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 『文史道』 >右上角…>设为星标 ★ >第一时间阅读精彩美文
文/文史道
宋江的诏安,让梁山泊最终走向衰亡,与方腊一战,几乎全军覆没。
这时候就有人怀念晁盖时代,要不是晁盖早逝,宋江也不会上位,也就不会有梁山泊的覆灭了。
再不济回到第一任的白衣秀士王伦时期,能够自保也是不错的。
其实,随着梁山的发展壮大,以王伦和晁盖的能力和眼光,根本不能带领大家向前,甚至还会早早夭亡。
王伦小富即安,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和镇压,要是被围剿顷刻间就会覆灭。
晁盖也是混混出身,没有半点军事才能,江州劫法场一战,他的带兵打仗一塌糊涂。
所以,梁山要想发展,还得是宋江。
不管是宋江「及时雨」的名号,天下好汉闻之投奔,还是他以「替天行道」为主旨的战略发展,甚至最后的诏安,都是宋江为梁山计的长远规划。
梁山为什么要诏安?
可以说是必然的发展结局。
整部水浒里,最早提出「诏安」二字的并不是宋江,而是武松。
那时两人都还没上梁山,武松要去二龙山,宋江要去投奔花荣,两人路上偶遇,武松对宋江说道:
「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可以说,武松骨子里是认同招安的,宋江的诏安也许受武松说法的启发也未可知。
文史君之见,诏安也是梁山的最好出路。
只是朝廷内部太过黑暗,高俅把持朝政,官场勾心斗角,才导致了梁山108好汉最后的覆亡。
一、为兄弟们找归宿
官场的黑暗,宋江作为原本的大宋官吏,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他的忠君思想,也是深入骨子里的。
在他看来,朝廷有诸如高俅、蔡京之辈,但是皇帝一定是英明的。
他选择诏安,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一个文化人应有的报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108个兄弟们最好的归宿。
他知道,梁山泊再强大,在朝廷眼里,都是一群乌合之众。
二、不诏安必死无疑
小说里,梁山泊看似神勇强大,少有败仗,并且能将高俅、童贯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只因为他们是主场作战,熟悉地形环境,况且还有800里水泊作为屏障。
招安后,宋江等弟兄们奉诏征讨方腊。那时候方腊和梁山的实力相当,都是当时的四寇之一。
面对客场作战,梁山的损失就非常大了。最惨的是攻打睦州城的时候,书中的一回里直接阵亡了23名正偏将。
面对一个与自己齐名的势力,梁山都是惨胜或者说是险胜,如果与朝廷为敌,或者朝廷真正的大军围攻,梁山必然会被攻破。
要知道梁山当时的108将,加上其他的士兵和民夫,大约十万人。而北宋朝廷的军队人数至少在50万以上。
除此之外,梁山好汉的组成大多是草根阶层,其战斗力仅限于打家劫舍、冲州撞府,与宋朝政府军的对抗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三、兑现对部分头领的承诺
水浒传里前期上山的好汉,大多是走投无路逼上梁山的。如:林冲、花荣、杨志、鲁智深、武松等。
后期的很多将领都是宋江用承诺骗上来的,如卢俊义、徐宁、呼延灼、索超等。
如宋江在赚呼延灼上山的时候承诺说:
「...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还有对急先锋索超说:
「你看我众兄弟们,一大半都是朝廷军官。盖为朝廷不明,纵容滥官当道,污吏专权,酷害良民,都情愿协助宋江,替天行道。若是将军不弃,同以忠义为主。」
面对这些好汉,宋江也不得不诏安。
在这些好汉的心中,他们根本不是贼寇,可以说他们自从上梁山,没有一日是不想着诏安的。
可以说梁山发展到了后期,已经形成了两派。
一派是招安派,以卢俊义为代表;一派是反招安势力,以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代表。如果平衡不好,两股势力势必会火并。
基于此,看似表面强大的梁山背后,其实也是隐患重重;看似表面和气的108将,背后也是暗流涌动,小帮小派层出不穷。
宋江卢俊义吴用作为尚有文化的领导者,这一层他们是看得明白的,所以力排众议,最后以强硬的手段选择了诏安。
他们知道,只有诏安,才会有美好的结局和归属。
读者们,关于「梁山最后的诏安」,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