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6日,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径直来到馆长张力的办公室,向张馆长做了自我介绍:他叫张闾实,是张作霖第六子张学浚之子,现任台湾高尔夫之旅杂志社总编辑。这是他第一次来沈阳,他想去祭拜一下他的爷爷张作霖的墓地,但却不知道爷爷的坟在哪里,这才产生了来帅府博物馆求助的念头。
帅府博物馆的「不速之客」
张力馆长并没有轻易相信眼前这个陌生人讲的话,因为在工作中,他遇到过好几位冒充张作霖后人的骗子。如果眼前这个人真的是张作霖的后人,帅府博物馆自然应该热情接待;但如果是个骗子,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张力馆长将来人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请他讲一讲1928年6月4日发生在皇姑屯的那场爆炸事件。因为如果这个张闾实真是张作霖最得宠的寿夫人的孙子,那寿夫人一定会告诉他一些外人不知道的秘密。张闾实告诉张力馆长:张作霖的火车爆炸后,张作霖的喉咙被一块飞出来的弹片切断了,随后被小汽车带到了寿夫人所在的奉天大帅府小青楼。为了封锁消息,除了寿夫人和贴身丫鬟,谁也不许进去。张闾实听奶奶说,张作霖抬回来后被安置在卧室的床上,一句话没说就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遗言。13天后,张学良才从关内启程回奉天。
至于张学良为什么13 天后才迟迟返回奉天,张闾实说奶奶曾告诉过自己:「‘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良虽在天津,却找不到他人。部队都慌了,是寿夫人出来安抚部队,并派人到所有可能的地点去找。」民间有种说法,说张作霖临死前得知是日本人时,狠狠地说了句:「打!」对于这种说法,张闾实并不认同,他说奶奶清楚的告诉自己,爷爷死前,一个字也没有留下。通过简短的询问,熟知张家历史的张力馆长基本上可以肯定,眼前的这个张闾实是真的,他的确是张作霖的亲孙子,也是张学良的亲侄子。
既然确定了来人的身份,张力馆长自然会热情地邀请张闾实参观一下这座大帅府博物馆。张闾实一边参观一边问张力:大帅府是不是很多建筑都被拆掉了,怎么看起来并不大?因为他的奶奶曾告诉他:「帅府里大小青楼旁边当时可以驻扎两个排,营房很大,甚至连大炮战车都可以容得下。」张闾实的父亲张学浚,也曾对张闾实讲过自己小时候的事。他说当时大帅府阔气异常,每个孩子都有一层楼的空间,各房是独立生活的,只有过年过节才会在一起。
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则很早就单独住在外面了。在张家的家庭聚会上,兄弟姐妹们都很少讲政治话题,「只是打打麻将。」张闾实的到来,也解开了张力馆长心中的一个疑惑。因为坊间一直有一种说法,说日本侵占沈阳之后,张闾实的奶奶寿夫人曾从日军手中拿回了不少张家的财产。张闾实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说日本侵占沈阳之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确实曾将帅府里的珍宝财物装了3 列火车开到北京,想请寿夫人或者张学良前来接收,但两人都没有理睬日本人。张学良还托人转告本庄繁:要还的话,日本应该把东北还给中国。
见张家不吃这一套,本庄繁只好命令火车开回沈阳。在返回途中,日本兵就开始抢夺火车上的财物,回到沈阳时,这三车财物几乎被日本兵抢光了。此时寿夫人一直住在天津,手上并没有多少财产,甚至要靠天津的亲戚接济才能度日。如果她收下了日本人送来的财物,又怎么会如此穷困呢?在交谈中,张闾实还向张力馆长回忆起了一个已经被历史所湮没的名字:张三义堂。这是一个曾经掌管张家在东北的财富与产业账目的机构,一直由张作霖的大女儿张首芳管理。「九·一八」事变后,张首芳从沈阳逃到了天津,她管理的张三义堂中的张家产业,从此被日本人搜刮殆尽。
祭拜祖坟,正告日本右臂
陪同张闾实参观完帅府博物馆后,张力将这一情况向沈阳市有关领导进行了汇报。领导十分重视,在核实完张闾实的身份后,特意安排张力和政协文史委主任贾伟志、市台办副主任赵杰、市张作霖研究室主任范丽红一起,陪同张闾实前往盘锦大洼拜祭张家祖坟。
张家的祖坟原先位于海城县驾掌寺。从1937年起,这里由海城县划归到了盘山县,1970年又划归到现今的大洼县。行政区划虽然几易其名,但张家的祖坟却依然保护得很好,还有不少张氏族人仍在这里躬耕劳作,繁衍生息。张氏墓园是盘锦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盘锦市又对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新墓园气势宏伟,墓园迎面醒目的石碑上,镌刻着张学良亲笔题写的"张氏墓园",甬路上分立左右的望柱上刻有"前人卧一方瑞地,后世出千古功臣"的楹联。
张氏墓园有张氏家族的11座坟墓,规模比较大的两座,是张作霖的父亲张有财和二哥张作孚的。这两座坟茔是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陆军二十七师师长的张作霖,在安葬二哥张作孚时重修的。在先人的墓地前,张闾实热泪盈眶,喃喃自语。这时突然刮起了一阵山风,几乎将点燃的蜡烛吹熄了。陪同的几位同志和张闾实一起捡了几块碎石压在香炉中,防止香炉被风吹倒。这是张作霖的孙辈第一次来给自己的祖父扫墓。张闾实打开一瓶酒,将酒洒在张作霖的坟头,又仔细地抚摸着张作霖的墓碑,久久不愿放手。
张闾实还在爷爷的坟前朗读了自己亲笔写的祭文。这篇祭文洋洋洒洒,写尽了他对爷爷罹难的痛惜、对于那段国恨家仇和数千万同胞惨遭涂炭的痛恨,字字皆溅血泪。祭文的最后,张闾实写道:「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段历史不堪回首,我们决不会忘记国耻。过去是沉痛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同时也要正告日本右翼:你们不要执迷不悟,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
张家后人在台湾的故事
祭拜之后,张闾实一行驱车返回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在这里他接受了赵杰和范丽红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说起了张家后人在台湾的生活境况以及家族里一鲜为人知的故事。在采访开始的时候,范丽红送给张闾实一本日本出版的【不可公开的照片】,这本书里,清楚地记录了日军炸死张作霖的全程。望着这些照片,张闾实的眼睛又湿润了,他说自己是张家的孩子,对于那段历史,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张闾实告诉范丽红,「对于这件事(皇姑屯事件),我是2年级时从课本上第一次了解到这段历史的。台湾的教科书虽然记载得很少,但还是感觉刻骨铭心。」
提起张家,「西安事变」是一个绕不过的坎。张闾实说,张学良虽然在家人面前从来不提「西安事变」,但他从不后悔自己干过的这件壮举。张学良曾亲口说过:「如果把历史重演一遍的话,我还会那样做!」至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为什么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问题,张闾实说张学良这么做,是为了救整个家族人的性命。因为宋美龄做过承诺:只要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就会保证张家的安全。在张家人的心中,张学良这是在用自己后半生的自由,换取整个家族生的希望。
在台湾的很多人眼里,张学良是害得国民党丢掉大陆的「叛将」,张家人也随之受尽了歧视和白眼。不身临其境,是无法理解张家的孩子们这一路成长中遇到的苦涩和彷徨。张闾实 1962 年出生在澳门,1967 年随家人到台湾生活。从小他就和张家其他孩子一样,被家长要求谨小慎微,不要多说话、不要乱问问题。所以显赫的家世带给他的并不是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隐姓埋名、家族分崩离析的坎坷经历。
张闾实是在小学二年级时才知道自己就是张作霖的孙子的。当时张闾实偶然在一本课外读物上看到了张作霖被日军炸死的内容,发现上面的张作霖画像和家里挂着的一张老照片上一位穿军装、拿着指挥刀的老人长得一模一样。这时母亲才告诉他,这个拿着指挥刀的老人是他的爷爷张作霖。后来,张闾实的身份还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了,同学们都孤立他,说他是「叛将家的小孩」,是大土匪、 大军阀的孙子。就连老师上历史课上到「西安事变」那一节的时候,老师都会把张闾实赶出教室,让他到操场上去站着。后来张闾实问同学老师到底讲了什么,同学说你最好不要听,听了你会难过的。
「叛将之后」这个标签跟随了张家人很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张闾实年轻时认识了一个空姐,两人感情很好,结果这位空姐后来发现他是「叛将之后」,就马上和他断绝了关系。张闾实在台湾遭到的歧视很多,有一段时间,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人家只要知道他是张学良的侄子,便会阴阳怪气地说:「你是张学良的侄子,还用工作吗?」受尽委屈的张闾实,只好回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默默地流泪。在张闾实的记忆中,张家人一直过得比较辛苦。迫于生计,他的父亲来台湾后做过建材买卖,开过餐馆,但从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张闾实从小也没有过过少爷的生活,甚至过得连普通工薪阶层家的孩子都不如。
大伯张学良给的「家训」
到台湾以后,张闾实和大伯张学良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张学良不能随便见外人。张闾实每年只有一次和张学良见面的机会。每次见面,赵四小姐都会亲自下厨,做她拿手的英国烤牛肉和沙拉给张闾实吃。张闾实至今还记得赵四小姐做的冰激凌, 比外面卖的冰激凌 要好吃很多。张学良留给张闾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张学良80岁那年的圣诞节。当时张闾实去张学良处过圣诞,中途张学良要上二楼洗手间,张闾实于是准备扶张学良上楼。张学良拒绝了张闾实的好意,并告诉他:「张家的男人不可以让人搀扶。」
这句话让张闾实记了一辈子。他知道这是大伯在告诫自己:张家的男人再怎么苦,也要撑下去。从那以后,他把这句话当成家训,同样传给了自己的孩子们。张闾实的父亲张学峻来台湾后,在台北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但公司经营得并不顺利,几乎不挣钱,所以张闾实兄弟姐妹五人都是靠着自己半工半读才完成学业的。后来张学峻关了贸易公司,开了一个馆子,这才赚了点儿钱。但好景不长,张学峻又因为中风病倒了,馆子也只能转让了出去。张学峻中风后,很想大哥张学良来看看自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这也成了张学峻一生中的最后一个遗憾。
在采访中,张闾实还说起了自己的五叔张学森小时候的一些趣闻。张学森是张作霖的第五个儿子,从小十分淘气。八九岁时,他见父亲每次从大帅府的仪门走过时,守卫仪门的卫兵总是立正敬礼。他觉得好玩,就经常在仪门那儿来回跑。有一天,张学森故意将卫兵的枪碰倒,枪刺把他的脚面划破点皮儿。小学森耍赖骂卫兵,没想到惊动了张作霖。张作霖问明情况后,气得脱下军鞋,将张学森摁倒在地,当着卫兵的面狠狠地用鞋底抽了他一顿,并当场让他给卫兵道歉。从那以后,张家仪门又多了个名字:「教子门」。张学森后来在美国一家航空公司任职。晚年的张学良和赵一荻在美国生活,都是由张学森照顾他们的起居。张学森曾在1990 年回到大陆,还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张学森的女儿张闾蘅,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委员。她有个儿子名叫黄大炜,是香港著名 的音乐人。
张家人的「故乡情结」
「故乡」这个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张闾实心心挂念却又感觉十分遥远的地方。寿夫人生前不止一次对张闾实讲起当年在东北的日子,告诉张闾实东北有多美,能在冰天雪地里骑着马车,有好吃的大锅菜,有冻梨,还有那种从南方运来的很小很小却很甜很甜的橘子……
长辈们对于故乡的记忆一直触动着张闾实的心,他不止一次想象故乡的样子。可大陆对于张家人会是什么样的看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让他一次又一次打消了回乡的念头——虽然父亲张学浚在弥留之际,一再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替他回到故乡看一看。张学良过世后,张家许多海外的亲戚开始陆续回国寻宗,张闾实也产生了回东北祭拜爷爷的想法。2007 年 3 月,他借着一个港商团到东北考察的机会,这才迈出了回故乡的第一步。从台湾到香港,又从香港经武汉到长春之后,张闾实回到了沈阳。每靠近故乡一步,张闾实的内心都更加紧张和激动。
祭拜张作霖之后,张闾实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一定要写一本关于张家历史的书,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张家,以及‘九·一八事变’后张家人的人生轨迹。从那以后,张闾实花了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布沈阳、西安、北京、上海各地,一边考证历史,一边和在大陆的张家后人相认。2009年,张闾实带着夫人回到沈阳定居。不久后,他被辽宁省政协文史委员会聘为副主任级巡视员。这个操着一口台湾口音的老人,似乎打定主意要做一个东北汉子。
他说:「张家后人将近 80 年来没人回故乡东北,沈阳这座城市对张家人来说可能有太多的伤痛,但时间的流逝让我已不再感到哀痛,所以决定将张家的血脉重新带回沈阳,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沈阳人。」2010年,哈尔滨出版社出版了张闾实创作的【漫漫归乡路】一书。这本书是张闾实以自己亲身经历及母亲口述的六十年家族兴衰的点滴为背景,以其回归大陆为线索,讲述了张作霖、张学良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雨 张家后人在大陆及香港、澳门的传奇经历。在【漫漫归乡路】的首发式上,张闾实感慨地说:「80年过去了,张氏家族在东北的功和过到底如何,只能用更长远的历史去判定它,我是真实地回到原点来寻找我心中的答案,爷爷来不及完成他的梦想,大伯父也不在乎人们对他的评论,只要自己认定方向走下去就有意义。"
参考资料:
【华商晨报】:【张作霖孙子张闾实:爷爷我来皇姑屯祭你】赵杰:【少帅之侄张闾实归乡之行】【免责声明】:转载自其他平台或媒体的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本公众号只用与学习、欣赏、不用于任何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页证明,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