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林彪虽然没有参加渡江战役,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毛主席欣然采纳

2024-07-12历史

经历了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民心所向、捷报频传,解放军队伍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增长到四百万人,国民党军队实力大为消减,主力几乎丧失殆尽,渡江战役之前能用于作战的部队只剩下一百多万,并且是零散分布,已经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因此国民党用三个月的时间建起千里长江防线,他们想凭借长江天险和美英的支持作为「和平谈判」的资本,实现「隔江而治」。

长江自古以来就被兵家视为天堑,再加上国民党手里的残存兵力确实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如果解放军想要渡江,只能从中下游地区寻找突破口,中游河道宽阔、水流平缓,下游自江阴往东水面更宽,到了汛期江水猛涨、风高浪急,所以国民党认为解放军不宜偷渡,他们把兵力集中在江阴以下防守,而南京上下游只有少数部队应急。在汤恩伯自以为是的部署下给了解放军渡江的机会。

我党军委一面派出侦察兵收集敌情与地形,一面抓紧演练乘船战斗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量和计划之后,确定在江阴至芜湖段渡江,分两路钳形攻击南京,在渡江时还可以利用长江内的江心洲作为部队缓冲过江的跳板,在牵制与突击的配合下,最终形成四面合围南京的战役目的。为了保证顺利渡江,解放军组成东、中、西三个兵团,分别牵制南京、截断宁杭公路、突破安庆东西地段,这样才能有效分割、围歼敌军。

中央军委除了制定出作战计划之外,还进行了「政治过江」、「思想过江」整训工作,以此消除官兵因为之前频传告捷而产生的轻敌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想让官兵克服畏难心理障碍。渡江战役确实存在难度,但解放军不会因此而退却,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渡江训练,力争将士人人学会游泳,使渡江整体战斗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蒋介石以为有了长江天险可以保自己平安,甚至想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殊不知我军早已做好了渡江的打算,毛主席认为:要彻底、干净消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这次渡江战役没有四野参战,一向以谨慎出兵的林彪从不打无把握之仗,就在渡江部队进行紧张的渡江训练时,林彪虽然没有参加渡江战役,可他也在思考渡江战役如何攻打才能把伤亡缩减到最少。

林彪之前在东北休养时,看着松花江水就已经想到长江的渡江战役了,他闲暇无事时让人找来木板进行加工,很快按照他的思路做出了一个三角形状的木板,之后他让人把三角木板绑在身上,果然可以在江水之中自由浮走,不用再担心沉没事件发生,而且还能提升身体在水中的稳定性。

之后他还做了多次试验,如果军队要全副武器前行的话,可以适当增加三角木板的面积,这样就能保证人与武器装备均不会在水中下沉。林彪利用木质可以飘浮水面的原理增加人与装备的浮力,以此保证解放军可以顺利渡江,并能有效减少伤亡。在渡江战役打响前,林彪向毛主席发电说明了这个想法,毛主席得知后认为是个好主意,并欣然采纳。

林彪在电文中还建议,在不能使用船只的情况下,使这个方法最佳,解放军百万渡江,一方面没有那么多的船只,另一方面坐船渡江目标太大,在紧急与危急时刻,使这用方法会有奇效。通过林彪的建议内容可以看出,他是个心思缜密之人,虽然没有参与渡江战役,他仍然会习惯性思考利于作战的最佳方法,难怪会在十大元帅之中位列第三,他的军事才能是值得认可的。

当时参战的二野、三野在上级的命令下积极准备木质三角板,以此保证渡江战役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在制作三角木板时,还有将士根据这一原理做了很多简易的「救生圈」,是用草绳编制而成。在全军总动员之下做出了大量的三角木板和简易「救生圈」,只是当战役打响之后,才发现高估了敌人的作战能力,他们没想到解放军能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作了象征性的挣扎之后便束手就擒。

渡江战役最终胜利是民心,在民心所向的大环境中解放军必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同时也离不开优秀将领的领导,在他们运筹帷幄之下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虽然之前准备的三角木板和救生圈没有都派上用场,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有备无患总是必要的,这也是林彪为渡江战役所做出的一部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