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韩一丘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短剧爆红。
春节期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大杀四方。更不用说之前火遍短视频平台的【逃出大英博物馆】、【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
明明之前还是土味之选,下沉市场的短剧,怎么就席卷世界了?
简单地说,这是大脑抗拒不了的毒品,也是当代人精神状态的救命稻草。
短剧,
一剂为大脑量身定制的「壮阳药」
一打开手机就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能拒绝么?
图片来源:短剧【长公主在上】
对大脑来说,爱上短剧大概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是刻在我们认知里的本能。
早在100多年前,著名心理学家Edward Lee Thorndike就提出了 强化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会受到反馈结果的影响。如果行为得到的结果是奖赏(正反馈),那么行为就更容易重复,反之,行为重复性则会被削弱。
而短剧,也许比当今的任何一种形式的内容,都更加浓缩了这种奖赏回路。
在短视频里,我们沉浸在一种间歇性强化里。永不停歇的信息流会刺激大脑的奖赏回路:刷视频——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继续刷——继续分泌。「也许下一个更有趣」的念头勾引着我们下滑手指,多巴胺就像是驴面前的萝卜,让我们对接下来的信息充满渴求。
短剧则让」下一个更有趣「的念头充满了确定性。 通过一个又一个设计好的冲突情节,用复仇、逆袭等强烈的情感刺激,实现更加直接、更加可靠的奖赏感。 与传统剧集相比,这种形式去除了逻辑的推理,减少了漫长的铺垫对白,镜头直接怼脸,演员的一颦一笑都更加有张力。
以春节爆红的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上来第一个镜头就是女主躺在棺材里,一觉醒来,城里的大小姐居然身在1987年,嫁给了一个农村二婚养猪户。
你的胃口被狠狠吊住,一心要看看这个养猪男是个什么货色。
短剧永远不会在反转上让人失望!
一位貌似霍建华+肖战混合体的帅哥男主,深情款款地从猪圈里走来,告诉女主,一切都不用担心,他会永远守护在她身边。
这样的剧情,谁能不上头啊!
当代人的精神状态,
在短剧里被救赎
只要你在地铁里留心观察,一定会发现几个带着工牌,目不转睛看短剧的一线打工人。
与刻板印象不同,现在的短剧观众,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的比例正在快速上升。据CBN Data统计,关注#我在80年代当后妈#话题的人群中,占比最高的前五个城市分别是成都、北京、上海、重庆、武汉。而在年龄维度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30.4%。
短剧的瘾头,早就不只是什么下沉市场,中老年人群了。一线打工人正在变成短剧的最新消费人群。
短剧的吸引力,完美切合了当代人的精神需要。
打开热门排行榜就会发现, 短剧的世界里,逆袭几乎是永恒的主题。
在前女友婚礼绝地反杀的赘婿,被出轨背叛跌落人生谷底重启人生的大女人,休夫的王妃,野蛮的前妻,连保洁老妈都有复仇的细分赛道。
图片来源:新腕儿DataEye短剧热力周榜
火热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更是把有仇必报,绝不内耗发挥到了极致。遇到挑拨离间的亲戚,女主转头就走;碰到骚扰妇女的渣男,女主直接开骂……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女主总是能够找到应对的法门,」别人朝我扔泥巴,我讹别人八万八「,更不用提在这一路逆袭打怪的过程中,还总有帅哥无条件相伴。
为什么大家都想看有仇必报,逆袭反杀?
因为这是日常生活里难以企及的一切。
在工作里,我们担心的是」吵架又没发挥好「,」不能勇敢拒绝怎么办「,」和老板提涨薪又被拒了「……在亲密关系里,我们怕失去,怕分开,怕背叛。 但在短剧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是那个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主人公,不仅拥有随时发疯的胆量,还获得了永远被爱的底气。
早有研究发现,人们理解虚构作品时激活的脑区和与真人互动时激活的脑区有很大的重叠。也就是说,人们与虚拟作品中人物互动的体验,和真人互动的体验有很大的相似性。 即便这只是一部剧集,但个体仍然可以通过与角色的情感联系改善自身的情绪状态。
现实的剧本里,最缺少的就是逆风翻盘,用短剧来安慰,又有什么错呢?
图片来源: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而超长待机的工作又加重了我们对这种直接奖赏的渴望。
当工作的时间不再被办公场地区隔,不仅让手机成为了人体的外挂器官,也让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极端碎片化。劳累了一天,不再想看任何需要动脑的内容,只想要看一些爽爆的东西。好看的电视剧往往要熬过头两集,但最多30s就能知道一部短剧爽不爽。
这是在消费一些「娱乐垃圾」,但也是在给自己攒够心理资源。 和身体一样,我们的意志力也需要一定的放松和休息。 时不时地有意识地放纵自己,享受一点无脑的快乐,也是一种放松之后重新上路的方法。
短剧流行背后,
其实是文化体力不足
看点短剧当然没必要有什么」罪恶感「,但难以忽略的另一个问题是,
大家好像都越来越提不起精神消费那些「严肃」、「逻辑缜密」的文化产品了。
工作以后,那种一个下午沉浸在大部头小说里的能力消失了,明明拼尽全力来到了文化资源丰富的一线城市,但却对新的演出展览失去了兴趣,从前常常按照歌手一张一张的听专辑,但现在脑子里只剩下短视频bgm……
图片来源:电影【花束般的恋爱】
这是丧失的文化体力,也是当代职场最慢性的一种工伤。
这种倦怠感早期只是一团小小的火苗,烧掉你工作日健身的力气,约会的动力。然后随着工作时间的加长,火苗越来越旺,你变得越来越沉默,不再看最新的电影,转而用三分钟解说代偿,不想要打开投影仪,只想看点快乐的短视频……
2019年,WHO正式将 工作倦怠 (Burn-out)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作为一种由慢性工作压力导致的综合症。认知科学的研究发现,当工作倦怠来临的时候,大脑会释放出大量与压力相关的化学物质,从而损害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破坏注意力、工作记忆、执行功能、大脑处理速度等等。
这种体验就像是用一台iPhone4剪视频,也不是不行,就是数据量太大了,容易黑屏。
于是,那个爱看【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年轻人不见了,现在他的手机里播放着【五分钟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那对零点在电影院看首映的情侣疲惫了,现在他们的约会方式躺在沙发上刷手机…… 漫无边际的ppt和文档消耗了我们的想象力,永不停下的周报日报剥夺了我们语言的灵活性,所有人都无可避免的陷入了这种倦怠里。
需要即时的爽感满足,也不想丧失消费严肃作品的能力,怎么办?
比起给自己定下年度阅读清单,或是强制戒断手机的举措,我们更加建议你循序渐进。
放下自责,享受快乐没什么问题。
有研究指出, 内疚感并不能带领我们远离放纵的诱惑,反倒可能让我们更加沉浸在其中。
与其过度的自责,甚至是惩罚自己。不如安心的享受自己的无脑娱乐时光,休息充分了,才能更好地恢复。
寻求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段, 创造工作和生活的分割。
阅读深度的作品,或是进入沉浸的心流体验都需要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
如果工作实在是占据的太满,不如试试看在早上的时候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看看书, 在各种压力还没袭来的时刻和满格的」文化体力「相处。 当然,一些小小的仪式感也能发挥作用。洗个澡,去图书馆,安排一个阅读角,这些都能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
最重要的是,快乐没有高下, 在阅读观影里带来的专注愉悦,和刷短剧时候的释放轻松,全部都是我们真实的情感反馈。
只要做的是喜欢的事,就不算是浪费时间。
今日互动
你看过短剧吗?
你的文化体力还在线吗?
References:
[1] Gavelin, H. M., Domellöf, M. E., Åström, E., Nelson, A., Launder, N. H., Neely, A. S., & Lampit, A. (2022). Cognitive function in clinical burnou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 & Stress, 36
(1), 86-104.
[2]
Mar, R. A. (2011). The neural bases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story comprehens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2,
103-134.
[3]DT商业观察.咪蒙爽剧,收割一线打工人.
本文关键词:短剧、精神状态、文化体力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点点 在看 ,放肆享受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