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情感

【夜听】周一随笔,窗外小雨

2024-04-01情感

昨天,读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

1.

读的书籍是托马斯·潘恩的【常识】,这本小册子是作者撰写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出版后极大地鼓舞了美国民众团结一致脱离英国殖民的情绪,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也出自于潘恩。约翰·亚当斯(接替乔治·华盛顿的美国第二任总统)说:「如果没有【常识】作者手中的笔,华盛顿手中的剑也是没用的。」我对此类作品阅读较少,总感觉读起来语言生涩,虽不至于难以下咽,但总有「磕磕绊绊」的阅读感受。即便如此,我想如果我生活于那个时期的北美,也会被其鼓动,他的观点直白、态度明确,富有力量。让处于独立战争早期,徘徊于和谈与反抗之间的美国民众意识到脱离英国殖民独立发展,是最佳且必然选择。「除了毁灭以外,我们不能指望从英国得到任何东西。」潘恩不是在描述生活中的某种常识,他用这本书让北美的联合独立,成为人们心中的「常识」,且他做到了。
这本书是深圳大学李大华教授推荐的,他在一月份的课中提到了这本书,随即快速网上下了一单,虽是薄薄一本书,但阅读它已是三月底。人的惰性和拖延习性,事事都能体现。我最近时常注意向他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只让你留下三本书,你会留下哪三本?」或者「如果只能留下一本书,会是哪一本?」
最近一次,是问郭红老师。她的答案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八万四千问】、梭罗【瓦尔登湖】、蒙田【随笔集】。郭红老师的作品【长岛小记】书中对大自然的细腻和爱似梭罗。有人说梭罗太寒酸,他不懂生活,但我反倒觉得那是对生活极致的懂和爱。物质的一味堆砌,绝不是爱生活的表现;物质的绝对舍弃,确实也会让人难以理解。梭罗应该是按照两千多年前古罗马人伊壁鸠鲁的指引去生活的,伊壁鸠鲁说:「你要是按照自然来造就你的生活,你就决不会贫穷;要是按照人们的观念来造就你的生活,你就决不会富有。」后来,塞涅卡补充过一句:「自然的需求很小,观念的需求则是无限的。」梭罗喜欢读【论语】,在【瓦尔登湖】中多处引用孔子的话,但他没有用儒家提倡的「中庸」来面对生活和写作。如果用了,他的生活便不会被读者诟病;如果用了,也便没有了这本书。
有一次我问李蕾老师这个问题,我和李老师曾是媒体同行,她之前主持过地方台和央视的节目,现在跟樊登搭档做「帆书」讲书人,给读者听友讲经典名著。我问:「如果只能留下一本经典,你留下哪本?」这个问题对她来说不好回答,她认真思索后说:「我选【庄子】」。
2.

昨晚上的这堂课,也是讲【庄子】,主讲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黄勇教授,主题是:「庄子的洞见:尊重还是宽容」。什么是宽容?一个被你宽容的对象应该是你对其含有一定「反对」成分,但你不去干涉。比如,你喜欢听民谣不喜欢听摇滚。若有一个人在你面前播放摇滚,你虽心中反对,但并不去阻止,你可以说「我宽容他」。但你不能因此而觉得自己高尚,因为我们不能无端地对客观存在怀有「反对」甚至「敌意」。你不可因为你厌恶某人却没有去打骂对方,而觉得自己很棒。
就像你不可因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而对他人抱有歧视。白皮肤对黑皮肤的嫌弃,是人类愚昧的表征;说着上海方言或广东方言,便觉得其他方言「土」,甚至看不起其他地域的人,这恰恰说明这种人的浅薄与无知。这就像,一个村上的人对隔壁村上的人有整体的偏见,仅仅是因为「村名」不同,是差不多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和你完全不同,你会怎么做?庄子的答案是——尊重。就像【庄子】中写的伯乐,伯乐并没有尊重每一匹马的特性,从而致使马匹死的死、伤的伤。「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为了报答混沌的好意,每天为他凿出一窍,以便让混沌更好的了解世间万物。心意是好的,然而,七天之后,混沌却死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标准,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切不可,一味以我的标准来爱他人。我们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可以再进一步「己所欲,亦勿强施于人。」
我爱你,你必须接受我的爱。或者,你也要用我爱你的方式来爱我。甚至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超过我对你的爱。这样的爱,别说去面对了,就是听起来都让人觉得压抑。如果一位姑娘说:「我爱你,你做你自己。」或者「我爱你,和你没关系。」在这样宽松的爱中,或许我会越来越痴迷。
爱如皮筋,松弛能让它存在更久。

2024年4月1日(周一)


- E N D -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夜听

收听更多往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