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欣欣网 > 历史

九尾狐们常姓的涂山,到底在哪里?

2024-06-02历史

本 文 约 51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近日,真人版【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开播,守护涂山的狐妖姐妹重回观众视野。在各类仙侠剧中,「涂山氏」与九尾狐关系密切;在民间传说中,「禹娶涂山女」的故事也长期流传。那么,这座传说中有九尾狐的「涂山」到底在哪里?九尾狐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这里的呢?让我们接过东方月初的法宝,来一探这座神山的究竟吧。

真假涂山之谜

尽管涂山频频出现在各类文献材料中,但似乎没有人能确定这座山在哪里。不止我们不能,古人也不能。关于涂山具体的地理位置,历来众说纷纭。唐代苏鄂的【苏氏演义】给出了四种说法,即会稽 (今浙江绍兴) 、渝州 (治今重庆) 、濠州 (治今安徽怀远) 和当涂 (今安徽当涂) 。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在山阴县、当涂县、濠州、钟离县、巴县条目下,也都有涂山的记录。而现在关于涂山的地理位置,有重庆南岸、浙江绍兴、安徽怀远、河南嵩县、山西夏县、山东诸城、江西九江、湖南衡山等十数种说法。其中,人气比较高的有重庆真武山、绍兴会稽山、安徽当涂山和河南三涂山四位选手。

重庆的涂山俗名真武山,别称南山,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东晋常璩 (qú) 【华阳国志】中称大禹娶妻的涂山在江州,南朝刘昭注【后汉书】时引杜预注,称涂山在巴国,均从此说。【水经注】中「江州」一条提及江北有涂山,山南有夏禹庙和涂君祠,庙铭犹存。清人【读史方舆纪要】支持杜预此说,清嘉庆年间的【四川通志】也描述涂山在巴县附近,称真武山左涂山顶的「真武宫」为「郡城第一屏障」。支持江州说的学者认为,禹的籍贯应在川渝地区。【史记】载禹的曾祖父、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昌意后世在蜀地繁衍,「禹兴于西羌」,大禹生于蜀,娶于蜀,合情合理。

绍兴的涂山即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东南部,原名茅山 (不是有道士的那个茅山) 、苗山,因禹会诸侯,计功于此,故改名为会计(会稽)山,现在是国家AAAA级景区。【说文解字】中称「嵞 (tú,嵞山同「涂山」) ,会稽山……虞书曰:予娶嵞山。」【越绝书】中称禹娶妻的涂山离山阴县 (在今浙江绍兴,不是今山西朔州山阴县) 五十里。支持这种说法的学者多认为禹娶于涂山和会于涂山,都是在同一座涂山,就是绍兴的会稽山。

安徽的涂山位于蚌埠市禹会区西部和怀远县东南部,淮河东岸。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称「涂山在九江,近当涂」。【汉书·地理志】中「九江郡,当涂,侯国」注引称此为禹所娶之涂山。【史记·夏本纪】大禹说「予辛壬娶涂山」,杜预注称涂山在寿春 (治今安徽寿县寿春镇) 东北,皇甫谧也称当时九江郡当涂县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汉唐地理书钞】辑【太康地记】也将古当涂国所在的涂山作为禹娶涂山女和禹会诸侯之所。以上均为濠州涂山说的支持者。古往今来,这座涂山的风光也吸引了不少文学名家为之挥毫,唐代柳宗元【涂山铭】中赞曰「涂山岩岩,界彼东国,惟禹之德,配天无极」,苏轼【濠州七绝】之一写涂山「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宋濂【游涂荆二山记】中亦称「临濠古迹,惟涂荆二山最著」。

现代学者中支持濠州涂山说的也不在少数。这一派认为,大禹之时夏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豫西晋南地区,大禹治水地区主要是今天的黄淮流域。大禹沿颍水南下治水,娶当地涂山氏女,以联姻达成与东夷集团的政治、军事联盟,辅助在当地的治水工程,也是十分合理的。治水成功后,禹再于涂山会盟诸侯,「执玉帛者万国」,诸侯臣服于禹,夏朝的建立因此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在涂山一带还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似乎可以呼应此说。

河南的涂山即三涂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北,主峰称「女几山」,暗合涂山氏女娇之名。【山海经】中有「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水经注】称此「禅渚」 (即「三涂」) 在陆浑县东。陆浑县即今河南嵩县,在禹都阳城 (今河南登封市) 西南,与【逸周书】中写周武王从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的地理位置相符合。

近代许多著名学者都是三涂涂山说的支持者。如闻一多【天问疏证】中称【天问】中「焉得彼嵞山女」的嵞山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越人也自称为大禹后人,所以在会稽也有涂山,战国时人多以此山为禹娶妻之地。顾颉刚在【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中指出河南嵩山是禹的整个故事的核心,且【史记】载汉武帝在此曾见夏后启母石,也就是传说涂山氏女化作的那块石头。三涂山大约是熊耳山的东角,涂山即三涂山的简称。钱穆【史记地名考】引【水经注】称陆浑县西南王母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此山即古三涂山,禹娶涂山氏女传说应当就是指此处。所以,有一种可能,涂山红红应该说的是河南话呢。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各地不同的涂山可能关联了禹的不同事迹。 有人认为江州涂山是禹娶涂山氏生子之地,濠州涂山是禹治水即将竣工前大会诸侯之所,会稽涂山是禹即帝位后巡狩崩葬之所。 也有人认为河南汝、颍上游至南阳一带为禹娶涂山氏之处,即二里头文化的南部地区,河南嵩县的故陆浑县南则为禹会诸侯的涂山,为二里头文化的中心地带。

以上这一长串实在很像绕口令,总的来说,大禹娶妻的涂山到底在哪里,自古至今争论繁多。而在这个传说逐渐丰满的过程中,不仅涂山的地望为人关注,更多设定也融入了这个故事,九尾白狐就是其中之一。

九尾狐的加入

禹娶涂山女的传说在早期流传中是十分简单的,但正因如此,它才易于被人接受,在后世流传中才被人们出于不同目的赋予了不同情节。【尚书·益稷】中禹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意思是自己娶了涂山氏的女儿,结婚四天就治水去了。楚辞【天问】中有「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而在【大戴礼记·帝系】中,涂山氏开始有了名字,即「女憍 (jiāo) 」。【史记】【列女传】中也记述了类似的故事,以上这些或言时间,或言地点,或言人名,总之都还相对简略。等到了【吕氏春秋】和【吴越春秋】,这个故事就变得更加丰满起来。【吕氏春秋】中记载禹在巡视治水之事的途中,见到了涂山氏之女,但禹还没有来得及与她举行婚礼,就到南方巡视去了。涂山氏之女就叫她的侍女在涂山南面迎候禹,她自己作了一首歌,唱道「候人兮猗」,就是说自己在等人,这就是「南音」之始。后来周公和召公曾在那里采风,而成【周南】【召南】。这篇故事的基本模式及「禹」「涂山氏之女」「妾」三人的角色分工,简直是后世才子佳人文学的范本,「男主+女主+女主丫鬟」正是此类小说戏曲的标配。

如果说【吕氏春秋】还是基于现实的编排,【吴越春秋】就大胆把这个故事推向了玄幻的风格。书中写道: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

这里九尾白狐正式加入了这个故事,成为禹娶涂山氏之女的直接原因。如电影【封神】中纣王所言,九尾白狐确实曾经是祥瑞之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多见白狐、九尾狐为瑞兽的记载。例如【山海经广注】引【田俅子】曰「殷汤为天子,白狐九尾」。在这里,九尾白狐预示着天命在汤,殷商勃兴。那么,白狐如何从商兴之瑞变成夏兴之瑞的呢?这可能与汉儒对五行学说的改造有密切关系。

五行学派创始人邹衍认为「土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这就是相胜的五德终始说。【吕氏春秋】中对其加以进一步的阐释,指出黄帝为「土气胜」,夏禹为「木气胜」,商汤为「金气胜」,周文王为「火气胜」,此后代周者必为「水气胜」。所以商朝尚白,九尾白狐的毛色正与之契合。而至于西汉末年,基于王莽篡权的政治需要,刘歆等一批汉儒对此加以改造,以木、火、土、金、水相生为由,创立了相生的五德终始说。他们用新的学说解释古史,从伏羲开始排列,夏禹排到了金德,商汤排到了水德,周文王排到了木德。所以白色就成了禹的「吾之服也」 (是我的代表色,可以认为白色是禹的「幸运色」) ,在东汉成书的【吴越春秋】中,九尾白狐也就被换到了禹的故事中。

相比涂山的九尾狐而言,青丘的九尾狐可能名气要更大些。【山海经】中曾三次提到九尾狐,称其在「青丘之国」或「青丘之山」,有学者认为这是指两地的两种动物,也有学者认为这应该是指同一地域,大约属于东海文化区的范围内,在今太湖一带。若如此,那青丘离安徽涂山和浙江会稽山都不算太远,狐狸们彼此串个门大约也是可能的。

在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九尾狐基本都被当作瑞兽。然而至于唐代,尽管【开元占经】中仍将九尾狐作为祥瑞之一,但它与政治的关系已然开始疏远,很少再作为被呈贡的瑞兽。而在笔记小说中,狐妖作怪的情节开始占了上风。至于宋代,九尾狐的形象更趋负面。宋真宗时宰辅之臣陈彭年因其「奸謟 (tāo) 」,被时人称为「九尾野狐」。在苏轼的众多周边小故事中,【渑水燕谈录】中有一则说他任杭州通判时,曾暂时主理州郡事务。新太守很快要来了,这时有一位营妓因自己年老,请求出籍从良。苏轼判道:「五日京兆,判状不难,九尾野狐,从良任便。」在这两则故事中,九尾狐均被作为贬义词汇。有学者认为,「狐」与「胡」同音,九尾狐形象的转变可能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变迁有关。

涂山氏去哪儿了

现如今,涂山已经不再是汉族通行的姓氏之一。那么,曾经这个大禹的妻族,都去哪里了呢?

关于传说中大禹的妻子涂山女娇本人,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说她化为了一块石头。颜师古注【汉书】时讲:大禹治水,通轩辕山,化为熊。他又怕妻子看到,就对涂山氏说,当需要她来送饭时,要听到鼓声后再来。一次,禹化熊开山,踏动石块,误落在鼓上。涂山氏听到鼓声,就来送饭,结果见到丈夫变成熊的样子,羞惭地离去了。她来到嵩山脚下,化为了一块大石。这时她已经怀孕,即将临盆。大禹赶来说:「还我儿子!」大石向北的一面应声而裂——启诞生了。自汉代起,启母石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年,时至今日嵩山南麓仍有该景点。

而关于涂山氏一脉,有学者认为就是皋陶 (gāo yáo,传说中东夷族的领袖,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 一族。【史记】所谓「皋陶之后,或封英、六」,即皋陶诸子及其后裔分布于安徽涂山周围。唐代司马贞称这两国「皆偃姓」,之后或因转音,皋陶之子伯益也被称为嬴姓之祖。【竹书纪年】中则讲伯益在夏初封为费侯,其子继承封国,以费为氏。 此外,徐姓和舒姓可能是涂山氏后人最主要的姓氏。「徐」「舒」二字相通,「徐」「涂」二字亦可通转。春秋末年,居于淮泗一带的徐国被吴国所灭,彼时吴越结仇已深,徐国的一支逃到绍兴一带,可能投靠了越国。在绍兴曾出土过大批徐国铜器,其中䣄 (tú) 肴尹朁鼎上铭文有「丩津涂俗,以知䘏辱」,可能正是徐人继承祖俗,不忘忧耻的写照。

除却奔越的一支,吴灭徐后,还有一支徐国后裔奔楚。 彼时楚救徐不及,「遂城夷使徐子处之」。 又有部分徐人迁入今江西一带,在江西和湖北部分地区也曾出土过徐国铜器。

史书中的夏朝距离我们已有四千年之久,涂山的神话也随着人口迁徙播撒到了祖国各地。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涂山红红应该讲河南话还是四川话,也不会亲眼见到一只长着九条尾巴的小狐狸。但只要永远怀揣着真诚与善意,我们也会是自己的「红线仙」。

参考文献

[1]董其祥:【涂山新考】,【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第52-60页。

[2]李炳海:【从九尾狐到狐媚女妖——中国古代的狐图腾与狐意象】,【学术月刊】1993年第12期,第71-75, 78页。

[3]董楚平:【涂山氏后裔考】,【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28页。

[4]李修松:【涂山汇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3-12页。

[5]梁刚:【涂山再考】,【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第171-173页。

[6]熊笃:【禹娶涂山氏地址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58-61页。

[7]彭邦本:【禹娶涂山新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第159-161页。

[8]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年。

[9]尹荣方:【「九尾狐」与「禹娶涂山女」传说蕴意考】,【文化遗产】2017年第1期,第105-110页。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周思雁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韩其娟(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苗祎琦

国历好物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 」的永远18岁~