式管理,与外部相对隔绝,理由是需要给师生一个安静、安全的校园;但对内则是所有学生都接受全面监控和干预,不能有自己的隐私。
【二十不惑】剧照
社会学家阎云翔在【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通过对一个村庄的观察揭示了当时相当普遍的社会变迁:旧房屋空间结构中,人人都生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人们通常没有兴趣去窥测别人的私事,同时个人在家里也没有多少需要隐瞒的东西」,然而新的房屋样式使私人住宅成为外人不得随意进入的私人空间,「在住宅越来越与外部隔绝、对外人越来越不开放的情况下,串门子明显减少,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就随之而日益疏远」。 这乍看是坏事,但与此同时也是好事,因为人们正是这样才有了个人空间和独立自主意识——自己的房间就是一个「自我的领地」,「隐私权与私人空间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这道理似乎不难理解,然而社会变迁的发生都是相当缓慢的,这种新兴的个人空间和隐私权的意识,在我们的社会现实中与原有的理念处处发生碰撞,有时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引发争议、紧绷感和低烈度的冲突。
就在不久前,网上流传这么一段争议视频:火车卧铺里两个下铺的年轻人都挂起帘子,不仅不让一位70岁的老人坐下,对批评指责也丝毫不予理会。一位老阿姨出于不满拍了视频上传到网上,不料许多网友却说:「等等,卧铺不是人家买的嘛?为啥让别人坐?」「记着,那是人家订的下铺,让你坐是人情,不让你坐是本分。」「买下铺有时候还得加价抢,是为了方便自己,不是为了让给你们坐的好吧!」12306火车订票网站的客服也明确回应: 乘客购买卧铺车票后,享有对该铺位的自主使用权,有权利挂床帘。
在此,争议的焦点就在于:下铺究竟是购买这一铺位者完全独占的个人空间,还是应容许中铺、上铺旅客坐下来休息的半公共空间? 在以往的年代里,同行的旅客哪怕原本互不相识,也会搭讪聊天,对下铺的权利界限也没那么清晰;然而现在,很多人并无兴趣和陌生人尬聊,宁可拉起床帘,一路玩手机,当然也不想别人进入自己的个人空间。
大学宿舍里的「床帘风波」,本质上也是如此: 管理者所留恋的,是原先那种边界模糊的集体生活,认为过于明确的边界感是人际交往、融入集体的障碍;然而对年轻一代来说,首先得立足于清晰的个人边界,才能展开人际交往,那种模糊暧昧、不分彼此的状态,恰是纠纷的根源。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剧照
从网上的评论也能看出,许多人根本不认为床帘是人际交往的阻碍,相反,他们需要这种边界感清晰的个人空间:「个人觉得,挂了床帘大家都情绪稳定挺好的,不挂,矛盾直线增长。」「胡扯,我们宿舍都挂床帘,该聊天还是聊天,平常打打闹闹没任何影响。只是有时候睡得早有时候睡得晚,挂个床帘遮光罢了,各取所需互不打扰,这不也是一种尊重吗?」
对学生们来说,这种集体宿舍生活只是迫不得已,如有可能,他们当然希望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有些条件好的高校可以让学生每人一间),即便校方不允许挂床帘,但那不过是一道强制性的举措,却很难说服人相信:没有自己的个人空间才是更好的模式。
在这个问题上,真正的症结在于校方的管理思路已经跟不上学生中兴起的个人主义,所谓消防安全的说法只是因噎废食的托词,为什么不能既保障消防安全,又尊重学生的隐私需求? 试图压制这种个体独立自主和隐私权的追求不是办法,相反,正视它、顺应它,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理解,才是出路。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 布雷克 / 审核:同同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 点赞 」「 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