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在皇帝眼皮底下悄悄「养死士」?司马懿如何玩转这场隐蔽政变?

2024-04-17历史

本 文 约 5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 钟

魏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

这一年,距离蜀汉丞相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已有十五年。后继者姜维则因为费祎的压制,难以对曹魏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东吴那边,因为孙权末年的二宫之争,名将陆逊忧愤逝世,同样无法北上。

换而言之,对于曹魏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平稳期。

此时的曹魏,在位皇帝为曹芳,这一年正是十八岁 (请注意曹芳并非小孩子,他生于232年)

实际权力,则掌握在大将军曹爽手里。

本文主人公司马懿,在此时的官职仅仅是太傅,即皇帝的老师。名义上地位很高,却毫无实权。

司马懿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此时七十一岁,你说他不该退休?

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出生于208年,此时四十二岁;司马昭出生于211年,此时三十九岁,都正值壮年

司马师曾担任散骑常侍、中护军 (掌禁军,总统诸将且主武官选举,这个职位很重要,后面会讲到) ,两年前因为母亲张春华去世,为她守丧,所以这个时候并没有职位 (守丧期其实已经满了,可以复出,但是没有复出任职)

至于他的弟弟司马昭,曾做过典农中郎将、散骑常侍和征蜀将军,此时担任议郎,老实说也没有什么实在的权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魏国的军政大权都在大将军曹爽手里。而司马懿一个待退休的老干部,加上俩儿子:一个待业、一个议郎,他们拿什么来对付曹爽?

是的,曹爽也这么想。而且,曹爽手里不但有兵权、财权、人事权,还有皇帝本人,你司马懿有啥?

所以正月初六这一天,皇帝曹芳去祭扫魏明帝的高平陵,曹爽和哥几个都放心地跟随前往,准备去郊外溜达一圈。

三国魏 · 血珀骑羊俑和石牌 ,石牌为 「白画骑羊儿一」石牌(也称「石楬」),为血珀骑羊俑的签牌。 出土俑、牌 的墓葬位于洛阳万安山一带,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也在此处。该墓主人应是曹魏皇室成员,可能性最大的是曹叡的爱女曹淑。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

结果,司马懿就抓住这样一个时机发动政变,控制了皇太后。然后假借皇太后的名义,废黜曹爽兄弟,同时兵屯司马门,控制了京城。

那么问题就来了,司马懿手里没有兵权,他哪里来的兵?

这也是曹爽兄弟的困惑所在。

我们看【晋书】,书上是这么描述司马懿策划的——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这里的「宣帝」,就是司马懿,「帝」是司马师,「文帝」是司马昭。

也就是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是和司马师商量,司马昭并没有过多参与 (文帝弗之知也)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 起兵政变的准备 。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再看另一段描述——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里的「帝」依旧是司马师,也就是说当时司马懿和司马昭手头都没有武装力量,只有这个司马师,在民间秘密训练了三千人的武装力量,号称「死士」。司马师发出召集令之后,在一个早上,这三千人就秘密云集到了司马家,并成为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骨干力量。

什么意思呢?请允许我在这里比较完整地描述一下高平陵事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司马懿、司马师利用皇帝和大将军都不在城中的机会,发动他的「三千死士」秘密武装,攻入永宁宫。

请注意,永宁宫说白了就是曹魏的冷宫,在此守卫的兵力不会多,郭太后此时只是一个被软禁、失去权势的老女人而已,谁会注意她呢?

第二步:司马懿、司马师利用「三千死士」打着郭太后的旗号,控制中央朝廷。此时皇帝和大将军都在城外,留在城中的一部分人是遭遇曹爽打击冷落的旧官员,如高柔、王观等,他们立即 (甚至可能提前已经和司马懿达成默契) 站出来力挺司马懿。

第三步,司马懿已经控制朝廷,于是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占据武器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随后高柔被任命为代理大将军 (外宣是高柔取代了曹爽,而不是司马懿) ,接收曹爽的权力。

最后,就是外宣工作了,发一份文书,向皇帝,其实更重要的是向全魏国宣告:

曹爽已经没戏了,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说:曹爽,你罪恶滔 天!

讲到这里,你们其实都明白了,司马懿、司马师成功的关键,即发动政变的骨干力量,就是那隐藏在民间,曹爽不知其存在的「三千死士」!

那么这里还是要先说一句,三千是个虚数,大概如此而已,可能是三千零一个,也可能是三千四百九十九个,这个就不啰唆了。但不管具体多少人,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司马师养这样一批人,假设每月发一两银子给他们,就是三千两,一年即三万六千两。

曹魏五铢钱。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恕笔者眼拙志穷,一年能拿出三万六千两银子的额外开销,这个太厉害了。那么司马师的钱是怎么来的?

钱是第一个问题,人是第二个。人从哪里来?司马师再嚣张,也无法在全魏国境内来一场死士选拔大赛,从数万名参赛选手中精选出这三千人来。

第三个问题,即使钱有了,人也有了,他们藏在哪里呢?又以什么样的身份存在呢?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就算上面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支「特种部队」难道就以「死士」之名存在?

请问,有谁愿意做「死士」?

要知道,所谓死士,核心法则其实就是:主人拿钱养你,而你在必要的时候,就交出自己的命来。

请问:你愿意吗?

况且,如果你武艺高强、身体强壮,做什么赚不到钱?为什么一定要干「死士」这份随时可能见不到明天太阳的工作?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魏晋之前,中国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几个「死士」:

第一个,便是吴国人专诸。他是吴国公子光的门客,把匕首藏到鱼肚子里,献上宴席,向吴王僚展示之际,他掰开鱼,趁势用匕首刺杀死僚。

第二个,是韩国人聂政,他本是杀人后逃亡、隐居在齐国的屠夫,严仲子找到他,举办宴席给聂政的母亲祝寿,更献上黄金一百镒。于是聂政在母亲死后,就带着剑进入韩国都城,发现严仲子的仇人、宰相侠累正好坐在堂上,于是径直走上台阶,一剑刺杀侠累。

第三个则是卫国人荆轲,他是燕国太子丹的门客,丹把他奉为上卿,住上等宾馆,好吃好喝招待着,奇珍异物、车马美女也任他随心所欲。随后便有了荆轲刺秦王的传奇。

荆轲刺秦王画像拓本 。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这三个人,是标准的「死士」。他们执行的,是无论成功与否都必死的任务。而且他们本身就武艺高强,是当时江湖上一等一的高手,只有这样的身份,才会被公子光、严仲子、太子丹这样的人看中,所以他们享受的待遇,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顶峰,几乎等同于贵族王侯。

但是史书同样管他们叫「死士」,此死士却非彼死士。

首先第一个区别,就是专诸、聂政和荆轲,在做这件事之前就已经在江湖上拥有了很高的声誉,只有这样的声誉,才会吸引到公子光、严仲子、太子丹的关注。

但是司马师的「死士」里,没有一个人是这样的人物。

不是说有这样的能力而史书没有记载,而是确实没有。

为什么没有?因为司马师选择的时候,就不需要这样的高手。

为什么司马师不需要?首先是时代变了,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都盛极一时的剑客,到魏晋时期都已经没落了,不是说没有优秀的剑客游侠,而是根本就没有这个人群的存在了。

为什么游侠剑客到了魏晋就销声匿迹?这就不得不说说户籍制度。从秦朝开始,大一统的帝国政府,就推行所谓「户籍相伍」。即每五家人家做一个最小单位,增加一口人、减一口人,都要登记在册。而到了汉朝,更是施行了「编户齐民」,即用法律规范户籍管理,将全国人口不分男女老幼全部编入户籍,并且每年都要更新。

所以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主流社会,所谓闯荡江湖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是武侠小说基本不拿秦汉魏晋当时代背景的原因之一吧。

而所谓编户齐民,虽然不分男女老幼都要统计,但核心内容是二十岁到九十岁的男子,因为编户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收税、征兵 (如汉武帝打匈奴) 、招募劳力 (如秦始皇修长城)

那司马师阴养的死士,难道不正是二十岁到九十岁的男子这个范畴之内吗?司马家有什么理由,把这样一批人 (名为三千,但实际显然高于这个数字,因为还有一个预备和选优的流程) 脱离在魏国法度之外?

倘若真的如此,曹爽早就拿这个理由来给司马懿父子搞一个「蓄谋造反」的罪名,直接送去斩首了。

结论之一:编户时代背景下,不可能产生太多法外武林高手,更不可能达到三千这个数字。所以司马懿父子阴养的三千死士,不可能是法外人士或江湖高手。

也就是说,司马师养不起专诸、聂政和荆轲,因为没那么多俸禄;也不可能去养,因为「编户齐民」的政策让他没这个条件。

但是话又说回来,三国鼎立的年代,战乱频仍,大将养私兵,也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事。譬如东吴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都拥有人数不低的私家兵团。陆逊死后,他的家族私兵就由其子陆抗继承,这支军队的人数,达五千余人之多。

陶部曲俑,是东汉豪强大族私家武装部曲或家丁的生动写照。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只是每个地方有其自身的特殊情况。江东地区在那个时代尚处于待开发状态,所谓江东人,其实是三种人:第一种是真正的吴越土著,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的遗民和山里的土人,即山越;第二种是秦汉以来从北方不断迁徙进入的「旧中原人」,也就是三国时期的「江东人」,顾、陆、朱、张四大家族都属于第二种;第三种是汉末三国时期从北方迁徙进入的「新中原人」,如诸葛瑾就是这种情况。

因为人口大迁徙的缘故,吴国的编户齐民政策做得很差,一直延续到东晋乃至隋,都没有完全做到如同北方那样的齐整。

而我们现在讲的是司马懿父子,当时他们所在的魏国,即中原地区的情况就齐整很多。中原编户齐民的大破坏发生在后来的西晋时期,即所谓「五胡乱华」。

也就是说,司马家不可能像江东的四大家族那样,拥有千人以上规模的「私兵」,尤其是在曹魏中期。

那么司马师的「死士」不是「私兵」的话,究竟又从何而来呢?

事实上,这是司马懿和司马师父子之前长期掌兵的结果。

影视剧中司马懿的虎符。来源/电视剧【虎啸龙吟】截图

从227年独立掌兵镇压孟达开始,到243年击退诸葛恪,司马懿带兵打仗的历史,长达十六年。

司马师,因为父亲的缘故,得以担任中护军,这个官职的一部分职责,就是选拔军事人才。据说魏国选用军事人才的法规,此时就由司马师来制订。

所以很大的可能是:司马师利用这个权力,在军中笼络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其中一部分在父亲司马懿手下干过的退役军人,成为了他用心收买的党羽。

关于汉魏时期退伍老兵的待遇,其实有一首【十五从军征】。说得很是清楚——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不过毕竟是文艺作品,有些话确实比较夸张,如八十岁才得以退伍回家,这个恐怕不符合事实。因为汉代军事体制,一个壮年人在和平时期的服役期,其实只有一年而已,一人服兵役通常是两次,所以一般而言不打仗的话,只需当两年兵。当然战乱年代,或是特殊需要,这个当兵的时期就会有所延长。但不论如何延长,一个再优秀的兵,到了一定年纪,如果不能提拔 (提拔的概率是很低很低的) ,就必须退伍,除非兵力不足万不得已。

士兵如此,中低级的军官也是一样。

那么这些人有什么好前程呢?

司马师此刻,就为这样一些人 (当然不是全部,而是优中选优,总人数也就三千多一点) 提供了好的工作岗位。

准确地说,是像撒黄豆一样,把这些人散布在魏国国都洛阳城中及附近。司马师和他的部下,会给这些人一些恩惠,包括给工作、给房子、给一些钱帛牛肉。

这样的恩惠,对于司马家而言,就是九牛一毛 洒洒水 了。

而那些受恩的老兵及其家人,又有谁能预想到未来某一天司马家 会发动政变,甚至后来要杀皇帝?

司马芳残碑, 与史书记载的司马防应是同一人,也即司马懿的父亲。 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

简单的很,司马师给我们吃、给我们穿,那就是我们的大恩人,这个恩,我们必须得报 (但不包括谋反)

因为是低成本,司马师也不可能对这些人实施什么严格的军事化训练,更不可能搞成什么特种部队,他们就是退伍老兵。

事发之际,司马师把这三千人召集过来的时候,也不可能跟他们说:「我要夺取魏国的大权!」

其实,应该只是让他们去请出了冷宫里的老太后而已。

换句话说,其实听上去很厉害的「三千死士」,没有一个真正是要为了司马家的宏图伟业而奉献自己的,基本上就是不知道自己来干嘛的一群帮闲。

司马家顺利夺权的胜负天平,实际上并不在这三千人身上,而是利用了曹爽自身的不足,利用了相当一部分官员对曹爽的不满。于是在事变发生之际,这些官员便加入司马懿这边,反过来又影响曹爽的判断,以至于他最后认为应该向司马懿屈服。

假如说,曹爽能强硬一点,或者事先在城内预留一员果敢的大将,遇到这种情况,此大将就会大喝一声: 「谁敢在此胡为! 如不散去,吃我一刀。

可以想象,这三千人立马就会作鸟兽散,只剩下司马懿三父子,愣在原地。而这个时候,曹爽就可以说:「司马公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司马懿则会哭着对儿子司马师说:「吾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

影视剧中的司马懿父子三人。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历史,本来就没有什么天生圣人,胜败往往只在一瞬间而已。

参考文章:

【1】 【三国志】陈寿撰、裴松之注,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2月。

【2 【晋书】 房玄龄等 撰,中华书局出版,2000年4月。

【3 【资治通鉴】司马光等撰 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6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大司马

编辑 | 胡心雅 郑美玲(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国历好物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