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春日潮流宝典!看【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众生如何玩转穿搭?

2024-03-21历史

本 文 约 5200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缓缓展开【清明上河图】,千年前的城市昌盛尽收眼底。大街小巷店贾充斥,商铺林立、楼馆遍地;汴河之上舟船相接,川流不息。这幅传世画作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能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东京汴梁以宏观视角体现,而且,只要你愿意仔细赏析这宏景之下的芸芸众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繁华的细节:

东京城里有家脚店 (供人歇脚的小饭馆) 门口,一位身穿背心、腰系围布,下着窄口裤的伙计手端食盒,似乎正在给客人送餐。此人被称为大宋东京「外卖小哥」,场景与【梦粱录】记载「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的宋代商业城市景象高度相符。顺着外卖小哥向北望去,是一座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的拱桥跨越汴河,摆摊者、骑马者、赶驴者皆拥挤在这座拱桥之上,人群擦肩接踵,络绎不绝;再看向汴河之畔,一艘满载货物的船只靠岸停泊,穿着短装、打着赤脚的码头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卸货……

【清明上河图】 (局部),北宋,张择端,绢本设色,纵 24.8厘米,横 52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街头艺人的装束

在商业繁荣的宋代城市里,为了兜售货物,商贩们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总不乏一些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十分熟悉的套路,例如自称什么「祖传秘方」制出的灵丹妙药,扯虎皮做大旗,坑蒙拐骗。宋朝也有这样的奸商,可能还被编成了杂剧加以讽刺。

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幅南宋时期的绢画,这两幅画为散册,既无题识又无作者。周贻白、廖奔等戏曲史学者对绢画进行考证后,认为是宋时的杂剧宣传画,类似于广告图,并给它们分别命名为【眼药酸图】和【杂剧图】 (又名【打花鼓】)

(左) 【眼药酸图】,南宋,现藏故宫博物院。画中一共两人,左方一人似由女演员扮演,装束非常奇怪,头戴皂色奇特高帽和穿橙色长袍,前后挂满绘有眼睛的幌子,意在表明其身份是卖眼药的郎中。

(右) 【眼药酸图】复原照 出镜\白云 周瑞麒 摄影\许晋熙 服装道具制作\白云

【眼药酸图】是杂剧【眼药酸】的宣传画,较有特色。画中一共两人,左方一人似由女演员扮演,装束非常奇怪,头戴皂色奇特高帽和穿橙色长袍,前后挂满绘有眼睛的幌子,尤其是斜背的药袋表面更有浓眉精眸的一只大眼。如此多的眼睛幌子足以劝退密集恐惧症者,但此人的装扮却是为了告诉大家,其身份是一卖眼药的江湖郎中。右方一人身穿圆领窄袍,手臂上似有文身,打扮非常市井,身份地位应属于底层平民或军士,头戴一种略夸张的巾帽,可能是为了舞台效果而设计,他正用右手指着自己的眼睛,似在诉说病情,手执有一长条板状物。

值得注意的是,此人后背部分的短衫上插着一把一分为二的扇子,扇面隐隐能看到一个字,周贻白判断是「净」字,廖奔认为是「诨」字。两个字不同,决定了画中人角色属性不一样。若是前者,此人就由副净扮演,江湖郎中则由副末扮演的酸。后者则反之。【眼药酸】的「酸」字往往指穷酸迂腐的秀才类型的人物。有学者推断,这幅画的内容,可能讲述的是一个招摇撞骗的江湖郎中坑人,坑到一个兵油子身上,闹出一系列笑话的喜剧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者可能是对当时奸商们搞出各种骗术行为的讽刺。

【杂剧图】 (局部)又名【打花鼓】,南宋,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中女演员外面所穿的服饰应为一件男装。

在宋代,杂剧是一种备受欢迎的演出形式,它综合了表演与歌唱的滑稽戏,无论在宫廷还是市井都有很高地位。宋杂剧盛行于东京汴梁,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又将这种表演形式带到临安,浙江温州永嘉兴起的杂剧,吸收了北方原有的表演形式,又融合当地民间说唱技艺,逐渐形成「南戏」。而北方金国统治地区的杂剧仍在流行并发展。除了画作,在宋代墓葬出土的砖雕上也常会有表现杂剧题材的图像,例如河南温县宋墓出土的砖雕上有不少表现杂剧演员的形象,他们穿着较浮夸的服饰,男子头上的幞头似为演出用的样式。

(上) 【杂技戏孩图】,宋,团扇,绢本设色,纵 20.4 厘米,横 20.4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的街头艺人全身挂满 19 件乐器,吸引了两名孩童。

(下)仿宋代街头艺人装束复原照 出镜\雪朔 摄影\丸仔

通常和【眼药酸图】一起被研究的另一幅【杂剧图】 (【打花鼓】) ,也能印证这种表演服饰特色。【杂剧图】也是两人,皆为女子扮演,右边女子身上巾帽饰以大花,身穿对襟褙子,腰后插一扇,上书「末色」,扇面从中间裂为二,与【眼药酸图】出现的扇子相同,推测可能是末色专用之道具,用以点明角色。左边女子似乎男女装混搭穿着,脚上似束有绑腿。

宋代时,杂剧通常在围有彩绘栏杆的舞台上表演,这种舞台也被称为「勾栏」。但这种待遇并非每个艺人都能享受,那些没有资格上勾栏表演的人,只能在市井街头临场表演的街头艺人,被称为「路歧人」。宋代画家苏汉臣的【杂技戏孩图】里从细节上描绘了一位全身挂满19件乐器的「路歧人」正在表演、两名孩童被深深吸引的场景。

货郎的生意头脑

尽管【眼药酸图】 【杂技戏孩图】等画里艺人为了表演效果,服饰会显得夸张,但其实与【东京梦华录】里「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的记载符合。尤其是那位全身挂满眼睛的江湖郎中,生怕别人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艺术只是生活的夸张化体现,在杂剧舞台之外的现实社会,宋代郎中的装扮虽然比那位卖眼药的江湖郎中朴实得多,但也一定会带上具有身份标识之物。

(左) 【村医图】, 南宋,李唐,纵 68.8 厘米,横 58.7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医者腰间系有药囊,站立在他身后的药僮侧腰间插着醒目的膏药幌子。

(右)宋代医者装束复原照,携带膏药幌子,让人能一眼得知他行医者的身份 出镜\雪朔 摄影\丸仔

宋代画家李唐的【村医图】就描绘了乡间一位医者在树荫下给病人进行针灸的场景。画中的村医头戴矮巾 (明代被命名为「老人巾」) ,身穿短褐,脚蹬草鞋,衣裤上打满补丁,显然生活很清贫。仅从服饰巾帽来看,这位医者与其他庶民没什么区别,但若注意细节,能看到医者腰间系有药囊,站立在他身后的药僮侧腰间插着醒目的膏药幌子,身上也带有类似物品,正是这幌子让人能一眼得知他们行医的身份。【村医图】里其他人物和场景,生动再现了宋时农村的一角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将视角从悠然古朴的乡村移回人声鼎沸的城市商业街。无论是灯火辉煌的汴梁,还是歌舞升平的临安,走在摩肩接踵的街道上,总能时不时看见一些穿着夸张服饰的人。或许他们是正在敲锣打鼓、表演杂剧的「路歧人」,但也可能是另一个更常见的职业——向行人兜售货物的货郎。

今天存世的宋代绘画,有大量表现市井货郎这个题材的作品,具代表性的有苏汉臣 (传) 【货郎图】,李嵩【货郎图】 【市担婴戏】以及佚名宋画【岁朝货郎图】等。这几幅作品中,以苏版【货郎图】细节最多,画中是一位推车兜售玩具的货郎,他身穿绿色交领半臂衫,脚上穿靴,巾帽上饰以红抹额和花朵,造型颇为夸张。更吸引人的是货郎推车上琳琅满目的玩具,挂有木叉、帽子、围巾、布兜、小风车、拨浪鼓、花篮、糖葫芦、花灯笼、各种佩饰等,连货郎肩上、腰间和背后都挂有货物,多达百余种。几名孩童被这品类繁多的货郎车吸引,围绕在一旁嬉戏,而老货郎则一手推车,另一只手指着小花鼓招引周围的孩童,构成一幅热闹、紧凑而又充满趣味的欢快画面。

(左) 【货郎图】,北宋,苏汉臣,绢本设色,纵 159.2 厘米,横 97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是一位推车兜售玩具的货郎,他身穿绿色交领半臂衫,脚上穿靴,巾帽上饰以红抹额和花朵,造型颇为夸张。更吸引人的是货郎推车上琳琅满目的玩具。

(右)宋代货郎装束复原照 出镜\雪朔 摄影\丸仔

另一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佚名宋画【岁朝货郎图】,画中货郎与苏汉臣版高度相似,这位货郎同样身穿绿色半臂交领衫,头戴青巾,他的小推车上同样是琳琅满目的玩具,周围吸引来一群孩童。李嵩的【货郎图】虽然不能看清货郎衣服颜色,但能明显看到他全身上下挂满货物,就连头巾上也插着各种小玩具,装扮非常醒目浮夸。

其实并非所有小贩都会穿得如此招眼,例如【清明上河图】里的卖茶人、食品商贩、伞商贩以及【茗园赌市图】里临安天街卖茶夫妇等,都穿着较为朴素。这些装束夸张的货郎,基本主卖杂货,而且货物里玩具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精准抓住小孩子的喜好,利用全身挂满小玩具的醒目装束,总能成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古画中的货郎从穿着到行为,都充满了市井人民做小生意的智慧。

所以走街串巷的货郎身边,总有不少孩童围绕,而这些作品也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宋代服饰的一个新体系——童装。

「童装」兴起

童装是一个现代概念,古人并没有专门成体系为儿童设计服饰,他们所穿衣服就是成年人的缩小版。不过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宋画里的儿童在衣着、化妆方面不同于成人。尽管当时没有童装这一说法,但宋人在实际生活中给孩童制作和选择衣服时,已经形成一套穿衣体系。

宋画【冬日婴戏图】里描绘了两姐弟在庭园嬉戏的场景,画中姐姐穿着右衽镶边素色长袍,腰系红色绸带,服饰很像宋代文人常穿的道服,而弟弟则身着对襟衫。比较有特点的是两名孩童的发型,女孩头发盘成左、中、右三个发髻,男孩则是满头发髻,这种发型在古时又称为「满头吉」,是孩童里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前文提到李嵩【货郎图】里的孩童展现出更为多元的发型,有的剃光头顶在两侧梳发髻,也有的直接梳成双髻,还有剃光周围头发,在头顶梳两髻。

这些五花八门的孩童发型可以用到多久呢?成人礼之前都可以。按照宋代规定,男子15岁,女子13岁以上,即可以举行成人礼,「并听婚嫁」。宋人的童年是短暂的,但在这个时期里,他们在穿衣方面却可以很放肆:首先,宋代子女行成人礼 (男冠礼,女子笄礼) 前,孩童的发型没有固定形式,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任意发挥,想怎么搞都行;其次,孩童服饰没有男装和女装的区别,颜色也不犯禁,多以比较鲜艳的布料制成童衣;第三,孩童装束没有特定形式,例如【蕉荫击球图】里,我们甚至能看到一名头戴方巾,身穿开衩长衫,正在玩球的孩童,俨然一幅小大人模样。这就类似今天不少父母会给孩子定制几套小西装一样。

不过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孩子不得不早早就开始自谋生路,尤其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兴起后,书童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些孩子大多属于少年,但还没到举行成人礼的年纪,而他们的穿衣打扮就不能再像其他孩童那般自由。其实书童也没有特定装束,他们穿衣通常也取决于服务主人家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因素。普遍情况下,书童所穿服饰有圆领窄袖和交领短褐这两种。一些乡下财主家的书童穿着则更为寒酸,有的甚至只有上衣,没有裤子与鞋。还有前文写到的【村医图】里,那名医者身后也有一位举幌子的僮仆,他与医者一样,皆衣衫褴褛。

在【清明上河图】里,能看到繁华的汴梁城里有很多这样的僮仆:某骑马者面前,行走着一个牵马的僮仆;就在他们旁边,正好有一位用扇子遮面的读书人路过,而他身后也跟着一名书童,他们都穿着简单的短褐。而另一些被父亲带着出来逛街的孩童,穿着上则明显不同:一名骑在老爸肩上的小孩,头发周围剃得光溜溜,只留头顶一撮,但看不清服饰;另一个带娃场景里,一名小孩正被大人扶着走路,这名孩童几乎为光头,穿着其他宋画里孩童身上常见的对襟衣。无论是僮仆,还是一般孩童的基本着装,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

【蕉阴击球图】 (局部),宋,绢本设色,纵25 厘米,横 24.5 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中右侧的小男孩头戴方巾,身穿长袍,俨然「小大人」模样。

【冬日婴戏图】 (局部),北宋,(传)苏汉臣,纵196.2厘米,横107.1厘米。描绘两姐弟在庭园嬉戏的场景,表现了宋代孩童的穿衣风格和发式。

比较遗憾的是,这些代表着大众,最具有烟火气的服饰,很难在考古中被发现。因为中国人自古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即便是平民家庭,人在去世后所穿的服饰都会选择较为隆重的盛装下葬,这就导致与前代各种画作里主要表现上层贵族生活的情况不同,这些市井里最普遍的衣服,反而很难留存下来。

幸运的是,宋代城市商业兴起的同时,文化艺术亦井喷式发展。绘画方面,不同于唐代基本局限于帝王将相、贵族生活或宗教神仙题材,宋代对人自身价值的重视以及人文关怀的提升,让这个时代的绘画题材更为多元,画家们也开始关注生活在基层的民众。所以宋朝不仅产生了【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风俗画巨作,还涌现出大量反映市井烟火、众生百态的绘画作品。这些细腻精美的传世画,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宋代生活化服饰在实体文物方面稀少的缺憾。

本文改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2月下,原标题为【走进【清明上河图】 看市井众生如何穿衣】,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周渝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 张斌

推荐

自先秦时

中国人或为纪念盛大的活动

或为敬告后世来者

便开始将文字刻于石上

以求「昭昭千载」

堪称不朽的史书。

多少史书失载的鲜活人物,也依靠这一方石头,重现世间

本期,让我们走进先秦至东汉

感受这一时期石刻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2000多年前,秦汉王朝的恢宏气象,至今灿烂

点击下方封面,即可购买

↓↓↓

在看 」的永远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