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山东位置那么好,为什么没有在山东定都的?

2024-05-14历史

【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606993560/answer/3081482528

00

表面上看,山东仿佛是山河四塞,又四通八达,北通燕云,南御江淮,东靠大海,西面以一面制中原。

山岱在其内,大河穿其中。

甚至元明之际,还有运河便利。

位于天下要冲之地。

为什么除了东周的齐鲁,和东晋的南燕,很少有机会做首都之地呢?

因为山东有三大劣势。

正好面对我国历史上建都的三种情况——

01

第一个劣势

体现在割据政权中

一般来说,某地的割据政权,是只能选择在该地建都的

但是山东历史上,罕有割据政权在此割据并最终参与到争霸天下的进程中去。

齐鲁时期还早,还没有进入后世的天下一统的时代,大家还各在一处,没有统一和割据的概念。

真正在大中华概念的时代里,割据的只有南燕等少数。

究其原因,还是山东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根本无险可守,

和其遥相呼应的关中,以秦岭和黄土为城,以黄河为池,以一面制天下,易守难攻:

...........................................................................................................

关中沃野千里而以一面制天下

...........................................................................................................

而山东正好相反,山东是个反口袋,背后小,面向大,导致其面对中原之处,处处要守,应接不暇:

山东是个反口袋

腹地小而面向大

真割据之反面教材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就是最好的例子——

处于国力上升期的齐国,也无法在整个山东半岛西面大平原上,招架各路诸侯,和仅仅需要扼守函谷关就可以高枕无忧的秦国,形成鲜明对比。

而其敞开的地理格局,意味着,如果你有实力在山东割据,自然有实力进入河北河南江淮扩充实力,很快就会成为整个北方之主,定都整个中原而不是山东,这种敞开式的地理格局,让其弱则无法守,强则北方王。

所以山东在古代的第一个劣势,无险可守。

这导致了很少有政权能在这里长期割据,自然也没有在这里定都。

02

第二个劣势

体现在偏安政权中

代表首都,南京,杭州,成都。

偏安你要有基本盘,保证长期生存,有足够的兵足够的粮。

所以定都一定要既能控制一块大的基本盘,又能有效防止入侵的地方。

自古土地如棋盘, 金角银边草肚皮

能够作为基本盘的区域,并不多。

比如天府之国的四川,比如鱼粮水米的江南。

而控制这些大后方的的城市,必须审慎。

典型的位置就是南京。

控制了南京,向北就扼守住了任何北方政权南下的核心位置,从长江下游渡江,并在南京的控制范围内,是绕不开的,同时还能一步支援整个江淮防线。

向南又是整个江南地区的龙头,是江南少有的虎踞龙盘之地,也是北上经济交流的要冲。

江苏地形很直观的能看到为什么徐州和南京,是江淮重地了

同样的偏安川蜀的,必然控制成都。

为什么不是山东呢?

为什么不能控制山东来控制整个南方呢?

我们打个比方——

现在你的基本盘在江南,你定都山东,你倒是天子守国门了,但是你守的啥呢?你只守了个山东。

人家绕开你,就直下江南了,端了你的大后方,基本盘基本也没了。

绕开山东

你又怎么保护江南的基本盘

那你要问了,我就把山东做基本盘可以吗?

可以,但是又回到了第一条,无险可守,你守不住。

你看自古南下侵略的势力,有哪个走到山东停住的,必然是停在淮河或者长江段。

所以山东在古代的第二个劣势,腹地狭小。

自古能偏安者,江南,东北,和关中蜀中三地而已,因为腹地巨大,人口众多,进可攻,退可长期坚守。

金角银边草肚皮。

山东在边,不在角。

而单独偏安在山东,腹地平原不足以供养大帝国,想偏安在南方,山东又不能有效控制南方,所以偏安政权,不会在山东定都。

03

第三个劣势

体现在大一统帝国中

纵观三千年中国历史,大一统帝国定都原则基本都是,背靠自己起家的基本盘区域,来面对要稳定和征服防范的区域、

我们看看历史上大家是怎么定都的?

1、秦朝

基本盘自然是几十代苦心经营的八百里秦川,宗周故地的关中

所以对大秦来说,自然是立住自己的基本盘,还能背靠巴蜀,来压制东方诸国

关中自然是最适合定都的地方:

2、西汉

汉随秦制,刘邦虽然是关东之人,手下的部下也大多是徐淮地区的人。

但那是个贵族风气还没有彻底衰落的时期,关东是六国贵族旧地,老刘是个平民,没有任何政治优势,所以关东不是老刘的基本盘,反倒是关中,他立身的根本是先入关中这一荣誉,在关中王是有法理依据的,加上老秦子民的接纳,自然还是定都关中。

反例就是项羽,项羽定都楚地的策略是对的,但是定都彭城是错的,彭城在徐淮地区,恰巧也可以算是山东邻居,山东的下方,山东地区。

彭城所在的山东地区,无险可守,一旦项羽出征在外无法及时回归,彭城简直无法支持一日,全靠将士用血肉坚守,而再加上第二点,其地腹地狭小,根本不能像萧何那样,从关中不断为前线提供兵力和钱粮,很快败亡下去。

3、东汉

刘秀因为没有在关中崛起,其基本盘是河北与河北大族,他的政治中心自然也要转移,承接河北南下之力的洛阳,被定为首都。

4、曹操

曹操最初的基本盘在河南,但是河南是四战之地,甚至有被关羽威胁的记录,加上击败袁绍统一河北后,因为冀州富庶,他的势力也在向河北转移,最终停留在了 邺城 ,是他的基本所在.

而一个小小的邺城,从此时起,成为了后世乱世中的一颗明珠,北朝多少乱事,自邺城起。

5、北魏时期及后北魏时期

北魏鲜卑本来的基本盘在草原,定都平城是非常合适的,背靠大草原,面对中原。

但是孝文帝因为很多因素,最终迁都洛阳,洛阳当时是无根之水,没有自己的腹地,孝文帝南迁后失去了和北方草原的边将联系,又没能在南迁中原获得新的助力,危险!

而其后继者,大多是鲜卑尊贵,特别是六镇之后,其基本盘在陕西山西北部的胡人杂居之地,所以以太原为鲜卑军事中心,以邺城为政治中心,实行二元统治。

6、隋唐

隋唐自不必说,都是起自 关陇贵族 ,基本盘就在西北,长安正是中心。

插一句题外话,隋炀帝常年在洛阳,不知道是不是和想要摆脱,关陇大族对朝廷的控制,远离长安,因为那里已经不是他的基本盘。

7、宋

宋朝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把首都放在开封。

五代之时,从朱温起,常在开封,不是因为开封有多优秀,而是因为朱温起自宣武节度使,首府就在开封,给后来的几朝定下了基调。

开封成都,当然是因为其交通要冲的地理位置,但也不仅仅是因为交通方便,因为自古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未必是首都首选,毕竟交通方便意味着敌人也容易到达。

但选择开封,实在是当时未能统一全国的五代迫于无奈。

而到了赵匡胤时代,其实有了改变的机会,有了更进一步,为将来大一统王朝,重新选都的机会。

当时赵匡胤不是没有意识到开封的弱点,在他和赵光义的的对话里就能看到。

赵大觉得在大平原的开封建都,等于把首都放在了地方的马蹄下,十分不安全,如果强行要守卫,又会造成需要巨量的军队作为城墙守护开封,花费巨大,以至于到了宋末年,成为巨大的财政问题。

(赵大说的没错,首都放置了80万禁军,真的疯狂,劳民伤财)

而赵光义回了一句,在德不在险。

光义啊,你哥哥是以全国的视角看问题,时刻加入国际主义思考和判断。

而你,还想着稳固自己在开封势力的大梦。

8、北京

重头戏来了~

能与长安洛阳同辉的,只有北京。

虽然自古,有长安与洛阳之争,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但其实长安和洛阳,一直是一体的。

他们是关中体系的产物。

长安是根本,而洛阳是门户。

长安是稳定的后方,洛阳是东征的基地。

征服和控制的对象,是整个中原。

长安是所在关中,地域广大,足以养兵,但却偏居西方,不利于东出。

而洛阳基宇狭小,却居古代天下之中,是关中东出得最重要前哨和跳板,进可兵出河北定殷都,兵出山东定齐鲁,当年周公走的是这条路。

退可扼守函谷天下静,也助梁王阻击七国一战威名,秦汉依仗的也是这条路。

长安洛阳,书写了中国两千年的灿烂,却终因一件事,让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时期。

没错,正是东北崛起。

以前中原主要的敌人,都来自于草原深处,遥远的各种游牧部落南侵,但是主要是打劫,没有太多动摇国本的威胁。

但从隋唐以后,随着文明的进程,在东北亚地区,也就是中国的辽东地区,持续的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半渔猎半农耕的部落和国家。

包括慕容鲜卑,高句丽,渤海,契丹,女真,满洲。

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不是临时性的,也不是和那些朝贡体系中的小国一样任人蹂躏的,他们在东北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北一支与中原竞争的力量。

要知道此前不久,他们还毫不起眼,现在却是东北的巨大存在。

东北崛起,彻底打破了中国发展了两千年的关中体系。

在远古的夏商时代之后,中国的前两个千年,都是关中体系千年,因为华夏内部并没有完全整合好,崤山的东西两侧,即以前的山东和山西地区,一直处于激烈的内部竞争关系,最后的解决方案就是关中洛阳体系,但无论如何,华夏外部,还没有诞生过足以真正替代华夏的力量,最大程度,也就入侵和抢掠,但还没有是到可以威胁中原在东亚地位的势力的地步。

而从第三个千年起,事情就发生了变化,东北成为一个体量巨大的国家,不可小视。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曾出兵辽东,但最终未能如愿,可见辽东势力之大。

从此一个新的龙城就此诞生,没错,他就是北京。

从10世纪之后,蒙古进化,东北崛起,整个东亚的重心就变了。

蒙古和东北的交叉点,落在了燕山山脉,还是整个河北最后的屏障,南面天下,左山海,右雁门。

没有比北京更重要的城市了。

对于草原民族和东北民族,北京是他们背靠草原和东北基本盘,直面中原的最佳基地。

对于中原王朝,北京是背靠中原,在最关键的位置卡住蒙古和东北的核心点。

以前中原的主旋律是长安洛阳体系面对关东,是东西之争,草原恩怨只是支线,皇帝们只要坐镇关中面对东方,顺便在北方派边军和一支偏师防御即可。

现在面对强大的蒙古和东北的敌人,加上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中原地域隔离的冲击,中原基本整合完毕,中原王朝的基本盘和外来威胁也变了,皇帝们必须坐镇北京把蒙古和东北堵在外面,长安一名不能承担起这份任务了。

什么?

不能派一名将军镇守还给自己在后方?

面对蒙古和东北的威胁,这位将军掌握的军事力量和资源太过庞大,迟早再出一个安禄山。

所以最终,无论是北方政权南下,还是南方政权北上,无论是偏安于东北,还是问鼎天下大一统,北京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心脏。

于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有了这样有趣的规律——

前1000年,内部没有整合完毕,东西相争,多坐西望东,握关中形胜。

这是长安的1000年。

中间1000年,内部整合一体,外无强寇,东南渐荣,王居天下之中,有南北东西之便利。

这是河洛的1000年。

最近的1000年,东北崛起,满蒙一体,天下之重在于北,骏马与长城的故事,在燕云古道上,写下了无尽的传说,至今在胡同里回响。

这是北京的1000年。

山东,不在这些故事的主线上。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