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海门记协微信公众号
作者丨申辛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县域融媒中除被财政「兜底」的那部分对象,很多市场化或半市场化经营的单位日子普遍不好过。
不少已开始吃老本,有的则通过借贷维持生计,还有的则拖欠起员工收入,大有滑向「特困行业」的趋势。
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我们介绍了县级融媒体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记得2022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一项通知,把广播电视列入「特困行业」加以照顾,曾惊到全社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扩大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施范围等问题的通知)
县域融媒日子不好过,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是受不利经营大环境的影响
媒体来自纯粹市场经营的份额逐年萎缩,转型到从区镇、部门、国企的宣传、活动中补充蛋糕,也已有一段时日。
而近几年,大多数县域财政开始告急,提出过紧日子,纷纷在宣传上压缩支出,这就波及一些媒体。
有的媒体虽加大了创收力度,但直面的市场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收款难度越来越大。
哪怕有名言:「最难的时候最容易出商机」,正所谓危中见机,但事实上却不具普适性。
二是人员成本支出成最大包袱
包袱主要指多余人员的支出,以前经营好时,收大于支或收支平衡,问题基本不突出,现在则不行了。多一个人成本动辄一二十万元,而很多单位冗员数不是十个八个,而是数十个上百个。
多数单位领导认为,即使将人员数量压减一半以上也照样正常运转。 可是这些原有的体制内人员,哪怕是企业编,不是那么好「动」的,问题还得维持他们的较高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人员,有的产生不了积极作用,还时常无事生非、弄出点负面影响。
三是地方政府的扶持有减无增
即使是市场化、半市场化经营的县域媒体,以往通过多种渠道、项目,多少能得到地方政府及下属机构的扶助、支持。县域融媒初期,那些出经验的地方大多有此分享。
然而近几年,由于地方财政吃紧,各种看似非刚性的开支紧缩, 媒体总的拨款及扶持渠道、项目等也是减减不休,别说发展及设施维护投入,就是人员工资和绩效,也难以做到收支平衡。
那么,作为县域融媒如何在当前的特别经济形势下赢得主动,避免滑入「特困行业」?我以为路子有三条 。
一是创新经营思路,重在自身作为
凡事凡物再难,总有异军突起、鹤立鸡群的个例。 在行业里,我们看到一些人家在智能上、网络上、在政府工程上找到了出路。 如江苏丹阳融媒、浙江瑞安融媒的智能交通、文旅项目运行等。
但主要的还得利用权威平台等优势,向面广量大、充满潜力的市场和民众要项目要效益,为什么有些商业自媒体却能经营红火、逆势走强?
做有政府背景的经营固然省力,让财政「兜底」的日子好似轻松,可少了应有的自身作为、少了自我发挥的巨大空间。自然在这个不是时候的时候不合时宜地提出让财政「包养」,去增加政府负担,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是紧跟时代变迁,突出人的要素
简单化裁减人员有阻力,缺乏现实性。 对媒体需要的紧缺人才该进的还得进 ,事在人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往往能以一抵十,担起一定责任,带起一个团队,做成一番事业。 而重要的是能让本来无事可做的人也有事忙起来,起码让他们产生的综合效益能自己养活自己。
就人才方面,浙江一些县市的理念远胜其他省市,如早就听说瑞安招用的硕士生、博士生有近十个,而诸暨融媒现有6个正高职称岗位、40多个副高职称人才,离其不远的永康也有多个正高岗位正虚席以待。
媒体业、包括县域融媒是项科技活、智慧活,不是机械活、劳务活,其人才质量的需求不在医院、学校之下 ,我们更不能自甘落后聘些中低端人才满足普通运作需要。实话实说,当下县域媒体,无论办媒,还是经营,大多处在一个中低端水平。
三是实在难以为继,报请党政助力
如果过去形势好时,还能自给自足,把问题给掩盖住,而现在因为多方面原因实在难于应对了,不能任着其走下坡路,任着其凭借过于传统的人去硬支撑,任着其靠欠款贷款靠减薪过窘日子。
应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让他们了解实情,目的不光是谋得经济上的帮助,主要是在政策、人事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 ,如能给予必要的事业编制和中高级岗位,如能在分配上扫除养懒汉的制度盲区,如在领导任命上多考虑媒体的实际需求等。
媒体是事业单位,需要企业化管理,绩效高的员工,收入高过领导、高过机关单位并非不正常,但忌讳搞成平均主义。 据介绍,苏中有家融媒的年财政补贴3000多万元。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海门记协」
主编:刘娟
编辑:蒋婷婷
排版:温佳楠
值班编辑:陈莹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