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公众号改版,新规定下文章推送会被刷掉,大家的公众号首页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为了不错过彼此,动手给我们账号加个星标 ★ 哦 】
点击上方公众号卡片→点击右上角...符号→选择第一个「设为星标 ★ 」。
中国历史中,雍正皇帝的驾崩和李卫老臣的身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而乾隆皇帝的即位,则掀开了另一段华章。然而,其中所蕴含的情感纠葛和政治权谋却是引人入胜的故事。
乾隆面对三朝老臣李卫的离去,竟然大言不惭斥责他托名立庙,这一举动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朝野,更引发了历史上的诸多议论和争议。今天让我们一起聊聊这段历史背后的真相!
一、金钱买官
徐州丰县,一个普通的小县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过着朴实无华的日子。然而,在这座小城中,却诞生了一个后来在朝野间备受争议的人物——李卫。
李卫出身于一个富贾之家,家中资财万贯,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然而,他自小就性情古怪,对科举考试并不感冒,学业一直止步不前。看着儿子这般无所作为,李卫的父亲深感忧虑,生怕他将来误入歧途。
就在此时,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开放了"买官"的政策。李卫的父亲看到了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拿出六千两白银,为儿子买下了一个五品员外郎的闲职。
五品员外郎,虽然只是个虚衔,但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体面的官职了。就这样,靠着金钱的力量,李卫一跃成为了朝廷的官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李卫就此一蹴而就,坐享其成。相反,他在任上表现出色,工作勤勉尽责,很快就引起了上级的注意。他先后担任了兵部郎中、户部郎中等职务,逐步在仕途上有所建树。
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朝廷中并不罕见。由于科举制度的弊端,许多富贾子弟都是通过花钱买官的方式进入仕途。但是,能够在任上有所作为,并最终获得重用的,却并不多见。
李卫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他本人的能力和品德。他虽然是靠金钱买来的官职,但并没有因此而骄奢淫逸,相反,他一直勤勉尽责,清正廉洁,从不徇私舞弊。这种作风,自然会引起上级的重视。
可以说,李卫的经历,折射出了当时朝廷官员选拔制度的一些问题。虽然"买官"的现象普遍存在,但真正能够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却并不多见。这也说明,单凭金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真才实学和清正廉洁的品德。
二、雍正重用
尽管是买来的官职,但李卫并没有就此止步。相反,他在任上表现出色,工作勤勉尽责,很快就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注意。
雍正即位之初,朝中腐败横行,急需一批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人才。李卫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敢于直言不阿,大刀阔斧,毫不留情地查办贪污腐败案件。这种作风,正合了雍正的心意。
于是,雍正先后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云南盐驿道等要职。这些职位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实际上都是肥差,从中可以捞取不少油水。然而,李卫并没有贪污受贿,而是一心一意地为朝廷办事。
在云南任上,李卫大力整顿私盐贩卖的乱象,维护了朝廷的利益。更令人瞩目的是,他还敢于查办当时权势滔天的步军统领鄂尔奇的贪污案。鄂尔奇是八旗子弟,又是名臣鄂尔泰的亲弟弟,可谓是朝中的"铁帽子王"。然而,李卫却毫不畏惧,直接对他予以查办。
这种敢作敢为的作风,深得雍正的赏识。于是,李卫一步步获得提拔,先后担任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作为大清九大总督之一,直隶总督的权力可谓是相当巨大,不仅管辖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还兼任兵部尚书、督察院右都御史等要职。
可以说,李卫从一个五品闲官,一跃成为了一品大员,其升迁之速可谓是"火箭式"的。而这一切,都源于雍正对他的重用和信任。
雍正之所以如此重用李卫,除了看重他的清正廉洁和敢于直言的作风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朝中腐败严重,亟需一些刚正不阿的人才来整治。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君主,雍正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清除朝中的腐败分子,必将危及国家的根基。因此,他特意选拔了李卫这样的人才,希望能够借助他的手,彻底肃清朝中的积弊。
可以说,李卫的迅速升迁,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就,也反映了雍正治国的一些考量。在雍正看来,只有拥有一批敢于直言、清正廉洁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他的改革目标,为国家带来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三、乾隆贬斥
然而,好景不长。雍正驾崩后,其子乾隆继位。乾隆对李卫并不太喜欢,一方面是因为李卫是他父亲重用的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卫的作风太过直爽,不懂变通。
乾隆登基之后,很快就开始清洗前朝的遗老遗臣。作为雍正重用的大臣,李卫自然也成为了乾隆的目标。
有一次,乾隆见李卫下朝后与宦官闲聊,便以"勾结内史"的罪名加以贬斥。对此,李卫感到无比愤怒和委屈。作为一个一生清白的人,竟然被如此诬陷,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
从此,李卫郁郁寡欢,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不久,他就撒手人寰,离开了这个对他而言已经陌生的世界。
乾隆虽然没有对李卫加以严惩,但也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相反,他还下令拆毁了百姓为李卫立的庙宇,理由是"李卫无非就是借着皇家恩宠,才如此的骄纵,并不是一大忠臣,他竟敢托名立庙,真是可笑"。
这番话,却是对李卫的一种侮辱。然而,乾隆似乎并不在意。在他看来,李卫不过是一个前朝的遗老,已经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
乾隆之所以如此对待李卫,除了个人的恩怨因素外,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作为新朝的开国皇帝,乾隆必然要对前朝的遗老遗臣进行清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大臣,自然成为了乾隆的眼中钉。
其次,乾隆也可能担心,如果让李卫这样的人物继续在朝中活跃,必将影响到自己的统治。毕竟,李卫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很可能会对乾隆的一些做法提出批评和质疑。
因此,乾隆选择了贬斥李卫,并且还下令拆毁了百姓为他立的庙宇。这不仅是对李卫个人的一种羞辱,也是对前朝统治者的一种否定。
可以说,李卫的遭遇,折射出了朝代更迭时权力交替的复杂性。作为一个能力出众、清正廉洁的大臣,他最终却难逃被贬斥的命运,这无疑是一种悲剧。
四、百姓爱戴
尽管遭到乾隆的贬斥,但在民间,李卫却备受爱戴。这一切,都源于他在任上的表现。作为直隶总督,李卫不仅治理有方,而且清廉正直,从不徇私舞弊。在他的领导下,直隶地区的河道得到了良好的整治,腐败分子被一一查办,百姓的生活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正是由于李卫的这些贡献,当地百姓才会为他立庙修建塑像,以表达对他的敬重之情。可以说,这是对李卫最大的肯定和赞誉。
然而,乾隆显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固步自封,认为百姓立庙是李卫在 "托名沽誉" ,于是下令将庙宇拆毁。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民意的一种藐视和伤害。
乾隆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除了对李卫个人的不满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考虑。首先,作为一个新朝的开国皇帝,乾隆必然要对前朝的遗老遗臣进行清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他看来,百姓为李卫立庙,是对前朝统治者的一种褒扬和认同,这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统治。
其次,乾隆也可能担心,如果让这种 "民间崇拜" 的现象继续存在,必将影响到自己的威信。毕竟,作为一个君主,他必须时刻维护自己的权威,不能容许任何人或事物与之抗衡。
因此,乾隆选择了拆毁李卫的庙宇,这是对民意的一种践踏和伤害。在他看来,李卫不过是一个前朝的遗老,已经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根本不值得百姓如此崇拜。
然而,乾隆的这种做法,却引起了民间的强烈不满。毕竟,李卫在任上的表现,已经深深地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敬重。拆毁他们为之立庙的行为,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和伤害。
可以说,李卫在民间的崇拜,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一种肯定,也反映了百姓对清正廉洁官员的向往和期望。在一个腐败横行的时代,能够有一个像李卫这样的人出现,自然会受到百姓的热烈追捧。
结语
李卫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经历了无数坎坷。他靠金钱买官入仕,却凭借自身的能力和清廉作风,最终获得了雍正的重用,成为一品大员。
李卫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了朝野之间的种种矛盾和纷争。它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靠金钱买官入仕的人,只要肯吃苦耐劳、清正廉洁,也是可以在仕途上取得成就的。
同时,它也警示我们,权力的更迭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一个人的命运往往也就如同风中的残烛,随时可能被吹熄。
【免责声明】文字、图片等素材来源网络,如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