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大决战之淮海战役】
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这是电影中做决战前总部署时蒋介石所说的,事到如今,在很多关注解放战争的网友中已经成了巨大的笑柄。
所谓「八十万对六十万」是指
国民党军在淮海地区总共部署有八十万军队,包括黄百韬、黄维、李弥、邱清泉、孙元良等数个兵团及绥靖区守备部队,相比于华野、中野六十万人,在兵力上确有巨大优势。
但是优势不等于胜势
,能因势利导、随形变化而占据主动以至于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淮海战争更是其中规模极为庞大、战果极为丰硕的震惊世界的教科书级的典型战例。
但是坐拥八十万众的国民党重兵集团为何会遭遇等同于全歼的重大失败呢?这种失败自然不能一人承担,
但是最大的责任人非国民党最高军事统帅蒋介石莫属。
小淮海与大淮海
其实在辽沈战役进行中的时候,淮海战役就已经在中央军委的酝酿之中了,但是
无论是中央,还是刘伯承、粟裕等人,最开始的构想只是一个小淮海战役。
这个
「小淮海」
针对的作战对象主要是当时驻扎在徐州以东的
新安镇的黄百韬第七兵团
,再则是夺取
李延年的九绥区。
原因很简单,在淮海地区的国军大多集中在徐州一带,独有
黄百韬兵团位置突出,容易被孤立围歼。
故而战役的最初决策是以华野往新安镇方向,围歼黄百韬兵团。
而「小淮海」转变为「大淮海」的节点也是在这里。
对于黄百韬部过于突出的问题,国民党方面不可能没有察觉,也下令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靠拢。但是如果黄百韬兵团能够顺利向徐州靠拢,那么
战事
也不会如
此迅速地急转直下。
这里的问题则出现在蒋介石身上。
一则是以刘峙为总指挥。
为补救东北战局,将原本准备徐州作战的杜聿明派往东北,又因种种原因委派了作战上极为无能的刘峙,他仓促上任,战役前夕的兵力布置极为分散,已经造成了先天不足。
二则是临阵变卦。
无论是大兵团作战还是小规模战斗,对于时机的把握都非常重要,稍有迟疑都将有全军败亡的风险,而蒋介石则已经不仅仅是迟疑了,
而是一变再变。
具体来说,
则是改变原定的让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靠拢的计划,而让黄百韬兵团掩护九绥区李延年兵团撤退。
继而又听从刘峙的意见,将第一百军和第四十四军划归第七兵团建制,
让黄百韬等待由海洲(今连云港)撤退的第四十四军一同行动,客观上为我军创造了极大的空间和时间优势。
两次变卦
,直接导致黄百韬兵团主力被围困于碾庄,
「小淮海」逐步向「大淮海」转变。
憋屈的杜聿明
在国民党方面,三大战役
杜聿明
参与指挥了两个月就
千里转进功德林
了,虽然挂着个副总指挥的名号,
杜聿明的才能其实得不到多少发挥
,反而在
功德林招生办主任兼运输大队长蒋介石
的助力之下,差点没给自己病死。
他的确是一个救火队长
,因为他的确有能力,且听话,这也是他最后兵败的原因。
[图片6]
在黄百韬兵团被围之后,
杜聿明
回到了原本被他苦心经营现在已经一团乱麻的徐蚌战场,
面对的第一个问题,黄百韬救还是不救。
以
刘峙等人的意见,则以李弥、邱清泉等部救援黄百韬,打出一个所谓「中心开花」的战术
。
但是
杜聿明
对国军以及战场态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知,他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救援黄百韬兵团,而是
放弃碾庄方面作战,以主力寻找兵力只有十五万人的刘伯承的中野进行决战。
这种作战方案有两个好处,
一是
如能找到中野主力,则巨大的兵力差之下,华野必然救援,则黄百韬之围迎刃而解。
二是
如不能找到中野主力,则可借机撤退,保存有生力量,以免在态势不利的徐蚌战场遭受更多损失。但是这一方案并没能得到
蒋介石
的同意,他
一方面不想放弃黄百韬兵团,另一方面又认为如此作战脱离城防太过危险。
实际上,根据后续杜聿明的行动来看,
这种危险是值得冒的
。据我分析,
杜聿明这个作战方案的最大意图不在战,而在于撤退
,如果能完成大部分主力撤退,最起码可以进一步强化长江防线。
蒋介石最后的决定让杜聿明万分失望,他知道黄百韬兵团大概率救援不成,那便
只能在徐州龟缩成一团,以求自保了。
果然,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于碾庄,宿县又被围困。
憋屈的杜聿明
于是
蒋介石完全陷入了被动
,他又让黄维的十二兵团救援宿县。
黄维
是个书呆子,作战完全不懂得变通,仗着自己装备精良,
孤军直进,结果被围困于双堆集
,这时候,
「小淮海」已经彻底变为「大淮海」。
救不救黄维,这个问题又抛给了杜聿明。
杜聿明的想法还是
不救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
战场态势、兵力对比、士气都已不能满足救援黄兵团的需求。
在处处被动挨打、时时处于被分割包围的情况下,杜聿明难有回天之力。
杜聿明
决心按计划继续
向永城撤退,
并且
切断与南京的电报、电话联系
,以免撤退计划受到蒋介石的干扰。但是千算万算,杜聿明漏算了
蒋介石
仍有
空投手令
这一条。
「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维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图片10]
杜聿明的心彻底凉了,感叹
蒋介石手握三军之权而不知三军之重
,不想承担战役失败的历史责任的杜聿明在百般无奈之下回军救援黄兵团,最终
被围困于陈官庄。
战后的感慨
在电影
【决战之后】
里,当时身处功德林的杜聿明与一众国军高级将领复盘淮海战役时说到:
「诸多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蒋介石的决心一变再变。一变黄伯韬兵团被歼,二变丧失了十二兵团,第三次改变决心,整整导致了全军覆没。」
[图片11]
如今棋局终了,我们回头再看杜聿明的决策,是有相当的可行性,但是奈何国军从里到外烂了个透彻,
大厦将倾,早已经是独木难支。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