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振华是一位开国上将,也是我国海军的杰出创建者之一。他在建国后担任了军委副秘书长的要职,但在邓公复出的关键时刻,他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尽管这使他受到了邓小平的三次批评。然而,这并未动摇他的决心和信念。
(苏振华)
1976年10月,那个曾经猖獗一时的小集团终于被彻底粉碎。在这个关键时刻,苏振华被委以重任,派往上海负责清除该集团的残余势力。他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前往上海。
到达上海后,苏振华迅速展开行动。他凭借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决心,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成功地瓦解了残余势力,彻底清除了小集团在上海的影响。中央对苏振华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继续委以重任。他在上海担任要职期间,致力于推动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振华)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汪东兴与苏振华并肩站立,成为华国锋坚定的支持者。他们深知,华国锋肩负着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重任,因此他们毫不动摇地给予他全力支持。
在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上,苏振华以坚定的语气表示:「我们对待华主席,必须如同对待毛主席那般,充满敬意,坚定不移地支持他,深信他的领导能够引领我们走向光明。」这番话语,不仅表达了他对华国锋的深厚信任,更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然而,当邓小平复出的议题被提及时,苏振华却并未盲目跟从大众的声音。尽管叶剑英、李先念、陈云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领导人都对邓小平的复出充满期待,但苏振华却选择了保留自己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他与邓小平之间缺乏深厚的情谊——事实上,他们曾并肩战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那他为何不同意邓公复出呢?之后都做了什么?
(邓小平)
在那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苏振华对邓公复出一事持有审慎的态度。与部分急切期盼邓公归来的老同志不同,他更倾向于华国锋「时机需恰当,不可操之过急」的观点。他坚定拥护「两个凡是」的路线,对华国锋的领导深表信任,即便在邓公即将复出的风声日紧之时,也未曾动摇。
但历史的巨轮终究会按照它的轨迹前行。邓公的复出,成为了不可逆转的事实。面对新的政治格局,苏振华没有选择逃避或退缩,而是收拾心情,继续投身到国家建设中。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眷顾这位忠诚的战士。在邓公复出后的日子里,苏振华在政治和管理层面连续犯了三次重大失误,这也使他成为了邓公点名批评的对象。
(苏振华)
首次失误,源于他对「两个凡是」路线的坚定执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路线已经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产生了偏差。但苏振华却未能及时察觉,依旧坚持原有的路线。邓公在洞悉这一切后,对苏振华进行了严正的批评。
第二次失误发生在1978年,那起震惊全国的广州号驱逐舰爆炸事件。事故造成130多名海军官兵牺牲,调查结果更是令人震惊——竟是由前任水污长的个人报复行为引发。作为当时的海军政委,苏振华无疑需要对此承担一定的责任。邓公对此事高度重视,并公开对苏振华进行了批评。
同年,苏振华再次犯错。他未经中央批准,便擅自筹备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海上阅兵,计划出动120艘舰船以展示国威。但此事很快被罗瑞卿得知并上报给了邓公。邓公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叫停了阅兵计划,并对苏振华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苏振华)
接连的三次失误和邓公的批评让苏振华深感自责和压力沉重。加上年岁已高,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在1979年2月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享年67岁。
邓公在得知这一噩耗后深感痛惜,他反思自己之前是否对苏振华过于严厉。为了表达对这位老同志的敬意和哀悼之情,邓公亲自出席了苏振华的追悼会,并下令天安门广场降半旗致哀。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邓公对苏振华的尊重与怀念,更是对这位忠诚战士一生贡献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