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
也就是在两天前,辽沈战役刚刚落下帷幕,东北局势逆转以后,国民党军不仅仅是损兵折将,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也成为了一支可以随时驰援全国各大战场的机动战力,尤其是临近的华北战场,更是首当其冲,蒋介石急匆匆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也是希望能够想出一个好办法,能够缓解华北的危局。
距离淮海战役的爆发,也不过仅有两天的时间,国民党军在华东地区还屯有重兵,如果令傅作义率大军南下,这样国民党军就能保存实力,平添一支生力军,为此蒋介石在会议中,许傅作义为东南军政长官。
当然傅作义本身不愿意率领大军南下,特别是作为晋绥系中独立出的将领,傅作义能拥兵数万,下辖几个省的军政大权是不容易的,傅作义深知蒋介石的政治手腕,为此极力推辞,为了让蒋介石打消令其南下的主张,傅作义提出依据,东野各个部队刚刚结束大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休整,短时间内不会率军南下。
事实上我军华北地区的部队,不足以单独决定华北地区的战事,从1947年开始党中央就考虑了这一点,开始将华北以及东北作为全盘考虑,令华北地区的部队配合东北作战,甚至还将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野战军管辖,傅作义虽然不知道我军实际部署,但至少在兵力上,傅作义还是占有绝对优势,他想通过固守平津的方式,等待时机慢慢变化。
判定东野不能迅速入关,是傅作义敢于等待时机的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一开始蒋介石强令傅作义南下,后来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在11月4日南京军事会议以后,蒋介石不仅同意傅作义继续固守平津,甚至还为其增添了6个师,虽然大多数都是空有番号,而无实际兵额,但这无形中也给了傅作义很大的权限,回到北平以后,傅作义立刻着手组建着6个师。
只是傅作义没有想到的是,东野能迅速挥师入关,双方一开始在战略布局上就有很明显的差别。
另外还有最关键的一点,蒋介石之所以忽然改变态度,也是因为11月4日召开的军事会议,根据军令部部长徐永昌的日记中记载,蒋介石在会议中预测东野接下来的军事部署是:
「必先直驱热河,继而察、绥,即控制内蒙以安定外蒙,然后再对平津」
说白了蒋介石认为,即便是东野能迅速入关,那么首先解决的地区也是以控制察、绥,控制内蒙、外蒙,然后再对平津下手,蒋介石以为,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面,华北战局必然还会发生变化。
徐永昌认为,蒋介石之所以做出这个错误的判断,主要是源于苏联的影响,蒋介石觉得,东野在控制了东北以后,必然已经获取了苏联的直接支持,那么接下来的战略布局上,也应该是以安定侧后方向为主,此时淮海战役尚未开打,虽然山东已经获得了解放,可徐州还囤积着数十万的国民党军,蒋介石认定,东野即便是挥师入关,也该考虑徐州战场上国民党军的问题。
蒋介石在对有关平津战事的分析上,考虑了苏联原因非常多,而对我军的战略意图,通常也是以代入的方式,先入为主的认为我军应该的做法,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战略分析,事实上就连蒋介石自己也承认,事关中国的前程命运,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任何一方的态度,都不能决定中国历史的走向。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