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65年陈诚病逝,临终留下三条遗嘱被公布,总理:陈诚是爱国的人

2025-01-05历史

前言

1958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在讨论大陆和台湾问题时提到陈诚,认为他是管理政治的好手,并希望他能够过来中央工作。陈诚是蒋介石最忠实的追随者之一,多年后他开始怀疑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认为这对国家和民族都不利。1961年,陈诚受到美国邀请去访问,美国企图拉拢他并破坏中国的统一。毛主席和周恩来看出了美国的阴谋,通过电报告知台湾当局要团结一致,不被美国的陷阱所迷惑。陈诚立即回电表示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民族大义。最后,陈诚在临终之际留下了三条遗言,引起了台湾方面的质疑,但周恩来认为这展现了他对中国未来和平发展的深思熟虑。


陈诚事迹

陈诚,1898年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字辞修。他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寒,但陈父重视孩子的学习,坚持让陈诚接受教育。陈诚先后就读于高市小学、丽水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和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1918年,陈诚通过保定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的前身)的入学考试,进入了黄埔军校。初入军校时,陈诚决心要建功立业,但他在众多学生中默默无闻,长相也不突出,蒋介石并没有注意到他。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一切,蒋介石与陈诚相识,瞬间引起了蒋介石对他的兴趣。


有一天晚上,蒋介石前往学生宿舍巡查,他发现一间房内有微弱的灯光,以为是某个学生没有按时休息。他走进房间,看到一个学生正在灯光下读书。蒋介石看到书封上写着【三民主义】,这让他气消了一大半,甚至有些高兴。他开始留意这个学生,对他的第一印象非常好,询问他的名字。陈诚紧张地回答自己叫陈诚,是来自浙江的学生。得知陈诚是自己的同乡,蒋介石对他更加关注,将原本准备训斥的话吞回肚子里,嘱咐陈诚注意休息后离开了宿舍。


第二天早晨,蒋介石在早操结束后宣布一项重要决定。他说:「有的学生勤奋刻苦,这样的人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希望大家来到这里,都能够学有所成,建立功勋。陈诚同学,学习十分努力,升任至炮兵队长,军衔少校,以资鼓励。」对于蒋介石的重视,陈诚感到惊喜和欣慰,这意味着他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和青睐,前途不可估量。1924年10月,苏联提供了一批火炮给广州,蒋介石带领陈诚等军官前往视察。蒋介石询问陈诚是否想担任特务队队长,相比陈诚现在的职位,特务队队长职位更高一些。


面对这两个职位的选择,陈诚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官衔次之的连长。这个选择让蒋介石对他刮目相看,陈诚不仅学习刻苦,为人从容不迫,而且不图功名,是个有潜力的人才。在北伐战争中,陈诚与蒋介石一同南征北战,经历了生死考验。一次战斗中,陈诚所在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300多人,其中三位营长一死两伤。陈诚带领着这些士兵坚决抵抗,宁死不降。最后,陈诚率领一支奇兵绕道敌人背后,形成夹击之势。尽管己方人数不多,但他们以必死的决心投入战斗,迸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让敌人措手不及。最终,这场战斗逆转为胜利。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陈诚不仅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更是战场上的英勇将领。


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党第十七军被裁军并缩编为第十一师,陈诚担任副师长。后来,这支部队成为陈诚的亲信部队之一,他们是「土木系」部队中的「土」。在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委派陈诚担任重要职务,他晋升为第十八军军长、上将,并兼任第十一师师长。陈诚以取得的胜利回报蒋介石的信任。陈诚成为国民党内的第二号人物,被人们称为「小委员长」。虽然蒋介石性格多疑、善变,但一直非常看重陈诚。陈诚能够稳居国民党中的第二高位,并非仅仅靠运气。陈诚之所以能长期占据这一位置,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陈诚出身于黄埔军校,是蒋介石的亲信之一,他和蒋介石都是浙江人。我们知道蒋介石与宋美龄没有子嗣,陈诚娶了宋美龄的干女儿,因此与蒋介石的关系更加亲密。


其次,陈诚长期担任蒋介石的副手,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尽管他们有时意见不合,但陈诚始终以蒋介石的意见为主导。只要是蒋介石做出决定,陈诚都会坚定地执行。最重要的是,陈诚具备出色的能力。在长征中,他是敌军头疼的将领之一;在抗日战场上,他几乎参与了每一场重要战斗。陈诚随蒋介石撤退至台湾后,管理台湾政治时也表现出色。在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软禁,陈诚也被扣留,这进一步凸显了陈诚与蒋介石的密切关系。


陈诚与蒋介石闹翻

陈诚一向对蒋介石言听计从,但有一次,陈诚几乎与蒋介石闹翻。那是因为蒋介石抓获了邓演达,并下令将他处决。陈诚多次上书蒋介石,希望能够留下邓演达一命,但蒋介石却没有听取他的劝告,最终邓演达被杀。陈诚心灰意冷,写下了辞职信,打算离开国民党。这让人不禁好奇,陈诚与邓演达之间究竟有何情谊,以至于陈诚为了他几乎与蒋介石闹翻?回溯到早年,邓演达是陈诚的上级领导。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时,邓演达是工科6期,而陈诚则是炮科8期。1923年,陈诚还在浙军中担任排长,通过一位同学的介绍,陈诚认识了邓演达,并随他南下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粤军。


1923年5月,陈诚跟随邓演达参与了西江战斗。在那次战斗中,陈诚不幸受伤,邓演达不顾生命危险,亲自指挥作战,将陈诚送到安全地带。对于陈诚来说,邓演达拯救了他的生命,建立起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1924年5月,黄埔军校正在筹建之际,陈诚再次跟随邓演达来到军校。邓演达担任训练部副主任,而陈诚则在他的手下担任小官。邓演达对待陈诚如同亲兄弟般,关心备至。陈诚也对邓演达怀有特殊的感情。邓演达个性鲜明,有着明确的是非观,工作作风严谨朴实,怀有伟大的理想。他的激进革命精神给陈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情感已经超越了上下级的关系,成为生死之交。


然而,蒋介石背叛了大革命。1930年,邓演达等革命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也即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旨在推翻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专制独裁,继续孙中山的大革命。这时的陈诚正身处「围剿」红军的前线,由于在中原大战中立下了战功,他已经被蒋介石提拔为第十八军军长。邓演达对蒋介石的背叛深感义愤,他坚信蒋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专制独裁,违背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必须推翻他。邓演达与蒋介石势不两立,形成了明显的对立。然而,陈诚与邓演达有着不同的立场。陈诚受到蒋介石的信任,多次得到蒋介石的提拔。对于蒋介石已经背叛革命的事实,陈诚的认识并不充分。陈诚在内心对蒋介石还存有感激之情,不愿轻易背叛他。陈诚尚未意识到邓演达的意义,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


邓演达曾劝陈诚与他一同起义,邓演达说:「你要么就将我绑在身上,把我送到蒋介石面前献功;要么你就带领你的部下与我一同反蒋!」邓演达以为陈诚会选择后者,但他小看了蒋介石在陈诚心中的地位。陈诚既不愿出卖自己的老大哥,也没有勇气与邓演达一同起义。面临两难选择,陈诚选择了逃避,没有做出任何选择,回到「围剿」红军的前线。1931年8月,邓演达准备好后,发动起义,担任总指挥。正当邓演达准备离开上海之时,他却被叛徒出卖并被捕入狱。而陈诚远在江西前线,得知邓演达被捕后,不顾政治风险,急忙给蒋介石发电报,希望他能看在黄埔军校的情分上,留下邓演达的性命。


蒋介石收到电报后回电,保证会宽大处理邓演达。陈诚对蒋介石的话深信不疑,毫不担心。然而,蒋介石却秘密下令处死邓演达,尽管他要求不得泄露风声。远在江西吉安的陈诚甚至听闻邓演达被判死刑的传闻。陈诚无法相信,连发两封电报,为邓演达求情。然而,11月29日,在南京麒麟门外,邓演达被蒋介石处决。这个消息传到陈诚所在的十八军,他震惊不已,泪水流下。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一封请辞信,表达了自己的愧疚和对恩友的无颜面对。


抗日战场的陈诚

国民党内有很多人建议蒋介石对陈诚采取行动,但蒋介石却坚定地相信,他在陈诚心中的地位,相信他不会轻易背叛自己。蒋介石展示了一种「难得糊涂」的一面,回电陈诚让他继续工作,相信他与「叛党」无关。在那次起义失败的主要领导人邓克敏为了躲避蒋介石的追捕,曾前来陈诚的军中避难。陈诚妥善安排了他的离开。陈诚在抗日战场上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他担任过国民党重要职位,如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司令员和军政部长等。他带领着百万国民党官兵南征北战,成为正面战场上的重要指挥官。


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期间,陈诚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其中最著名的是淞沪战役和武汉保卫战。在淞沪会战爆发前一个月,陈诚向蒋介石力陈,表示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中日和平是不可能的。现在应该迅速整军,全力投入抗日战争。他建议蒋介石在日军进犯长江之际,清剿日本在中国租界区的部队,以防后患。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急忙请陈诚前往南京商讨对策。陈诚在南京只待了一天,便与熊式辉前往上海,观察战场的敌情。熊式辉直言中国与日本的交战中,根本没有还手之力。陈诚立刻反驳道:「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也不是能否打过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打,日寇肯定会以最快的速度蚕食中国,我们不打,就亡国了!我们沿着长江仰攻对我军有利,也不一定会输。」


1937年8月24日,陈诚率领部下加入淞沪战场。日军装备精良,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国军伤亡惨重,即使付出惨痛的代价,也只能阻挡日军的进攻,无法将其全部歼灭。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上海最终失守。国军伤亡约为20万人,击毙敌军的数量达到7万余人。尽管国民党精锐部队遭受了沉重打击,但他们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陈诚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生死与共的英勇精神,多次身先士卒,士兵们看到领导官员不畏生死,也纷纷愿意以身殉国。1938年,陈诚出任武汉卫戍总司令,后来成为第九战区的司令长官。在武汉保卫战中,最值得回忆的是万家岭战役。国军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策划着反攻。从6月到10月,敌我双方在战斗中共投入了150万兵力。战斗结束后,国军伤亡超过40万人,日军伤亡超过20万人。


台湾政绩

1948年,陈诚因为身体不适,在医院接受了手术。手术后,他的情绪较低落,不愿复出。然而,他最终前往台湾担任省长,没有想到台湾最终成为国民党的最后一块退路。陈诚接任台湾省主席后,带着在东北战场上的阴影开始治理台湾,并下定决心要将台湾治理好。他表明:「台湾不是日本人遗留给我们的,这片土地是台湾同胞五十余年的心血,是千万中国人从日本人手中收复回来的。我如果不能将台湾治理好,将会愧对先烈,也无颜面对子孙后代。」陈诚初到台湾时,首先颁布了入台管制政策。陈诚的儿子回忆道:「父亲出台这个政策是为了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潜入台湾进行破坏。正是因为这项政策的实施,限制了部分国民党官员的出行。」


随着国民党主力部队抵达台湾,陈诚制定了部队入台的新规定,禁止他们干扰台湾的正常运转。1949年2月,陈诚决定实施土地改革政策,颁布了「三七五减租」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地主的收入,保护了佃农的利益,极大地改善了底层农民的生活质量。此外,陈诚还颁布了许多利民的政策,包括货币制度改革、粮食增产和地方自治等。在陈诚的领导下,台湾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得到了快速发展。1949年,蒋介石在大陆战败后决定在台湾养精蓄锐。他在前往台湾的途中,首先给陈诚发了一封电报,表示自己即将平安到达台湾。然而,陈诚24小时未回电,蒋介石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全。原计划在台北登陆的蒋介石临时改变计划,在高雄登陆。高雄并不在陈诚的控制范围内。蒋介石登陆后,他问身边的孙立人:「这个地方安全吗?」孙立人回答道:「有我们的保护,不会有意外。」尽管如此,蒋介石仍然表现得像一只惊弓之鸟,处处担心着可能的危险。


周恩来致辞

1965年3月5日,陈诚因肝癌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台湾乃至整个中国政治舞台带来了深刻的哀思。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陈诚留下了三条重要的遗嘱,这些遗言揭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以及他的坚定爱国情怀。陈诚一生都致力于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崛起。尽管他在国共内战中属于国民党一方,但他的政绩和贡献无可忽视。他在台湾担任省长期间,积极推动各项改革,包括土地改革、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完善。他以身作则,深受台湾民众的尊敬和爱戴。在他临终之际,陈诚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他深知国家的艰难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他写下了三条遗嘱,希望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国人和党内同志。


首先,陈诚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同心协力,共同完成国民革命大业。他意识到,国家的命运不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党派,而是需要全体国人的共同努力。他希望人们摒弃地域之见、性别之别和年龄之别,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奋斗。其次,陈诚强调团结和患难与共的重要性。他提出,无论地域如何分割,人们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他强调,台湾和大陆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共同携手,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陈诚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


最后,陈诚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他希望党内同志能够保持团结,坚持党的理念和原则。他认为,党的团结是实现国家繁荣的关键所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陈诚的遗嘱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拳拳之心。他的离世让人痛惜,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周恩来在得知陈诚病逝的消息后,表达了对陈诚的敬意和哀思。他称赞陈诚是一个爱国的人,对他的早逝深感遗憾。陈诚的离世使国家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伟大的爱国者,但他的精神将激励后人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结语

陈诚的遗嘱虽然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它们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领导者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遗言不仅是对他个人人生的总结,更是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的思考和期许。陈诚用他的行动和遗言,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爱国奉献的榜样,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