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山河破碎:庚子国变下的众生相

2024-04-12历史

点我关注

旧文重发, 一篇很好的早期作品,很多读友应该没看过

庚子国变

「骤闻烽火逼桑乾,车驾仓皇出上兰」。

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载漪、刚毅、徐桐等人伪造了一份各国公使请慈禧归政光绪的照会,慈禧阅毕悲且愤。眼看老佛爷上钩,载漪顺势谏言:扶拳灭洋!

慈禧听罢也判断民心可用,想着借义和团大师兄们给无法无天的洋人立立规矩。自此,一件天大的祸事就此谋定。

但洋人又岂是好相与的!五月中旬,八国联军在天津集结兵力,向北京进发,要找老佛爷讨个说法。老太后也是昏了头,在五月二十五日创纪录地向十一国宣战,结果,只换来一个多月后的仓皇西狩。

国变当前,每个人都在作出自己的抉择,也总有一部分臣子选择坚守自己的职责和初心,以一己之力应对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他们的信仰是对或是错……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

01 县令

庚子年春,「无日不办理拳案」的直隶定兴县县令罗正钧已身心俱疲。

自年初以来,直隶各地拳乱愈演愈烈,冲突不断,给地方治理到来极大的困难和压力。但朝廷始终不为所动,只给出「 规劝解散 」一类的温和指令。

但义和团的大师兄们哪里肯听。四月,义和团在涞水县击杀清军副将杨福同,不日又攻占涿州,顺带着捣毁铁路、电线,令罗正钧大惊失色。

义和团绘画形象

一边是日渐失控的拳乱,另一边则是保境安民的重担,忧心重重的罗正钧转而主剿,再次向上级求援: 「惟大兵压境,决于一发; 官吏空文,实难以有效」

兵倒是等来了,但竟是一群不堪大用的乱兵。清军邢长春部只知奉命看守铁路,反倒是祸害百姓,勒索钱财,欺男霸女之类的恶事一件没落。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罗正钧平添一分苦恼。

四月下旬,邢长春部与当地拳民爆发激烈冲突,清军突袭义和团巢穴并逮捕首领田和顺及大量拳民。眼看可能酿成定兴大乱,罗正钧不得不从中斡旋,除亲自处斩田和顺外,从者不究,算是暂时稳住了定兴的局势。

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超罗正钧预料。到了五月,八国联军开始向北京进发,朝廷虽还未下明旨,但对义和团却日益纵容,刚毅甚至调走了驻防定兴的邢长春部。前脚清军刚走,后脚义和团便捣毁定兴火车站,县城岌岌可危。罗正钧只能联合乡绅自募乡勇来保卫定兴。

等到了清廷对外宣战后,拳民也成了义民,罗正钧就尴尬了。义和团公然冲击定兴县衙,「聚众百余,持械并舁鸟机炮两尊,来杀县官,势极其凶悍」,找杀死大师兄田和顺的县令老爷报仇来了。

罗正钧很委屈,但生死关头也唯有保命要紧。于是,他乖乖交钱赎罪,并带着定兴一众官吏乡绅「拜坛谢罪」,才得以保全性命。

至此,基层治理已荡然无存,朝廷还要求各县组织义和团抵御八国联军,这对于罗正钧而言已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罗正钧主动请辞,而朝廷也正打算清洗主剿官员。

七月初十,时年四十五岁的罗正钧被罢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七月底,就在罗正钧黯然离开直隶的途中,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而他已远离那是非之地。

02 祭酒

庚子年五月,当接到朝廷任命自己为「京师团练大臣」的委任状时,王懿荣竟心生绝望,预感到「此天与吾无死所也」。

此前,王懿荣的官职是国子监祭酒 (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 ,还仅仅是一名学者型官僚,与这团练根本八竿子打不着。但奈何国难当头,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时期均有过团练经验的他自然成为朝廷的不二人选。

王懿荣:清末知名学者、书法大家、金石学家,也是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就在此刻,八国联军正在赶来北京城的路上,而北京城内早已炸开了锅。街头到处可见义和团拳民「均首缠红布,手持短刀,杀人放火,昼夜喧嚣,有司不敢过问」,且「连日均有杀害教民,焚烧洋书馆、教民房屋」等案件发生。

当下,清廷还未下定决心与洋人撕破脸,仍需弹压义和团以稳定局面,于是,王懿荣便被推到这风口浪尖。王懿荣也没时间迟疑,赶紧走马上任,凭着自己的经验开始张罗募兵和置办枪械诸事。

然而在朝廷任命王懿荣后的第四天,慈禧突然颁布宣战书,誓与列强「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义和团当然喜不自禁,在 得到官方认证后,更加疯狂地进攻外国使馆和教堂,「北京城中焚劫,火光蔽天,日夜不息」。

王懿荣傻眼了,朝廷设立这京师团练大臣的本意就是防范义和团,维持北京治安,而现在义和团成了合法组织,背后还有载漪、载勋等一班主战的王公大臣撑腰,那自己还搞哪门子团练。

牢骚可以发,王懿荣也有着传统士大夫的操守,该履行的职责还是得尽心尽责。但他万没料到,此刻想当一名忠臣是何等的艰难。

首先是协同京师防务的五城御史并不配合,就连募兵一事也是拖拖拉拉。如果说这还只是小事,那 筹备枪械就是天大 的难题了。

王懿荣此前早已上疏朝廷,请求拨备枪械,清廷居然以团练非正规军为由,让其自行筹备。任王懿荣在各个衙门间跑断了腿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甚至写信求助此时任湖广总督的妹婿张之洞,但也未能解决。

看着为数不多的兵勇每日只能拿着烧火棍点卯出操,王懿荣忧愤难当,向同僚大倒苦水: 「在此权作看街老兵,并无一丝事权之可假也。」

时间很快到了七月,清军兵败的战报不断传到京城,就连直隶总督裕禄也在杨村自杀殉国。京城秩序则已然失控,物价飞涨,各部衙门官员纷纷逃离北京。此时的王懿荣却依旧每天前往团练总局坚守岗位,尽管团练总局的值班人员也已所剩无几。

就在王懿荣感叹自己每天饿着肚子为国家尽绵薄之力时,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王懿荣率领的团练兵卒也被溃兵冲垮。城里兵荒马乱,他只得返回家中,当天夜里还为不能入宫护卫慈禧和光绪而彻夜未眠。

七月二十一日,在得知慈禧、光绪逃离北京城的消息后,时年五十五岁的王懿荣留下「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绝笔,随后带着妻子、长媳投井殉国。

03 督抚

庚子年六月初四,七十岁的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正带着两百名亲卫从扬州出发进京勤王。

李秉衡存世的唯一照片

五月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就已接到朝廷令各省勤王的电报,但此时已打定主意东南互保的南方督抚们并不打算掺和老佛爷的那点破事,于是,刘坤一一再托病推诿。

相反,与洋务派颇多嫌隙的李秉衡早就萌生了入京勤王的念头,只是受制于「无军与饷,赤手空拳,北上无裨」而未能成行。当刘坤一遇上李秉衡,双方一拍即合,刘坤一至此送走了刺头李秉衡,众人额手称庆;李秉衡也得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李秉衡毕竟年事已高,且「素有肝阳咳血旧疾」,酷暑时节忍受这舟车劳顿实属不易。一路上,古稀老翁拖着病体紧赶慢赶,不敢稍作停歇,终于赶在联军前头抵达北京城。

对于这位不远千里前来勤王的南方老将,慈禧也是颇为感动,亲自接见并任命其为「 帮办武卫军务 」。李秉衡当下并不知道,此时的朝廷哪还有多余的兵力调拨给他,这帮办武卫军务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

七月十二日,李秉衡开赴前线。 或许是自知此行有去无回, 离京前,他特意进宫拜别慈禧和光绪,一度老泪纵横。他的幕僚刘原道也在【七月十二日出师感赋】中感慨道:「钱谷兵刑两不知,安居看汝履艰危。空拳敢说千军扫,大厦焉能一木支。」

这一路,李秉衡不断收整溃兵,后驻扎于杨房村,兵力仍十分薄弱。十五日,联军探明李秉衡大营,当日重兵突袭。双方激战一昼夜,清军弹尽,李秉衡为鼓舞士气而冲锋在前,将士们被老将军的壮举所感染,争相御敌,联军最终撤退。

到了十六日,双方又在马头镇激战,联军武器精良,清军很快死伤过半。李秉衡力战不敌,已存战死之意,但在部将的劝阻下退往通州。

七月十七日,李秉衡深知今日已无退路,于是一大早便集合残兵以鼓舞士气,后率军出击,与联军在张家湾展开最后一战。

大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是逢天降暴雨,清军力战不支而溃散,不愿束手就擒的老将李秉衡面朝北京拜了又拜,随后服毒自尽,壮烈殉国。

04 提督

庚子年五月,直隶提督聂士成十分郁闷。

作为一名参加过平定太平天国、剿灭捻军、抗法、抗日等一系列战争的老将,聂士成凭着军功已成为当朝首屈一指的大将。而他麾下的武卫前军更是清廷第一战力,全军满员一万五千人,效法德国陆军军制,兵种齐全,武器精良,甚至配备有马克沁机枪这样的大杀器。

聂士成照片

然而就是这样的强军宿将,现在却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只因为聂士成和他的武卫前军与义和团素来不睦。

聂士成是坚决主张剿灭义和团的。早在1891年,他就奉命镇压过针对洋人的民乱,因此还获赏黄马褂。现如今,聂士成部也是与义和团矛盾最深的官军。

在义和团眼中,聂士成部就是一帮穿着德式军装的「聂鬼子」;而在聂士成看来,义和团则是一群唯恐天下不乱的暴民。因此,对于义和团在京畿重地的各种破坏行为,聂士成部只以一招应对:杀!

换做以前,武卫前军杀几个乱民百姓不过是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但时间推移到了五月,载漪、刚毅等人开始掌权,义和团也随之涨了行情。对聂士成而言,形势可就截然不同了。

刚毅首先发难,弹劾聂士成部「聂军出其不意,轰毙拳民一二百名,自此结仇甚深……臣等请撤聂军。」于是,聂士成只得奉旨撤回天津营地。

更令聂士成头疼的是 ,武卫前军已经断饷三月有余,并且龟缩在天津的日子也不好过,只要将士一出兵营便会遭遇义和团袭杀。武卫前军士气极为低落,甚至出现了哗变。

好在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老佛爷一纸宣战诏书,让武卫前军和义和团这对两看相厌的冤家不得不握手言和,携手阻击进犯天津的八国联军。

要说这武卫前军不愧是清廷第一强军,一开始便在廊坊重挫联军前锋,转而又与义和团一同进攻天津租界,几乎攻破,连洋人都惊呼: 「聂士成部围攻甚力,自与清廷交战以来,从未遇此勇悍之兵」。

聂士成统领的武卫前军(曾名武毅军)

但与聂士成部截然相反的是,平时咋咋呼呼的义和团大师兄们此时反而畏敌如虎,不光不敢进攻,还趁乱干起了放火抢劫的勾当。聂士成大怒,遂决定调转枪口先教育一番大师兄们,打死拳民近千人。

这下,聂士成的暴脾气可就捅了马蜂窝了,气急败坏的大师兄们唆使御史弹劾聂士成「骄悍恣纵、擅杀拳民」,清廷立刻将聂士成革职留任。

此时此刻,聂士成悲愤交加,自己为大清戎马半生,尊严又岂容他人践踏。一边是「吾目未瞑,必尽吾职,不许外兵履土」的拳拳报国之心,另一边则是「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的悲凉绝望之情,聂士成忍无可忍,终究走上了以死明志的不归路。此后,每一次战斗他必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但求一死。

六月十三日,日军强攻天津八里台。清军阵地上,一名将领身穿黄马褂,头戴双眼花翎,跨着一匹白马立于阵前,分外醒目。

没错,这位鲜衣怒马的将军正是直隶提督聂士成。

这一日,「日军在城南,聂督队出战,衣冠立大桥上,故使日军见之。洋兵四面环击,枪炮如雨。」

在日军集火之下,时年六十四岁的百战名将聂士成壮烈殉国。

点 击 关 注,更 多 精 彩 不 错 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