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伴侣有这个特征,说明你爱对人了

2024-06-23情感

点击上方蓝字 Knowyourself > 右上角 ··· > 设为星标 ⭐️

前阵子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当情侣一方失业,谁会先提分手】。我的朋友看了文章以后很有感触,因为她同样也正在失业当中。

她比许多人幸运,她的男友完全托住了她,她的沮丧在亲密关系中被温柔绵密地治愈了。

她甚至觉得,托男友的福,她反而在失业这段时间,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具体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看朋友发来的狗粮 ——

一把狗粮吃饱后,不得不承认朋友真的幸运,因为她的男友,看起来很像「支持型伴侣」。

所谓支持型伴侣

并不是无限度支持你的人

在心理学领域,「支持型伴侣」(supportive partner)通常指的是在亲密关系中,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理解、鼓励和积极反馈的伴侣。 [1]

看着这字面意思,它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 一个支持型伴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管什么情况,都顺应和成全对方?

其实不是的, 一个真正的支持型伴侣,提供的更多是精神和心灵层面上的支持。

而这种支持行为,建立在尊重你的独立人格、鼓励和帮助你走自己的路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从更具体的场景中,去厘清这微妙的差别 [2][3] ——

当想法产生分歧时

比如我的朋友坚持只找自己想做的工作,她无法接受在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体会到「被异化」的感觉;而她男友则觉得,其实可以先做着别的更好找的工作,慢慢骑牛找马。

- 伪支持行为

如果我朋友表达自己的倔强后,她男友虽然不理解、却也不过问,而是全盘接受,甚至其实他内心是很抗拒这种态度的,却在口头上说「你怎么样都行」,那么,这就是一种伪支持行为。

Ta也许认为自己表达了支持和认可,但事实上,这样既无法让关系双方开拓出新的共识,也让你失去了一个听见不同声音的机会。

- 真支持行为

同样是我的朋友表达了自己的倔强,她男朋友同样不理解,但现实中,她男朋友选择了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和她讨论,并且很认真地听了她的想法,最终两个人达成了理解。

这个过程中,面对不理解的观点和看法,男朋友尝试保留了自己的意见,并试着理解和包容。

「试着」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ta会和你一起为达成共识而作出努力,ta会表达自己的不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

这意味着ta首先尊重了ta的自我,并且也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与你共同探索新的认知。

当你需要个人空间和时间时

- 伪支持行为

更倾向于认为你需要人陪,如果真的要让你独自一人,ta会感到疑惑和不安,会有负罪感,也会不理解你的需求 —— ta要自己待着,难道我不被需要了吗?

- 真支持行为

很理解与尊重你的需求,自觉留出空间,甚至会对此表示认可。因为作为一名支持型伴侣,ta打从心里理解每个人都有独立建立社会关系、或者单纯是需要一个人待着充电的需要。

当面对生活中需要一起决定的事情时

每段恋爱里都会有这种事情,小至明天去哪里约会,大至怎么规划未来。

- 伪支持行为

可能是全听你的,自己跟着走就好了;也可能是把事情大包大揽,让你全听ta的。你有时候会觉得,ta是个很让人省心、不添堵的人。

但问题是,全听你的,可能会让你看不见ta的需求,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让你全听ta的,则可能会让你看不见自己的需求,甚至慢慢地成为在关系中姿态更低的人。

- 真支持行为

更像是小组合作时大家会一起讨论,询问你的意愿和感受,也提出自己的意愿和感受,并讨论一个方案。 这个方案是在双方都被充分「看见」的情况下达成的。「被看见」,始终是爱情里,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当你消沉时

- 伪支持行为

有可能会激进地帮助你振作起来、有可能会无限纵容你的摆烂,事实上,ta们很可能是出于真心在做这些事情,甚至这些事情也会耗费ta们比较大的心力。

但有时候,你会感觉到ta们的努力用错了位置, 比如伴侣给失业的你发来十个岗位信息,但你想要的其实是休息;或者伴侣总想着带你到处去玩,而你想要的是一些更实际的帮助。

这些行为会让你在某些时刻浮现起一种感受:「这不是我想要的啊。」

- 真支持行为

会提供安慰和鼓励,但也会确保你仍在正常的生活轨道中,而不是彻底摆烂。朋友的男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即使朋友很不开心,但依然会确保朋友过着规律的、有活力的生活,会按时吃饭、定期出门,并且保持有价值的输入。

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托底」,那个被托住的底,指的就是一个最低限度的正常生活节奏。 唯有如此,当你终于重新振作时,才能比较丝滑地再度回到主流的社会节奏当中。

支持型伴侣身上

通常有什么特征?

从这些真支持行为里,你大概不难总结出「支持型伴侣」通常都有怎样的人格特点。

或许,你可以在和一个人相处的过程中,感受ta是否有这些特点,从而判断,一旦进入亲密关系,ta会不会更有可能成为支持型伴侣 [4] ——

有较好的自我意识

较好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如何影响他人,也意味着ta是一个对生活有自己的态度和思考、不会毫无原则的人。这是支持型伴侣的重要特征。

情绪稳定性

情绪稳定的人更有可能在压力下保持支持性,而不会因情绪波动而改变对伴侣的态度。

反应性

在紧急或压力情境下,个体的即时反应可以揭示其真实性格。支持型伴侣倾向于在压力下提供帮助和安慰。

深度的同理心

深度的同理心不仅仅是表面的同情,而是能够深刻理解并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和需求。比如,当一个人因为失业消沉时,深度的同理心可以带领个体穿越对其失业状态的单纯同情,而抵达其消沉的根源:想要过自己的生活,却遭遇挫败。

看见这一点后,ta可能不会止于对失业者的同情和纵容,而会督促ta更好地振作,不忘记自己的目标。

自我牺牲的意愿

支持型伴侣往往愿意为了在乎的人做出牺牲,这种意愿通常不容易伪装。当然,这种牺牲也是有边界的,它不是为了进行情感勒索、也不应该让人感到有道德压力。

沟通的开放性

支持型伴侣倾向于开放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种透明度有助于建立信任和亲密感。

适应性

适应性强的人能够灵活应对变化,并在关系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伴侣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以上提到的品质,其实是不容易伪装出来的特质,但我们观察一个人,依然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相处,在长期关系模式下,才能得出结论。

观察一个人在长期关系中的行为模式,无论是友情、亲情、甚至职场中的关系,可以揭示其是否具有持续的支持性行为。

一个人的一贯行为比偶尔的行为更能反映其真实特质。如果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对不同的人都能表现出支持性行为,这通常是其性格的一部分。

成为一名支持型伴侣

不仅对亲密关系有好处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么完美的人,去哪找啊。

确实,要凭空遇到这么一位支持型伴侣,真不容易。而我接下来,还要提出一个听起来更为难各位的建议:

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支持型伴侣。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习得如何成为支持型伴侣。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很多时候源于ta的「内部工作模型」。这是一种认知/情感性的构造,是在婴儿/孩子与父母行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心理表征。它有点像一个人行为的「源代码」。

所以,能够成为「支持型伴侣」的人,确实很可能是从小就培养出了相应的个性,这些个性让ta们顺理成章成为这样的人。但事实上, 就像一段代码可以被不断完善一样,「内部工作模型」也是可以「打补丁」的。

最简单的习得方法,就是像一个「支持型伴侣」那样去对待关系,去学习不同情境中的「支持行为」, 久而久之,我们会培养起相应的技能来,如有效沟通、积极倾听、同理心和情感支持。

你一定想问,凭什么要花费这么大力气去当支持型伴侣呢?

首先,显而易见的就是,这对发展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很有好处。而成为这样的人,也会让你更容易吸引到同样如此的人,又或者,会感染身边人,共同成为这样的人。

而当我们离开亲密关系,到更广阔的生活层面上去看,你会发现,成为支持型伴侣,会对生活各方各面都有好处。

人在不同环境和关系中,会发生「技能转移」。在亲密关系里习得的技能,都可以转移到工作、友谊和其他社交关系中的通用技能。

也就是说,成为一个「支持型伴侣」,会引导着你,在亲密关系以外,也成为一名「支持型个体」。

在个人成长上, 支持型个体通过积极倾听和同理心,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这有助于ta们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这种成长心态促进了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实现。

在社会互动中, 作为社会支持的一部分,支持型个体能够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这有助于ta们在社会互动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帮助。良好的社会关系与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有关。

在职场中, 支持型个体通过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够促进工作环境的和谐,提高团队效率。此外,ta们更容易被视为团队中的关键角色,有助于职业晋升和领导力的发展。

至于在自我情绪这方面, 研究表明,支持型个体通过提供情感支持,有助于降低自身及他人的情绪压力和焦虑。提供支持行为,可以增强情绪智力,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如果我们能在一段亲密关系里,让自己成为「支持型伴侣」,继而成为一个「支持型个体」,这无疑是一份来自亲密关系的礼物,也是「爱情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最佳诠释之一。

假如你的伴侣也是一位「支持型伴侣」,不如 转发 给ta,跟ta说一句:

「谢谢你愿意这样对我。」

今日互动

你曾遇到过支持型伴侣吗?

Ta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References:

[1][4]Cramer, D. (2006). How a supportive partner may increas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34(1), 117-131.

[2]Kelley, H. H., & Thibaut, J. W. (197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 theory of interdependence. Wiley.

[3]Markman, H. J., Stanley, S. M., & Blumberg, S. L. (2010). Fighting for your marria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本文关键词:亲密关系、伴侣、支持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卢舫

描写阵风

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监制 / Emma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以下服务

欢迎搜索FB公众号关注,下载知我心理或月食APP

点点 在看 找到美好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