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游戏

人手一份的会议资料,她为什么能挖出中国新闻奖?

2024-04-07游戏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从众多会议材料里一眼发现好选题?

看似常规的议题,又是如何一步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

本文从寻找选题、采写、编发等多方面揭秘 第33届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类三等奖 【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 的获奖之路。

报道原文

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小小一粒种子,承载着国家战略和百姓生活,寄托着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的牵挂。

种子,号称农业「芯片」。并非传统农业大市的厦门,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粒粒「芯片」,围绕「种业振兴」下苦功,盯住最容易被「卡脖子」的蔬菜品类,在育种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仅近几年就培育出200多个优质中国种子撒向全国。如今,国内市场六成的花椰菜种子,华东华南五成的优质西甜瓜、小番茄种子,东北当家的鲜玉米种子,都是「厦门芯」。全市种子种苗年销售额占福建省45%,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厦门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育种实验室,探寻中国种子背后的硬核「厦门芯」,感受厦门几代育种工作者为了实现「中国田里中国种」的执着。

困境

每年要花重金进口大量洋种子

「农二代」康英德始终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到处托关系买进口种子的情景。

他是厦门翔安新店人,父亲开了家传统的农业公司,主要从事胡萝卜的种植加工出口。「20世纪90年代,翔安就有很多农户种胡萝卜,用的多是进口种子,这种胡萝卜产量高、抗病性强,卖出的价钱也高,但种子太难买了。一罐800元的种子一路炒到1.3万元,比国产的贵几十倍,但种子确实好,我们只好重金求购。」

「什么叫‘卡脖子’?这就是。」厦门种子站副站长梁农说,翔安胡萝卜一年产值最高峰时达10亿元,但最主要的「种子芯片」依赖进口,这就很容易受制于人。目前,国内市场90%以上的胡萝卜种子都是进口。

17岁就开始学制种的洪金条,很早就感受到父辈们想育出好种子的迫切,「买来进口种子,结果后自己留种,但大家发现,留下的种子种不出像样的胡萝卜。」

梁农说,常规种子可自留自制,杂交种留下的种子不能再用。目前,绝大多数市场认可度高的优质种子,都是经过改良后的杂交种。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每年要进口大量洋种子。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进口农作物种子近7万吨,进口额4.35亿美元,是出口额的两倍,其中蔬菜种子进口额占了进口总额的一半左右。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父辈们常说的这句话背后,是世代农民对良种的渴望。」康英德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责任去打好种业翻身仗。」从海外留学回厦门后,抱着「培育出中国好苗种」的信念,他创办起百利控股有限公司,如今年生产各类蔬菜种苗数亿株,占福建省内近60%的市场份额。

洪金条仍记得父辈们采用的制种技术,家庭作坊式的,很低端。他成立起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收藏近万份十字花科、茄果类种子进行改良创新,目标就是采用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培育我们自己手上能够攥紧的高品质中国种子」。

目前,厦门汇聚了一大批育种专家,农作物种子种苗企业达36家,企业数、年销售额分别占福建省30%、45%,均居全省首位。

破局

新农人发力种业翻身仗

谷雨立夏,洪金条迎来花椰菜育种的黄金时节,他已陪着一茬茬花椰菜种苗走过近30个春夏秋冬。

「看,这株大部分都黄了,可以收种了。」翔安蔡浦村,大棚里的温度超过30℃,满头大汗的洪金条却满心欢喜,「从父亲到我,两代人都在育种。现在,我们已经自主研发出拥有‘厦门芯’的中国花椰菜种子,叶片宽大,生命力强,不良环境下都能生长,很受农民欢迎。」

玉米花已开,54岁杜贵才每天泡在同安百利种苗园的大棚里协助授粉。他是厦门华泰五谷种苗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从事育种30多年,办公室就在田里,皮肤晒得黝黑。

杜贵才盯住的是鲜玉米种子。他从近千个玉米种子中选出几百个配对,「这个颜色更漂亮,那个抗病性更好,通过杂交授粉,将不同种子的好基因导入,培育出理想的新品种。」

「玉米大多一年长一季,我在厦门可以种出三季来。」杜贵才搭起大棚,给玉米苗增加光照,抢出一季;他又在海拔1000多米的同安军营村辟了块地,那里山高气温低,又抢出一季来。一年多抢出的两季,让杜贵才五年就培育出新品种,「正常情况下至少要10年。」

杜贵才从布袋里掏出一根鲜玉米棒子,「刚从云南寄来的,可以直接吃,脆甜。」鲜玉米种子「SBS902」「SBS903」三年前拿到农业农村部的品种权,「它们的‘芯片’都在厦门。」这两款种子种出的鲜玉米产量高、颜值高、口感好、市场售价高,已经成为云南和东北当家的玉米品种。

42岁的汤永强,从事育种近20年。他创办的厦门农运来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专注于培育苦瓜种子,2016年推出3个优质品种,业界都知道了厦门有个「苦瓜汤」。

普通苦瓜的根茎只有大拇指粗,汤永强培育的种子种出的苦瓜根茎有手腕粗,产量高,抗病性好,农民省时省工,还能增产增收。曾有广州农户向他反馈,一株产量高达100斤,普通苦瓜种子产量只有三四十斤,汤永强直言:「只要用心培育出好种子,就不愁市场,每粒种子都是我们的业务员。」

汤永强的苦瓜种子包装袋上全是中文,每款种子都用中国的历史朝代命名,「我要告诉所有人,这是中国种子。」如今,厦门农运来在苦瓜种业领域处于行业前三,在全国建起7个产品试验示范点,研发出9个新品种,其中6个已在全国销售。「秦朝苦瓜」「春秋苦瓜」「大明苦瓜」,分别占据了湖南株洲六七成、山东寿光九成、广东惠州八成的市场份额。

千禧小番茄、黑美人西瓜、黄肉西瓜、紫峰甘蓝、世珍超甜玉米……这些畅行市场的名优蔬果种子,源自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这家20世纪80年代就落户厦门的台企,目前对外发布的优良品种逾800个,种苗年营销额超1亿元,被列入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

在国内进口的农作物种子中,蔬菜是最大品类。厦门育种工作者盯住这一最容易被「卡脖子」的品类,每天埋首实验室、奔走田地间,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厦门芯」的优质中国蔬菜种子撒向全国。近年来,厦门培育出的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或获得品种权的特色、优质蔬菜新品种达到200多个。

奋起

各方携手联合攻关育种

培育优质良种,磨的是种子的脾气,挑战的是育种工作者的耐性。「急不来,得耐心等着它一次次开花结果。」杜贵才说,培育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代的改良。

每改良一代,都有上百、数百个杂交组合。「你得选中最理想的那株,每一步都选对,才能产生那颗梦想中的种子。」汤永强说,种子培育就像走迷宫,在选种育种周期里不能犯任何错误,最后才能走出来。

「育种周期很长,没出成果前最难熬,我们经常一边搞实验一边筹钱。」杜贵才缺研发经费时,一度把培育到一半的玉米种子贱卖了。汤永强也遇到同样问题,缺钱时不敢请工人,自己扛锄头建大棚,「每个月信用卡刷爆。」

「培育一粒好种,扎进田里至少十余年,不仅需要育种工作者耐得住寂寞,还需各方支持,走联合育种的路子。」康英德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将育种专家吸纳进百利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他们提供资源、政策引导、市场推广等服务。

百利建设蔬菜大棚时,政府给予60%优惠补贴。在杜贵才的鲜玉米种子培育关键期,百利入股1000万元资金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如今,杜贵才的「华泰五谷」成为国内农作物种子种苗知名品牌,百利也拥有几十个新品种,成为南方首屈一指的蔬菜种苗企业。

「十三五」期间,厦门投入财政资金约1.1亿元,建成一大批用于种子种苗研发繁育的现代农业设施。2020年,厦门出台扶持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措施,第二年就有3个获农业农村部授予新品种权的蔬菜新品种获60万元奖励。

在政策扶持、用地保障和资金支持下,厦门许多种子种苗企业告别各自为战,企业与企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携手,走联合攻关育种之路。

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如意情集团与福建省农科院共建育种研发机构、农业产业研究院,让科研成果「即创即推、即推即转」;百利也与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达成合作,更多育种成果出现在田间,接受农民检验。

创新

持续改良优质种子基因

71岁的黄长春,不时会到地里瞅瞅他留下的蒜种。再过3个月,新一季大蒜就开种了。

「去年我们村的青蒜价格创新高」,黄长春说的是翔安新圩古宅村,冬天的村里总弥漫着大蒜辛香。「古宅大蒜味道浓厚香辣,远销新加坡等国。」古宅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黄和耀说,「这样上好的品种,我们要保护好,一代代传下去。」

「古宅蒜种是厦门本土天然的优质品种。」梁农说,去年,厦门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调查,摸清了家底,收集到本土农作物种质资源77份。其中不乏优质品种,比如同安凤梨穗、褒美芋头、堤内茭白、军营茶叶、白交祠地瓜、汀溪岩葱等。

「要端稳中国饭碗、攥紧中国种子,保护好优质的本土种子非常重要,里面蕴含了培育成更优质品种的遗传基因。」梁农说,厦门正在为优质种子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明确它们的厦门身份,推动优秀种质资源转化为基因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

「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种子的改良史。」梁农说,再优质的天然种子都需要不断迭代创新。古宅村专门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动蒜种保护和有序生产经营;厦门3家农作物种子企业建起资源库,保存各种农作物种子近万份,开展种质资源研究、育种攻关。

「不可能一粒种子吃一辈子」,即便已有好几款苦瓜良种享誉业界,汤永强的危机感始终都在。杜贵才直言,育出一款优质新种子需十几年、几十年,有时花了大力气也出不了成果,只是为后来人积攒经验,「正因如此,育种创新需要一代代人不停地接力。」

洪金条很欣慰,正上大学的女儿对农业产生强烈兴趣,汤永强正读大三的侄女也愿意来接班,「搞育种就得几代人‘一生择一事’地执着一粒种子。」

【记者手记】

找准赛道

本报记者 詹文

提到厦门,多数人不会想到农业。的确,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并非传统农业大市,500多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90%多,农村人口仅占一成,耕地面积也很有限。

但是,厦门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非传统」农业路子:集约高效、现代化、科技化。而且,短短几年,走出了名堂:2021年厦门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破1100亿元,已是全市第九条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

农业关系的是中国人的饭碗。厦门始终没有忘记这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比如盯着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源头——种业,又知难而上精准选择了最易被「卡脖子」的蔬菜品类。育种创新,占地少、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夏长冬暖的厦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很适合培育蔬菜种苗。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厦门在现代种业领域的突破。

育种工作者汤永强和杜贵才,不约而同说到一个小细节。培育一款种子,每改良一代,结果时,到底哪个口感最好,得亲自试吃才知道。面对几百种杂交组合,育种人就在地里,抱一桶水,一个个苦瓜、玉米棒子掰下来尝,嚼一嚼,记录下口感,吐了,漱漱口,尝下一株。有时尝到吐,缓一缓,再尝。育种之辛,不言而喻。

如果说,一座城市选择怎样的赛道,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那么,在这条赛道上能跑多快多远,考验的则是执着于这条赛道的人,以及这座城市能给创业者、奋斗者提供的空间与支持。


一、从会议材料中找新闻点

这是一篇用时代标尺衡量的独家典型报道。

2022年4月26日,厦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市政府关于厦门市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每次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都有众多议题,有时达到十多项,审议厦门市现代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只是那次会议诸多议题中的一项。

人大跑口记者拿到一叠厚厚的会议材料,初步浏览后,第一时间便重点「锁定」这项种子议题。

种子有农业的「芯片」之称。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种业安全和发展,多次对此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就在那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再次强调要「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

从整个世界环境看,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国家撤回俄罗斯国内的优质种子公司,限制对俄罗斯出口种子,打响种子粮食大战。

结合国际国内背景,更能深刻明白,党中央这些年为什么会如此重视种业的发展,把它视作关系国家安全的资源。

用时代标尺去衡量,这个看起来很常规的农业议题, 既承载了国家战略,也关系老百姓生活,意义非同一般,值得重点做。


二、重大题材如何落到地方

但是,「值得做」的重大题材,并不一定能够落到地方,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同样要遵循新闻规律,厦门的地方种业到底有没有「能做、可做、值得做」的新闻价值?

会议提供的材料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对厦门现代种子种苗产业的现状、政府作为、取得的成效分门别类进行了概述。

但材料中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文内提到,厦门市种子种苗产业规模位居国内前列、全省第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种子种苗产业集群,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厦门种子」品牌赢得全国各地农民信任和市场认可。

提到厦门,多数人不会想到农业。这座现代化国际化城市,500多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达90%多,农村人口仅占一成,耕地面积也很有限。 这样一个滨海城市,为何在短时间里领跑了种业?

正是这种反常性,提高了事实的典型度。


三、带着问号去「淘金」

带着这样的问号,记者与多位农业领域专家坐下来交谈,跟着他们去了田间。

(左一为作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田间走访时,视野得以打开,报道思路逐渐清晰。

厦门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非传统」农业路子,盯住最容易被「卡脖子」的蔬菜品类,成为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在育种创新上取得许多突破,仅近几年就培育出200多个优质中国种子撒向全国。

典型报道忌 讳「一碗水端平」 ,出成绩、出经验之处都想着墨、都想树典型,最后便是都不典型。

记者在众多成效面前,最终选取了最难能可贵、最典型的领域——蔬菜种子。

新闻敏感性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新闻的「发现力」「识别力」「判断力」。

这篇独家报道的线索, 来源于一叠「记者人手都有」的会议材料,「浮现」于田间地头的走访,记者就像拿了筛子在水中「淘金」,在众多信息中「淘」出了沉淀其中、最有价值的典型新闻。


四、找到最有价值的内核

这是一篇带有 问题感和思辨性 的典型报道。

人大、政府部门提供的材料,几十页,「机关公文式」行文,难以直接采用。

材料拼凑式的典型报道,只会陷入「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窘境。

20世纪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任何新闻采访都是一样的道理,最鲜活的新闻,永远不在纸上。

这道理几乎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明了,但在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明明多次深入基层一线采访到的内容,呈现出来的报道依然很平。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 没有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采访

典型报道不是歌功颂德「唱赞歌」,应该带有问题感、思辨性。

到基层一线的采访,不是单纯增加几个故事细节,而是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采访中不断探寻来龙去脉,分析背后逻辑,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内核。


五、探究矛盾背后的症结

记者分了两步走。

首先把材料「吃透」「消化」,和市人大专委会、市农业农村局、市种子站的专家及工作人员聊深聊透,针对材料又不拘泥于材料,把整个厦门种子产业的「底细」摸清、把全国乃至世界种子产业的背景摸清,寻找产业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寻找矛盾冲突点。

典型报道之所以是典型,显然不能只呈现问题, 更要探究矛盾背后的症结,挖掘出破题的思路与经验。

记者带着问题,开始了第二步,再次回到广阔大地去寻找答案,10余次深入田间地头、育种实验室,走访数十人,开展蹲点式调查。

40℃高温的蔬菜大棚里,站一会,还没说话就已经汗如雨下;深夜戴上头灯,拿着小刷子,跟着育种工作者到田里为花朵人工授粉;挽起裤腿,拎了大水桶,在瓜地旁,和育种工作者一起敲开一个个大西瓜,洗去瓜瓤,淘出瓜籽……

当记者朝迎露珠脚沾泥土,有针对性地沉下去挖深、采透、研究时,鲜活的细节、生动的经验、有血有肉的人都活灵活现呈现在了面前,所要寻找的答案也一一浮现。


六、地方报道不仅写地方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

为了把长文章写活, 记者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大量采用田间地头的语言、故事化的表达,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主题思想的深化也大多通过直接引语来完成。

在宏观叙事之下,于历史和现实的时代景深中触摸微观的温度,既呈现出真实可感的场景,让作品更生动亲切,又实现思辨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这是一篇地方典型报道但不仅仅写地方的作品。

就像现在的一句流行语,要写秋天,不能只写秋天;写「厦门的种子」,也不能只写「厦门的种子」。

这篇报道的题目和主题定位为【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长焦镜头与广角镜头交融, 把厦门的一粒小小种子,放在全省、全国、全球的大格局里去审视,从全局去理性思考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以大观小、以小见大,从一滴水中见太阳。

作为典型报道,如果报道的地方经验并不具有指导意义,没有挖掘报道出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伪典型」。

典型报道的新闻价值、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更体现在为时代所需要,应该具有普遍性、现实性、指导性。

这篇报道分【困境】【破局】【奋进】【创新】四大部分,配发【记者手记】,立足厦门放眼全国,直面问题、剥丝抽茧,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既探寻中国种子背后的硬核厦门芯,讲述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弈,又记录下几代育种工作者为实现「中国田里中国种」而攻坚克难的执着,更为中国种业振兴提供了「厦门方案」,讲好了中国种业故事。

正因为这篇典型报道是真正「有用」的典型、被时代所需的典型,报道刊发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厦门市委主要领导作出指示,召开专题调研和座谈会,针对报道聚焦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出台【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举办首届厦门种业博览会,全面助力种业振兴。

学习强国、国家农业农村部网站、新福建、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众多平台转发,诸多媒体跟进采访,扩大了报道影响力,也为许多城市的种业发展提供了「厦门经验」「他山之石」。


七、智力合作结出硕果

这是一篇反复打磨凝聚集体智慧结晶的作品。

新闻生产向来不是记者的单打独斗,而是集体协作的劳动, 一篇好的作品一定是整个媒体新闻生产能力的集中表现。

近年来,厦门日报社已经形成了报社党委领导下,「策、采、编、审、发、考」全媒体生产流程,业务研究氛围浓厚、学习培训持续不断,激发出一线记者编辑的创作热情。

每周「雷打不动」的采编联席会是一场头脑风暴,采、编、发多方坐下来,针对近期的选题进行深度探讨,明确重点选题、明晰采编思路。

【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这篇作品,从选题议题、打磨成型到最后刊发,可谓智力合作结出的硕果。

在周采编联席会上,人大跑口记者报送「厦门种子」选题,并备注重点关注做深度报道。

选题迅速引起总编辑的注意,在联席会上专门叮嘱「要好好做,要做深做透」。

采写过程中,记者一遍遍打磨,多轮修改,最初几稿几乎是「推倒重建」,完稿后字斟句酌审校,务求做到「零差错」。

2022年5月恰逢【厦门日报】新一轮改版,新增【深读】等栏目,更加注重目标生产、重点生产、团队生产。报社采编团队将【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作为改版首期【深读】栏目亮相的开篇之作,提前10余天做版。

为了让版面和内容相得益彰,呈现「1+1>2」的效果,采编双方针对种种细节不断沟通调整,在版式设计、编排上反复雕琢优化,既追求内容高素质,又追求版面高颜值。

如何在图片中呈现各种植物的种子,最初几版编排都没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编辑团队最终决定由资深美编手绘玉米、苦瓜、花椰菜、小番茄、大蒜等植物种子,不负众望呈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

标题是作品的眼睛,一个好标题能够让眼睛 传神、有力

这篇作品以「中国种子里的厦门芯」为主标题,搭配引题「长江以南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是厦门;不信中国甘被育种‘卡脖子’的,是厦门人」, 既在有限字数里包含丰富信息,更传递出作品的新闻价值和时代意义。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党报研究」

作者詹文,单位为厦门日报社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